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輩子沒有大幸福,小幸福一天一個

一輩子沒有大幸福,小幸福一天一個

《姥姥語錄

每天一本書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我將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向您講解書中精髓。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姥姥語錄》

在時間碰撞的地方相遇,在流星划過的時刻分離。世上最化不開的情,是血濃於水。世上最難以忘懷的溫暖,是姥姥的愛。

該書的作者曾是著名主持人,她曾連續多年和趙忠祥一起擔起春節聯歡晚會主持人的重任,她是趙本山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表白」的「夢中情人」。90年代電視在中國最流行、最火熱之時,她憑藉其親切的話語、樸實的颱風、出色的主持能力贏得全國老百姓的喜愛。

她是倪萍,中國一代人熒屏上的記憶。

2004年,她離開央視,漸漸淡出大眾視野。這些年她做什麼去了呢?

2010年,倪萍出版了一本書,這是她在《日子》之後出版的第二本書,名字叫《姥姥語錄》,她憑藉這本書獲得了「冰心散文集」的獎項。

《姥姥語錄》不是一本講倪萍個人經歷的書,而是一本講述一位來自農村的平凡老人的書,這位老人活到99歲高齡,她不識字,但她口中常常吐露出極富哲理的話,言語雖樸實,但充滿智慧,細細品之,回味無窮。

這位老人是倪萍的姥姥,是從小陪伴倪萍長大的人。

2008年,倪萍的姥姥去世了,倪萍開始寫書,開始記錄姥姥生前那些令她難忘的經典的話語。

這些話看似簡單,卻蘊含著一位經歷了近百年滄桑的老人最真摯,最實在的人生經驗,讀來不僅叫人倍感親切,還引人深思。

這本書中的每一個句子都是倪萍從心眼兒里掏出來的,她誠懇而直率地表達了自己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情感,而這份情感,恰恰能與讀者的心靈共振。

書中處處呈現了倪萍和姥姥之間深厚的情感,寫到情深處,叫人心痛,叫人落淚。寫到動人處,叫人窩心,叫人感動。

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姥姥語錄》一書中一些經典片段。

快樂哲學

人活到99歲,需要熬過多少坎兒?

生於世間,我們都害怕衰老,害怕死亡,同時卻又在日常瑣碎中消磨著生命的激情,在挫折苦難面前畏懼逃避,在最寶貴最值得珍惜的每一天,我們痛苦著,抱怨著。

人生漫長,但有時忽然回首,卻又發現大半輩子就這樣過去。

我們不停地思索著活著的目標、意義,卻始終找不到方向。我們迷茫,無所適從。

如果能有一個確定的答案就好了,如果能有一種力量一直支持著自己走下去就好了,如果能永葆青春,長命百歲就好了……

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盼望著吧,但從來沒有人能給自己那個確定的答案,真實的生活與學校考試不同,每一步都要自己掂量,思索。

可倪萍的姥姥,一個來自舊社會,裹過小腳,目不識丁的老人,卻對生活乃至人生中大大小小的事都有自己清晰的見解。

《姥姥語錄》中寫道:

「姥姥是我家的一桿秤,遇到啥事上姥姥的秤上稱一稱,半斤八兩所差無幾。

姥姥走了,留下了秤。

姥姥的秤有兩桿,大秤,小秤。她的大秤是人人都可以秤的,叫公家的秤,是以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公平為準星的,小秤是自家的秤。大秤、小秤的秤砣分量相差很大。」

姥姥看人看事,是非觀分明。

倪萍問她:「你說我算好人還是壞人?」

姥姥說:「你先說什麼樣算好什麼樣算壞?壞人身上有好,好人身上有壞,沒有壞透了的人,也沒有好得一點兒毛病也沒有的人。」

姥姥用一兩句簡單的話,就能把人世間許多複雜的問題說得透徹。

許多童話、寓言中,都有一位「智慧老人」的角色,他好像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論有什麼困惑,只要問他,一定會有滿意的答案;無論遇到什麼煩惱,只要找他,准能解決。

姥姥就好像這樣一位「智慧老人」,在倪萍的筆下,姥姥總是妙語連珠,好像什麼問題都能回答——只不過是用她自己的方式,用她在時間的長河中磨礪出的那顆溫暖、善良、柔軟的心來看待問題,詮釋問題。

姥姥總是能用心中那桿秤給事情做一個丈量,給問題一個平衡,無論多難過、多委屈、多想不開的事,經過姥姥一丈量,似乎就能看開,放下了。

姥姥的「辯證法」可以給很多人啟示,她不說大道理,說的都是生活中那些平凡的小事,但卻能以小見大,化解我們心中的疑惑、疙瘩。

如今,倪萍將姥姥的人生智慧濃縮於書中,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就像和倪萍的姥姥聊天,聊著聊著,很多煩惱的事就隨著姥姥的一句句「名言」,迎刃而解,煙消雲散了。

令人驚訝的是,擅長主持,文字功底很強的倪萍還有另外一項天分——繪畫。

初見倪萍的畫,你一定會驚訝,她作品極具專業水準。叫人很難相信她曾因主持聞名全國,你不免會猜想主持工作是否埋沒了一個十分具有潛力的畫家。

倪萍達到今天的繪畫水平,全憑自學,若說還有別的,那憑的就是姥姥接連不斷的鼓勵了。

姥姥正是倪萍繪畫的「啟蒙老師」,儘管姥姥本人不會畫畫,但最早倪萍在灶台上用小樹枝畫畫時,姥姥就從不吝惜鼓勵,說倪萍「畫啥像啥」。

沒讀過書的姥姥,卻深諳教育之道。她說,孩子是誇出來的。有時候一句話就能把一個人一輩子抬起來。

姥姥是善於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

《姥姥語錄》一書中,就收錄了倪萍41張小畫,每張畫都滲透著她對姥姥的思念。

踏過痛苦

再豁達,再堅強的人,也有難過去的坎兒。

姥姥一生中最難過去的坎兒,大抵是她的小兒子——倪萍的小舅——英年早逝的事了吧。

姥姥最疼她的小兒子,可某天夜裡,部隊忽然傳來噩耗,說姥姥的小兒子為救戰友,不幸犧牲。

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突如其來,這大概是生命中最難承受的創痛了吧。

倪萍的小舅去世後,倪萍的姥爺過度悲痛,只能靠酒精度日,他一度有一些瘋癲,本來最心疼院子里一花一草的他,甚至有一天爬上房頂,將屋頂上的「婆婆丁」拔得一毛也不剩。

看著失態的姥爺,姥姥也只能悲嘆一聲:「好哇,把房子拆了能把兒子換回來,也上算啊!」

小舅去世後的那年,又趕上他的生日。姥姥還像往年那樣:

「……姥姥一如既往地早起做一鍋打滷麵,中午蒸上大饅頭,晚上包頓肉餡的餃子。

不提也不說,誰都知道這是為小舅做的。剛強的姥姥就這麼挺著……

只是吃面的時候,姥姥把碗扣到臉上了,半天放不下,任憑淚水往面里流淌。面里盛不了了,淚水又順著碗滴到桌子上。」

《姥姥語錄》中的這一段,叫人讀之落淚。姥姥並不總是「智慧老人」的形象,她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

書中提到,姥姥骨子裡其實也有傳統農村老人「重男輕女」的思想,所以她一直最疼小兒子。

姥姥不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總是「以德報怨」,所以她這輩子也受了不少委屈,吃了很多虧。

姥姥年紀大了後也有糊塗的時候,倪萍為了讓她更新舊衣服,騙她說單位收舊衣服,100元一件,姥姥聽了後歡天喜地,收出57件衣服,還把倪萍單位收衣服的事說給許多親戚聽。

姥姥思念小兒子,常常說小兒子回來過,在什麼什麼時候,什麼什麼地點回來過,說得有些迷信色彩……

看到這些,讀者會發現姥姥並不是一個完美的、通曉一切的「智慧老人」,她只是一位非常普通的老人,正因如此,在讀《姥姥語錄》的時候,我們會想起自己的姥姥,想起自己經歷過的許多事。

可能初次聽聞一個人活了99歲時,我們一定會認為這個人一定每天笑口常開,從來沒煩惱,沒病痛,他們一定有超凡脫俗的智慧,一定和我們普通人不同。我們相信,一個人能活到99歲,一定有什麼秘訣。

但姥姥並沒有比世上其它人幸運,她經歷過貧窮,也經歷過一個女人、一位母親最難以承受的生命之痛,但她一直在用自己的愛、體諒、慈悲化解著這些痛苦,這些痛苦都在她心中消解了。

姥姥說:「房子沒有梁早晚得塌了,人要是沒有人幫著,你有多大能耐也活不起呀!」

一次,姥姥家的老房子要上樑,算上外請的木匠,幫工的鄰居,家裡預計要來十幾口人。

姥姥從前一年就開始準備麥子面,房屋上樑那天,雞剛叫她就起來蒸饅頭,蒸了足足一百多個。

結果到了中午吃飯時,除了幾個外請的木匠,別人都走光了,六大籠屜饅頭,每一個都是姥姥從牙縫裡省出來的,結果別人還沒吃。

剩下的饅頭,姥姥挨家挨戶地送,偏沒留給自家一個。

秋天收成的時候,姥姥家門口的蘋果樹結了1000多斤蘋果,姥姥不僅都分給了鄰居,還要在天黑後才去送。

倪萍問姥姥為什麼天黑後才送,姥姥說: 「有和咱們近的,也有和咱們遠的,有咱欠人家情大的,有欠小的,咱這蘋果也就分大筐小筐,天黑了大筐小筐不就看不出來了嗎?鄰里之間就怕個厚薄,本來小筐就挺高興的,一看那家是個大筐,你這小筐就變味兒了,變成意見了,好心就辦了壞事。」

姥姥不是精於算計,而是凡事都考慮別人,哪怕可能會在別人心裡結一點兒小疙瘩的事兒,姥姥都不做。

如今的我們,可能會輕視「凡事為別人考慮」的思想,這是種會叫自己吃虧的人生觀,也許只有單純年代的單純的姥姥才會這樣堅信著: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

我們看過很多例子,似乎都在挑戰著這種單純的觀點。

但倪萍的姥姥終究熬過了99年的人生,在漫長的歲月中,她經歷過無數次「好」,也經歷過無數次「壞」,好好壞壞疊加在一起,像波浪一樣形成她的生命。

因而她才能有一桿那樣好用的天秤,這桿天秤的準星那麼精,姥姥也對什麼事都看得那麼清楚、坦然。

這樣看來,姥姥這種單純的人生觀究竟是對的嗎?

倪萍沒有在《姥姥語錄》中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她說:「也許姥姥說得對,也許姥姥說得不對。」

也許讀過這本書的我們會有自己的思考。至少我們能從書中了解到,倪萍的姥姥活了99歲,並不是一直一帆風順,而是一步一步地踏過了無數痛苦。

這位平凡卻又不平凡的老人,或許比起許多「成功人士」,更有資格指點人生。

血濃於水

《姥姥語錄》是一本講親情的書。

親情不好講,因為親情不似愛情那般充滿浪漫,也不似友情那樣能講出許多如「高山流水」那般的世間奇緣。

親情是平淡的,但時常充滿了沉重。親人之間存在著一出生就註定的緣分,有著一輩子無論如何也扯不斷的千絲萬縷的羈絆,愛也好,恨也好,一生都甩不掉。

談到「孝順」二字,不知大多數人會想到什麼?表面上,我們想到了「常回家看看」,想到了「多一點陪伴」,想到了「努力工作掙錢回報親人」,想到了逢年過節的紅包。

但「孝順」盤旋在很多人的心中,相信其實還會帶來另一層情感——我們不願提及,不願承認的情感。

辛苦、麻煩、被束縛。

常能看到電視上為「誰來照顧老人」而打成一團的一家人,有時老人就在身邊坐著,一家人就開始談論起「百年之後」的事,談論起遺產分配的事。

世上有太多人承擔不起「孝順」二字,有太多真實的事件摧毀著我們對親情的幻想。

親情是不好講的,因為我們講到親情的時候,往往有太多難言之隱,太多深藏心底的話難以表達。

「孝順」二字人人都能提,但並非人人都會做。有時我們不得不承認,簡簡單單兩個字,做起來卻太難。

我們算計著時間,分配著精力,想著今年過年給父母多少錢,買什麼能叫父母滿意。

我們長不大,一輩子不願面對父母老去,有朝一日會離開我們的事實。

在《姥姥語錄》中,倪萍和姥姥的關係向我們呈現了一個親情的範本。

這本書並不是教你如何孝順,也不是教育你要孝順,只是字裡行間,許多地方能勾起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姥姥97歲了,昏睡的時間變多。倪萍坦言,怕姥姥死,於是她開始給姥姥安排「工作」,先是請姥姥幫自己疊報紙,有「工資」,15元一天,後來又讓姥姥幫忙剝瓜子,告訴姥姥這是要「出口到歐洲」的瓜子。

面對倪萍安排給自己的每一份工作,姥姥都認真對待,報紙疊了一沓又一沓,瓜子很快就剝了幾大桶,吃不完,還要偷偷分給朋友。

姥姥醒著的時候幾乎都在「工作」,她是那樣小心翼翼,一點一點地努力著,因為她真的覺得疊報紙、剝瓜子可以幫上家人的忙。

書中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例子,講述著倪萍和姥姥之間深厚的情感。這不是「孝順」,而是「愛」。因為這一切都是自然的,所以才會那樣觸動人心。

「孝順」二字,之所以很多人承擔不起,或許不是因為承擔不起辛苦、麻煩,而是因為不願面對,不願意承認,自己所愛的人真的老了。

讀《姥姥語錄》,一定要準備一盒紙巾。

書中沒有華美的言辭,都是大白話。可就是這些大白話,煽動我們的記憶,觸動我們的靈魂。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全部內容,這是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第五十四本書。

因書明理,以慈懷道,關注慈懷讀書會,每天讀完一本書,把自己活成你喜歡的樣子。

*文:張霓:北京長江新世紀策劃編輯。

今日話題

姥姥的話,是我們心裡最深的記憶,看完這篇文章,你對親情是不是有了新的理解?有什麼想對姥姥或者家人想說的話?趕快寫在評論區。

所有渴望堅持讀書改變自己的人

歡迎加入慈懷每天一本書交流群

長按以下助手二維碼

與百萬書友交流討論,組隊讀書

《姥姥語錄》

姥姥是一位普通的姥姥,是一個家家都有的老人,她的事都是日常瑣事,讀起來卻尤為動人,彷彿自己的姥姥就在眼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慈懷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把孩子交給這4種人帶,孩子就毀了

TAG:慈懷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