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靜坐說
靜坐是王陽明心學的入門功夫。
王陽明在《傳習錄里》說:初學時心猿意馬, 拴縛不定, 其所思慮多是人慾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
靜坐的目很簡單:息思慮,體悟本性。
我們的心總是活潑潑的,古人說心猿意馬也好,現代人講意識像水一樣不斷流動也好,總之不消停。我們要運心如鏡,我們的心卻總是等閑平地起波瀾。
如你所知,一面湖水可以映物,因為水面平靜。
你的心裡波濤洶湧,如何能運心如鏡呢?
所以養靜的功夫其實是一切修道的共法。起碼我們的儒釋道對此都有明確的記載。
那麼王陽明的靜坐和佛家道家的靜坐是一樣的嗎?
看起來一樣,其實不一樣。
我在心學明鏡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裡說過,儒家根本上是積極入世的,佛道是出世,靜坐息思慮以後,所要走的道路自然不同。
佛家有一系列的養靜功夫。
佛家一般把靜坐成為禪定。禪也叫靜慮。靜即止,慮就是觀。所以佛家靜坐也叫止觀。
觀什麼?
觀心,觀音,觀不凈、觀因緣,觀曼陀羅等等
最終是觀空。
《心經》 「照見五蘊皆空」的「空」。
生老病死四大皆「空」的「空」。
空是佛家的根本。佛家認為人生的痛苦和煩惱,都來自眾生無明而起的貪、嗔、痴、慢。靜坐止觀就是對治法門。你看淡了,看破了,看空了,便可脫盡煩惱了。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很明顯,佛家的終極價值沒有放在這個世間。
道家追求的是遺世而獨立。
同樣是出世,但不像佛家把生命看的那麼虛無。道家把生命看的很珍貴,道家的養靜功夫偏重於養生。
道家的中樞是自然。
道家的養靜功夫有坐忘、心齋。守靜,內觀,存思,守一,服氣,行氣,胎息諸術。
修真,求長生。
感覺就超塵脫俗。
儒家和佛老不同。
儒家推崇事功,講究有所作為,從孔子以降,儒者就是一些奔走在世間,裹挾在歷史文化中,崇尚立德、立言、立功,積極做事、憂國憂民的人。
佛家從「空」上成全道。
儒家從「有」。
道家可以遺世而獨立。
儒家所提倡和宣揚的價值和理想,只能在世俗生活中、在歷史文化中去獲得圓滿。
這就是根本上的不同。
所以王陽明說:(靜坐)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 亦無用。 須教他省察克治, 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
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當你內心寧靜,入了門以後,就不要一味在那裡遐想苦思了。要省察克治。
省察就是反省,一日三省吾身的省。
克治也就是克己。
反省什麼?
克治什麼?
一「私」一「偏」而已。
王陽明說: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常如貓之捕鼠,一眼看著,一耳聽著。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不可窩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實用功。方能掃除廓清,到得無私可克,自有端拱時在。
靜坐只是入門,感覺意思好了以後,關鍵是省察克治。
怎麼省察克治?
可不只是坐著想,王陽明說的很明確,應事接物之中隨時隨地的克治心中不正的的私念,簡而言之,事上練。
這才是陽明心學頂級的方法論。
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簡單的分析。誰說陽明心學幾近禪學,你怎麼看呢?
其實王陽明的心學是儒學之正宗,是一門非常注重行動和實踐的哲學好不好?
我的心學筆記系列:
讀王陽明,請相信,人生是一場修行
1508年,王陽明龍場所悟的道,到底是什麼道?
龍場悟道之後,王陽明為什麼必然會提出知行合一?
心學「明鏡」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