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研究》2017年總目

《歷史研究》2017年總目

(括弧內圓點前是期數,圓點後是頁數)

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方法

評「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兼論相對主義的歷史闡釋 張江(1·4)

商周之變與從帝向天帝同一性轉變的緣由 王震中(5·4)

史前宗教、禮與文明起源中的政、教關係 李禹階 常雲平(5·10)

中原王朝政治的形成對中國早期歷史進程的影響 謝維揚(5·16)

交通史視角的早期國家考察 王子今(5·21)

環境限制程度與史前中國社會—政治演進速度 易建平(5·27)

專題研究

多重文獻所見厲世政治與厲王再評價 杜勇(1·22)

聚落與交通視閾下的秦漢亭制變遷 王彥輝(1·38)

宋朝皇帝與朝臣的信息博弈——圍繞入內內侍省與進奏院傳遞詔奏之考察 曹家齊(1·54)

第二次四明公所案與上海法租界的擴界 葛夫平(1·68)

近代中國東北森林的殖民開發與生態空間變遷 王希亮(1·85)

張學良被幽禁大陸期間對馬列主義理論著作的研讀 郭雙林(1·104)

「訓誡」話語與加洛林時代的政治文化 劉寅(1·123)

西歐工業化的中世紀起源 徐浩(1·141)

「小」「大」之間——戰國至西晉課役身分的演進 張榮強(2·4)

鎮戍八閩:元福建地區軍府研究 劉曉(2·23)

熊希齡內閣時期的廢省籌議 陳明(2·39)

民國醫界「國醫科學化」論爭 李秉奎(2·57)

脆弱環境下的瘟疫傳播與環境擾動——以1932年陝西霍亂災害為例 張萍(2·73)

四川政潮與蔣介石的因應(1937—1940) 黃天華(2·88)

歐亞文明中的鷹隼文化與古代王權象徵 尚永琪(2·107)

從寫給死者的信看古埃及婦女的社會地位(公元前2100年至前1300年) 金壽福(2·123)

加洛林早期史書中的丕平稱王 李隆國(2·139)

裁繁御簡:《系年》所見戰國史書的編纂 楊博(3·4)

「異姓為嗣」問題中的禮、法、俗——以明清浙南族規修訂為例 杜正貞(3·23)

皇明異典:明中期傳奉醫官的身份、遷轉與政治文化 劉小朦(3·40)

爪哇糖業發展與近代東亞糖業格局轉變 趙國壯(3·57)

民國上海地區高校生源量化芻議 梁晨 任韻竹 王雨前 李中清(3·76)

教區、收費信託與近代英國道路治理體系變革 沈琦(3·93)

伏爾加河大宗商品運輸與近代俄國經濟發展(1850—1913) 張廣翔(3·114)

商周汾水流域與山東地區的族群交流——基於「地名組群」重疊現象與古史傳說的考察 趙慶淼(4·4)

「算賦」生成與漢代徭役貨幣化 臧知非(4·27)

儒家「亞聖」名號變遷考——關於宋元政治與理學道統論之互動研究 趙宇(4·43)

從榷稅到夷稅:1843—1854年粵海關體制 任智勇(4·62)

丁未皖案與清末政局 安東強 姜帆(4·79)

南京國民政府度量衡改制中的商會參與 鄭成林 史慧佳(4·95)

塞琉西亞建城考:早期希臘化城市與帝國統治 邵大路(4·113)

近世日本「自文化中心主義」的初步形成——以《大學》《中庸》的「日本化」為中心 董灝智(4·128)

跨界:芮恩施與中美關係的三種經歷 馬建標 林曦(4·140)

家事與廟事:九至十四世紀二仙信仰中的女性活動 易素梅(5·34)

明初的對日交涉與「日本國王」 王來特(5·55)

清代中後期州縣衙門「敘供」的文書製作——以《南部檔案》為中心 吳佩林(5·68)

清末皇族內爭與袁世凱復出 朱文亮(5·89)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甘南藏區保甲制度之推行 柳德軍(5·107)

歷史敘述之爭與西方史學發展的波動:論尤里安之死 劉衍鋼(5·125)

威爾克斯事件與跨大西洋視野下的北美獨立運動 薛冰清(5·146)

一八二五年英國金融危機中的政府應對及制度變革 徐濱(5·164)

中國北方地區的家馬引入與本土化歷程 趙越雲 樊志民(6·4)

塑造正統:北魏太廟制度的構建 趙永磊(6·24)

三聖神崇拜與宋代軍民的忠烈信仰 王元林 孫廷林(6·45)

新加坡抄本《史記》通考 李憑(6·59)

同治晚期直隸賑務與盛宣懷走向洋務之路 朱滸(6·79)

精琪訪華與清末幣制改革 崔志海(6·92)

雅典的崛起與斯巴達的「恐懼」:論「修昔底德陷阱」 晏紹祥(6·109)

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原因論探微 何元國(6·126)

討論與評議

奴隸社會之辯——重審中國奴隸社會階段論爭 陳民鎮(1·159)

「斯密型增長」——基於近代中國鄉村工業的再評析 關永強 張東剛(2·153)

批評與爭鳴

《〈使至塞上〉與崔希逸破吐蕃事無關》求疵 陳鐵民(2·168)

「可敦墓」考——兼論十一世紀初期契丹與中亞之交通 白玉冬(4·158)

學術述評

「走出科舉」:七至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流動研究的再思考 張天虹(3·137)

當代史學變革中的西方古典性史研究 裔昭印(3·149)

理論與方法

魏瑪德國「歷史傳記之爭」及其史學啟示 孟鍾捷(3·162)

書評

「記憶之場」與皮埃爾·諾拉的法國史書寫 黃艷紅(6·140)

讀史札記

俄藏黑水城金代《西北諸地馬步軍編冊》新探暨重命名 范學輝(1·179)

余嘉錫覆輯清史《儒林傳》 戚學民 閻昱昊(2·173)

敦煌本2526號類書殘卷新證 牛潤珍(3·180)

重論上博簡《昭王毀室》的文本與思想 黃國輝(4·171)

簡牘所見秦代地方職官選任 沈剛(4·178)

秦漢簡牘「居縣」考 陳偉(5·178)

《老子》篇序的新解釋 廖名春 李程(6·158)

北大漢簡《蒼頡篇·闊錯》的釋讀與章旨 楊振紅 單印飛(6·167)

明萬曆壬辰之役「借兵暹羅」發覆 周郢(6·17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學派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學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