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NCPSSD文摘︱為何說哲學無範式

NCPSSD文摘︱為何說哲學無範式

作者:韓東屏,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

摘自:《江漢論壇》2009年第10期,原題為「哲學沒有也不需要範式」

已有庫恩的美國同行指出,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庫恩對範式至少有22種不同的說法。庫恩本人也承認,他在該書中對範式概念存在定義循環的錯誤。不僅如此,庫恩後來在追加的《後記——1969》和新著《科學理論的結構》及論文《再論範式》等文獻中,對範式又有前後不一的說法。儘管這樣,我們從庫恩對範式概念的反覆強調或重點說明之處,尤其是對這個概念在他的整個科學發展理論中的實際使用的情況看,範式還是有一些較為明確的基本內涵或規定的。

其一,「一種範式是、也僅僅是一個科學共同體成員所共有的東西。反過來說,也正由於他們掌握了共同的範式才組成了這個科學共同體,儘管這些成員在其他方面並無任何共同之處」。庫恩的這個說法雖因存在循環說明之嫌而不適合作為範式的定義,但他還是接著申明:「作為經驗概括,這正反兩種說法都可以成立」。這就是說,在庫恩看來,範式只屬於科學共同體,而科學研究者也只是因為有了範式之後才得以形成科學共同體。

其二,構成範式的那些「科學共同體成員所共有的東西」,主要是指他們有共同的的基本理論,同時也指有被該理論所決定的共同研究目標、共同研究方法和共同判斷標準。這裡之所以要如此表述,是基於庫恩的邏輯:科學共同體所擁有的共同的基本理論,是在前科學時期與那些有同樣研究對象的其他諸理論的相互競爭中最後勝出的理論,屬於「著名的科學成就」或 最好的理論,能對其研究對象作出最好的回答或解釋,這就使科學共同體成員對這個理論有了一種奠基於價值判斷基礎上的「共同信念」。既然科學共同體已經有了共同信奉的基本理論,也就不需要再在這個層面費神,開展研究,於是科學共同體可以共同認定的研究目標就是這樣三個:一是擴充基本理論及其實驗的範圍並增加其準確性,二是運用基本理論確定更多有關研究對象的事實,三是運用基本理論對研究對象進行預測。而實現上述研究目標所需要的研究方法和判斷標準,也自然只能是基本理論當初在成功解釋研究對象時所採用的方法、技術及標準之類,後來庫恩在《再論範式》中以「符號概括」、「模型」和「範例」這三種「根本的」東西來做為它們的代表,並強調:「要了解一個科學共同體怎樣產生和證實可靠的知識,我想,歸根到底就是要理解專業基礎這三種成分的作用。」

其三,範式不僅是科學共同體得以形成的充要條件,也是理論或學說從「前科學時期」進入「科學時期」,從「原始科學」變為「常規科學」的標誌,並因此而成為常規科學的本質。不過範式也會逐漸受到反例或反常的挑戰。當範式被大量反例包圍而又無法用基本理論給出令人信服的解答時,就出現了「科學危機」。為了化解危機,又會有許多各不相同的基本理論被提出,展開新的相互競爭,開始進行取代原有範式的「科學革命」,直到又有一個基本理論從中勝出成為一統天下的新範式,於是結束危機,完成從舊範式到新範式的「科學革命」,形成新的常規科學。而讓科學能夠成為科學並按此種周期性不斷發展的,也就在於科學範式的形成、崩潰和替換。

至此可知,庫恩構造範式概念,就是為表述他的科學觀和科學發展思想而用。

若以上對庫恩範式概念的基本內涵及其用法的說法不虛,那接下來我們也就勢必要承認哲學根本沒有範式。

範式既是常規科學的本質,就與科學一樣,是超越國別、學派的東西,或者說是被不同國家、不同學派的學科研究者都共同承認、堅信的東西,而作為範式主要構成的「共同的基本理論」自然也當如此。據此而論,倘若哲學真有範式,首先這將意味著哲學研究者們已經有不分國別、學派的「共同的基本理論」。可是自古以來,一直連自己的研究對象都說不清楚,而且也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共識性哲學定義的哲學,何曾有過這種東西?

雖然在我們的各種哲學教科書中,「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的說法已經相當普遍,可它其實並不是對哲學本質的揭示,更不能作為哲學的定義。試問,有關世界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的數學,有關世界物質運動與基本構成的物理學,有關物質的結構、性質及轉化的化學,有關地球結構與生成演化的地球學,有關宇宙結構與生成演化的宇宙學,有關人類社會經濟結構和經濟活動的經濟學,有關人類社會政治結構和政治活動的政治學等等,難道就不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顯然也是的。可它們為什麼不叫哲學而叫科學?有人會出來辯解:哲學的世界觀包括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三個方面的內容,是關於世界的總看法,而上面所說的那些科學,不過或是只有關自然及自然的一個方面,或是只有關社會及社會的一個方面,並沒形成一個總體性的觀點,所以不能稱為哲學。然而這樣的辯解是無效的。我們知道,哲學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看法也是分成三個部分來論說的。既然這三個分開論說的部分的加和就可以叫哲學的世界觀,那上述那些科學再與大腦科學、思維科學的加和能不能叫哲學的世界觀?何況宇宙學和地球學又怎麼會不是「總體性的」宇宙觀和世界觀?當然他們還可以繼續辯解:雖然哲學和上述科學都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但哲學研究提供的是這三個領域的最普遍的規律或觀點,而它們提供的則不是。且不說這個辯解已經等於承認光憑「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的這個說法並不足以區別哲學與其他學問,而且由數學、物理學、化學提供的在整個宇宙都普遍適用的普遍規律,為什麼就不如僅能說明地球上的人類社會的那個普遍規律更為普遍?這自然也是一個根本無法澄清的問題。再說哲學也並不總是只研究最普遍的東西。不僅那些有如物理哲學、化學哲學、經濟哲學、政治哲學等與各門具體科學相伴的部門哲學所研究的東西肯定不是「最普遍」的東西,不僅倫理學、美學、宗教哲學等哲學子學科研究的肯定不是最普遍的東西,而且那些有如邏輯實證主義的語言分析,有如詮釋學的文本詮釋之類,顯然也稱不上是「最普遍」的東西。

還有,哲學其實也並非只研究自然、社會和思維。毫無疑問,哲學還研究人,並且是更為重要的部分。可是同樣也研究人的人種學、民族學、生理學、醫學、人力資源學、人際關係學之類,為什麼又不能被稱之為哲學?難道這些學問不是系統化理論化的嗎?顯然也不是。實際上,沒有哪門具體學問或科學是不系統化理論化的,而且它們也總是有關世界、宇宙的某個方面或某個部分的知識。所以所謂「系統化」、「理論化」和「世界觀」這三個東西,沒有一個是與哲學的獨特性即本質相關的。

再者,把哲學說成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儘管在中國哲學界算是普遍,可在世界哲學界卻一點也不普遍,它並不是不同國家、不同學派的哲學從業者的共識。

當然,有些具體科學的定義及研究對象現在也還在探討之中,為什麼它們就可以有共同的基本理論而哲學卻不可以有?這是因為,科學在這方面早已有基本的共識,繼續的探討只是想讓這種基本共識更加豐富、更加精確罷了。而這種有關學科定義和學科對象的基本共識也正是「共同的基本理論」的內容之一。這就與在定義和研究對象方面連基本共識都沒有的哲學又大相徑庭。

哲學既然在最基本的定義問題和對象問題上都沒有基本共識,也就不可能有共同的基本理論。事實也是如此。中外哲學史上那些曾經最為顯赫的哲學理論,不論是哪位著名哲學大師創立的,還是有如儒、道、釋三家長期沿襲固守的,雖然也都吸引有大量的追隨者,可它們中的哪一個又曾經成為不論國別、學派的整個世界哲學從業者所共同信守的基本理論?

既然哲學從來沒有共同的基本理論,那它自然也就不會還有由基本理論所派生的共同的研究目標、共同的研究方法和共同的判斷標準,更不會有庫恩後來特彆強調的屬於常規科學之「學科基質」的共同的「符號概括」、「模型」和「範例」之類。

按庫恩解釋,「符號概括」能將學科的基本理論或公式、定律以數字元號和邏輯符號的形式加以表述,並且這種表述能為該學科所有從業者共同理解、接受。可哲學的符號概括,不僅有史以來只有極少數人偶爾用過,而且他們所用的符號概括也從來沒有統一過。邏輯學似乎是個例外,但其實早在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問世之後,邏輯學就已成為與數學相似的有範式的精密科學中的常規科學了。今天我們還把它放在哲學門類里,實在是一種誤會。

「模型」可為科學共同體的研究「提供精選的類比」,「可給人們啟發:可以把電流迴路看成是穩態流體動力學系統,或者是象微型撞球那樣隨機運動的氣體行為。」[8]這就是說,一個模型的建構,可以用來解釋或解決許多具體問題。非但自然科學有解釋模型,經濟學也是這麼乾的。可哲學在研究中何曾有過這種被所有從業者共同認可並廣泛使用的解釋模型?

至於「範例」也是如此,只是具體說明,要與後面的一個問題一併論述。

總而言之,既然哲學沒有共同的基本理論及被它所決定的共同的研究目標、研究方法和判斷標準,也就不可能有超越國別、學派的範式。而沒有超越國別、學派的範式,哲學也就形成不了共同體。或者說,哲學也就無法將「哲學從業者群體」變為「哲學共同體」。其實,國內哲學界有關哲學有這種或那種範式,以及有這種或那種範式的轉型或革命的五花八門、各不相同的說法,也恰好等於從反面證明了哲學根本就沒有不論國別、學派的範式。

崔偉奇先生不會同意我的上述結論。他是國內迄今僅有的兩個論證哲學有範式的學者之一,他的立論是:

「哲學理論是在相互對話、爭鳴中發展起來的。假如沒有基本相近或相同的認知方式和價值取向,任何對話都將無法完成。而哲學對話的這種現實基礎,正是我們確立哲學範式的基本依據。具體說來,哲學範式的具體現實性就表現在每一種哲學範式均內在地包涵著特定的核心範疇,通過此範疇,展開其中的哲學矛盾,體現其認知方式和價值選擇。……也就是說,在每一種範式中,對於恆常的哲學問題的探究,都是圍繞著核心範疇來展開的。在特定的範式中,哲學家們圍繞著哲學問題所展開的爭論不管多麼激烈,但對於其所使用的核心範疇,往往採取非批判的態度。當核心範疇出現危機,並為新的核心範疇所代替時,一個哲學範式就將喪失其具體現實性,而為其它範式所代替。

在崔偉奇的論證中,他之所以將「核心範疇」當作「哲學範式的具體現實性」,是因為他此前已把範式的多種構成僅歸結為範例。

然而這樣的立論是根本不能成立的。首先要指出,把構成範式的那些「共同體成員所共有的東西」大大縮小為只剩下「核心範疇」是完全不合庫恩範式概念的本義的。庫恩的範式雖有多種成分,並有時說法不一,但他卻從未提到共同的「核心範疇」是範式的構成之一。儘管庫恩本人後來的確是把「範例」說成範式的第二種更深層的意義,屬於「學科基質」之一,但這也絕不意味著範例就僅僅是一個「共同的核心範疇」。在庫恩那裡,「範例,亦即共同體的典型事例」。「指的是學生們在他們的科學教育一開始就遇到的具體問題及其解」,比如物理學有關「斜面」的問題和它的解,因而範例就是指用基本理論解決具體疑難問題的一個典型示範,它可以為人們解決其他相似疑難問題提供啟發與思路,這種意思顯然與共同使用一個核心範疇根本不是一回事。同時亦可知,這樣的東西即便在哲學中存在,也絕不會是所有哲學研究者所「共有的」,因為哲學連共同的基本理論都沒有,又如何會有用不同基本理論對同一「典型事例」給出的同樣的解?

更為重要的是,倘若只要有學者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並且他們是在使用同一個概念或「核心範疇」來就此展開對話討論,就能證明範式的存在。那麼,就再不會有庫恩所說的「前範式時期」與「範式時期」之分。因為在庫恩所說的「前範式時期」,就已經有各種理論或各個學派在用共同的概念或核心範疇進行對話、討論與競爭了。可這種情況在崔偉奇這裡卻變成了「有範式」或「是範式時期」的證明。這樣一來,庫恩的「前範式時期」就不存在了,庫恩有關「科學有一個從前範式時期到後範式時期的轉變」的說法也不成立了。於是範式成了一個一開始就與理論相伴而生的東西,於是庫恩的範式概念也就或是沒有了存在的必要,或是發生了質變,變成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所指。

國內哲學界另一個論述哲學有範式的是歐陽康先生。不過由於他認為哲學範式不同於科學範式,不是專屬於學科共同體而是專屬於個人的,「就是哲學工作者的認知定式和思維模式」,這就同樣徹底改變了庫恩範式概念的原意,實際上已經不屬於對哲學研究和哲學從業者有庫恩意義的範式的證明。(注釋略)

聲明: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與本微信公眾號無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科智訊 的精彩文章:

古詩中的節日

TAG:社科智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