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貴族】這才是中國真正的富二代!
原標題:【真貴族】這才是中國真正的富二代!
來源:視覺志
正在上映的《無問西東》感動了不少人
尤其是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
他是那個年代的高富帥
出身名門望族,清華高材生
在國家危亡時刻
毅然選擇棄筆從戎,投考空軍
最終在戰鬥中選擇撞向敵軍軍艦
以身殉國
其實,沈光耀這個角色是有原型的
中央航校三期畢業的沈崇誨就是沈光耀的原型
沈崇誨,出身於富裕家庭
父親是上海特別市高等法院院長
而沈崇誨從小品學兼優
還學過功夫,體育也很好
在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後
他放棄了優渥安逸的工作
選擇進入中央航校,進入轟炸科學習
1937年,8月19日沈崇誨再次奉命起飛
轟炸日本艦隊
當飛臨上海南匯區上方時
他的飛機故障
指揮官命令他跳傘求生
他本來是有很大生還機會的
但是此時他發現日本第三艦隊巡航艦「出雲號」
便和戰友陳錫純一起架機徑直撞向日艦
那年,他才27歲
我們說,沈崇誨是那個年代的高富帥
其實,真正的歷史裡,不止一個「沈崇誨」
那個年代的空軍是誰?
那些捨身報國的年輕人大多是真正的高富帥
他們是當年高科技武器的使用者
必須有一定的學養、一定身體的鍛煉
至少足夠的外文水準去讀懂那些飛行手冊
後來人們評論這些飛行員時說
「這些青年,有的就讀於清華大學這樣的名校,
有的是海外歸來的華僑,
有的出身名門望族。
如果不是因為抗戰,
這些青年也許會成為知名學者或工程師。
但日軍的飛機飛來,
他們只能毫不猶豫地升空迎擊。」
把那些飛行員的名單打開來看,
林徽因的弟弟林恆
蔣介石的遠親毛邦初
後來是台灣的國防部長的兒子
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的兒子張錫怙,
王光美的哥哥王光復也是飛行員……
而這些有名的「二代們」當時加入空軍
早就準備好了慷慨赴死
打開航空學校的大門
他們看到的第一句話是
「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
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
世界上沒有第二所學校會把這樣的話作為校訓
但這對這些戰士們來說卻並不是危言聳聽
受限於當時航空工業
我們飛行員使用的戰鬥機遠比不上日本的
1938年-1941年
中國戰鬥機為蘇聯援助的伊十五與伊十六
伊十五還是雙翼的纏鬥機,只有兩支槍
而日本使用的,是當時最先進的
零式戰鬥機
航程遠,速度快,活動力強,纏鬥性能好
這些年輕人,明知敵我差距懸殊
依舊毫不退縮
當時參與戰鬥的徐華江回憶到:
我們明明知道日本空軍的飛機優於我們,
但是我們還要堅決迎上前去。
我們中國空軍的信條是:
誓死報國不生還
他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高志航,被稱為中國空軍「四大金剛」
日本人稱他為「空軍戰神」
精通英、法、俄三國語言
曾被國外高薪聘請
但他選擇了回國
高志航回國後任空軍教導隊副總隊長
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飛行員
高志航有個小秘密
每次飛行經過自己家
他都會故意飛低
這是他跟女兒的遊戲
只是他沒能陪伴女兒太久
1937年11月21日,在高志航即將再次起飛時
遭遇敵機空襲
他甚至沒來得及起飛就中彈殉國
時年30歲
閻海文,曾創下航校打靶記錄
在戰鬥中不幸被炮彈擊中
跳傘時誤入敵軍陣營
他寧死不肯投降
拿起手槍反擊日軍
對著天空高喊:中國無被俘空軍!
用最後一顆子彈射向自己,自戕殉國
年僅21歲
劉粹剛,出生於遼寧的一個富裕家庭
自幼聰慧,後來考上遼寧省立第一工科學校
「九一八」事變後,劉粹剛投筆從戎
先是考入黃埔軍校
後又考入筧橋中央航空學校第二期
他被敵軍稱為「飛將軍」
是中國抗戰中擊落敵機數量最多的中國飛行員
他多次以多敵少,甚至單機勇闖敵營
他和大家閨秀許希麟在火車上一見鍾情
然後便開始了痴心的追求
每次飛機途徑許希麟家
他都會表演特技逗她開心
他把相思都寄托在一封封信上
「初遇城站,獲睹芳姿。
娟秀溫雅,令人堪慕,
且似與余曾相識者。
車至筧橋,匆促而別,
然未識誰家閨秀。
如是風姿,意不復見。
耿耿此心,望斷雙眸。
而盈盈倩影,直據余之腦蒂,揮之不能去……」
整整一年時間的通信
他終於得到了心愛姑娘的青睞
1936年,兩個相愛的年輕人結為夫妻
愛情是一瞬間,死亡也是一瞬間
就在1937年,劉粹剛在執行任務途中
他為了讓戰友能夠成功迫降
投下了唯一一顆照明彈
戰友們成功生還
而他為了保住飛機,在漆黑的夜空中盤旋
飛機撞上魁星樓,不幸犧牲
他寫給妻子的最後一封家書中這樣說道:
「假如我要是為國犧牲投身成仁的話
那是盡了我的天職!
因為我生在現代的中國
是不容我們偷生片刻的……
我只希望您在人生的旅途中永遠記著
遇著了我這麼一個人
我的麟,我是永遠愛您的!」
劉粹剛的生命,永遠停在了24歲那一年
他們隨時準備好犧牲自己年輕的生命
他們進入校門就立下了遺囑
他們每天數著日子在生活
一位年輕的戰士在日記中寫到:
我們唯一可以稱為計劃的東西
就是為國犧牲吧
代表我們諾言的
是我們的一張張遺囑
他們是英雄
但其實也不過只是20幾歲的孩子
周志開
名門之後,自小家境優渥
如果生在和平年代
他的願望原本是做個電影明星
1943年底,周志開在一次偵查任務中
起飛兩小時後與地面失去聯絡
年僅24歲
陳懷民
僅從照片中看是個英俊的少年
其實,他是世界空戰史上
與敵機對撞的第一人
在身受重傷
油箱著火的情況下
沒有跳傘,而是駕機撞向從後面撲來的敵機
他說,起飛的那一刻,就沒想過活著回來
張愛玲的弟弟張恆,以及弟弟的8位戰友
全部陣亡
她寫下一首長詩
你相信,你也做了 最後一切你交出
我既完全明白 為何我還為著你哭
只因你是個孩子卻沒有留什麼給自己,
小時我盼著你的幸福 戰時你的安全,
今天你沒有兒女牽掛需要撫恤同安慰
而萬千國人像已忘掉 你死是為了誰!
丘吉爾曾這樣評價空軍:
在人類征戰的歷史中
從來沒有這麼多人對這麼少人
虧欠這麼深的恩情
至抗戰勝利,總共有十六期畢業生,
1700人衝天參戰
犧牲官兵超過4321人
平均年齡不足23歲
歷史會記得這些年輕生命的犧牲
也會記得他們曾在藍天書寫過的夢想
正是這群青年,斬斷了自己的未來
才讓他們所愛之人有了未來
他們是那個年代最優秀的年輕人
他們才是中國真正的青年貴族!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視覺志,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延伸閱讀: 無問西東丨家國大義與理想主義的詩
01
BeBrainy按:
《無問西東》作為清華的宣傳片無疑展現出了四個不同年代清華人不同的境遇,清華作為中國頂尖知識分子聚集的象牙塔,對體察中國精英的心態變化永遠都是具有代表意義的。
和前輩們氣壯山河的救國情懷相比,現在的高級知識分子卻常常被冠以「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稱號,在商業社會中追逐私利而罔顧家國大義,喪失了中國知識分子自古以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社會責任感。
這也是時人為何一直懷念西南聯大的原因,在國家面臨危難的歷史時刻,成為中國歷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獨特存在,和今天的大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張申府教授在1946曾評價:
「這幾年來(抗戰),國人中表現得比較規矩、最公正、最有知識、最能感覺、最關懷國家、忍受的苦難也比較多、最不失為固窮的、君子的,就是若干大學教授。」
《無問西東》本身是一部極具爭議的電影,若是不了解其中背景原委,更是容易誤以為導演設置的很多劇情畫蛇添足。
今天,一起了解那個大師輩出的年代,為何具有如此非凡意義。
西南聯大往事
02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與中國抗戰共始終的一所著名大學,系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聯合組成,簡稱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短短八年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培養出了大批人才,包括楊振寧、李政道、殷海光、鄧稼先等人,後來都活躍在各大學術領域,蜚聲中外。
西南聯大效仿西方大學的辦學理念,尤其是柏林大學,柏林大學的創辦者洪堡堅信,教育不應該是為維持生計和複雜的文明機構的實際功能做準備,而應該是理想主義類型的教育。強調了大學的獨立性。
因此西南聯大實行教授治校,學術自由。教授治校不僅充分發揮了教授們在教學、科研以及行政管理等多方面的才華,也為西南聯大爭取學術自由、思想自由奠定了制度基礎。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大學裡的知識分子都有自己的社會責任感或者對自己的理想追求。前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曾說,「大學是社會之光,不應隨波逐流」。
反觀今天的大學,浮躁之風盛行,許知遠在《那些憂傷的年輕人》里評述:
今天的大學呢?他們總是在抱怨經濟的壓力過大,所以不得不放棄理想。但是,相比於聯大的困境,今天又算得了什麼。從本質上講,是因為今天的大學缺少一種內在的精神氣質,他們不重視自己的地位,對於社會缺少明顯的責任感。在中國大學的主辦者還有教職員看來,大學不是這個社會的燈塔,而更像一個工廠或者其他的辦事機構,只不過產出的一個個會工作的人罷了。
高曉松也在《奇葩說》里說:「我們那兒大學,幾乎就已經變成了職業培訓所,幾乎就沒有什麼人生理想去教你」。
今天,我們緬懷西南聯大,除了緬懷那種真正的學術自由、大學精神,更是在哀悼理想主義之衰微。
求學與從戎的抉擇
03
電影中沈光耀求學還是投筆從戎的抉擇也是那個年代讀書人都共同面對的抉擇。
時任清華校長梅貽琦決心要保存文脈:「學生的使命便是完成學業,為民族復興這個長遠目標鍛煉才智」。教育工作者們反對「戰時教育」主導大學教育。
電影中時任西南聯大清華的校長梅貽琦
然而許多學生面對國家危難,不忍獨善其身,據載,8年間,14%的學生投筆從戎。西南聯大的從軍熱潮有三次:第一次是抗戰初期,在長沙時湘江涌動從軍潮;第二次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軍退役軍官陳納德帶著「飛虎隊」來到中國,許多聯大學子應徵翻譯官;第三次是1944年「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從軍運動中,聯大學子參加青年軍。
電影中的空軍飛虎隊
第二次從軍潮也就是電影中沈光耀瞞著母親參加空軍的那一次,當時中國落後,這些受過最優良教育的一批年輕人在家國危難面前慷慨赴死,在長空揮灑血淚,如果不是這部電影,許多中國人還不知道,有這樣一群人,毅然放棄功名利祿甚至生命,拼搏在抗戰的最前線,這段歷史應當被銘記。
逝者如斯,生者已矣。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活在當下,家國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情懷也許離不開特殊的時代背景,誠然,處於現世的我們所處的境遇早已和當年大有不同,今人仍有今人的劫與渡,人與人之間的活法大不相同也不可隨意比較高尚低劣。
理想主義的聲音或許已不是當今社會的主旋律,但是它仍然存在,它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兩個矛盾的自我,一個是曾經被理想主義點亮的自我,一個是為了生存而選擇功利主義的自我,兩個自我在彼此鬥爭,並將一直這樣鬥爭下去。
-----------------
TAG:IT高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