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南亞這國這次真信了,中國比西方靠譜得多!

東南亞這國這次真信了,中國比西方靠譜得多!

第一軍情作者:天中狼哥

歷史表明,一個大國的崛起必須經營好周邊,通過營造良好的周邊安全與發展環境,鞏固國家發展的戰略依託。要阻止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崛起,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它的周邊製造矛盾,惡化其生存與發展環境,讓其陷入到無何止的糾纏中錯失發展機遇,這是那些熟練操縱國際關係的西方國家常用的手法。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當前,在中國周邊就出現了中國經營周邊的戰略與西方為阻止中國崛起惡化中國周邊環境戰略的競爭,由於西方綜合實力的優勢,加上它們正集中發力在中國周邊尋找、甚至主動製造機會,使我國周邊出現了明顯的不確定因素,如朝鮮半島和領土爭端等一些地區爭議性的熱點性問題呈現出高危、高發態勢,還有一傳統上對華友好的國家也逐漸出現了向西方靠攏的動向。

然而,作為一種國家戰略來說,競爭的勝負並不在一時一地的得失,而在於哪種戰略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更符合有關國家的長遠利益。從這個維度來看,中國親、誠、惠、容的周邊政策和義利兼顧的國家義利觀,謀求的不僅是中國自身的未來發展,更是為周邊地區國家的和平相處與長遠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具有高度的建設性;而西方國家拉攏分化戰略,甚至利用、製造矛盾的手法,則是一種明顯的短期政策行為,誘使個別國家為貪圖眼前利益而陷入長久的麻煩之中,具有明顯的破壞性。

兩相比較,兩種戰略的高下立判。投機者可以得逞一時,但註定難以長遠。近年來緬甸對華關係的發展生動地證明了這一點。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眾所周知,緬甸是一個傳統上對華友好的國家,緬甸重要的地理位置曾被視作中國打破「馬六甲困境」重要突破點,發展中緬友好關係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說。

西方國家顯然也看到了這一點,拉攏緬甸疏遠中國成為它們挖中國牆角的一個重要目標。自奧巴馬政府亞太再平衡戰略實施以後,美西方對緬甸禮遇無以復加。美西方領導人走馬燈一樣頻繁訪問緬甸,許諾下種種好久,緬甸領導人出訪也受到它們高規格的禮遇。一時間,雙方從相互敵視到相互擁抱打得十分火熱。

此後,受到西方禮遇的緬甸在對華政策上出現了搖擺,緬甸國內媒體和民間涉華輿論也明顯轉向了負面,中國在緬甸投資的項目普遍被政治化。尤其是在緬甸前政府叫停了松密水電站項目和萊比塘銅礦項目後,中緬關係發展進入困難期,「中國丟了緬甸」的論調充斥國際媒體,西方則開始歡呼它們的「勝利」。

2015年緬甸大選中,被視作「西方代理人」的昂山素季帶領民盟贏得大選,西方媒體曾把這個結果看作緬甸徹底倒向它們的標誌,認為中緬友好關係已經走向終結。

然而,歷史並沒有按照他們設計的方向發展,緬甸民盟執政後,經過短暫的政策調適,民盟政府對中國的熱絡程度卻明顯超過了鞏發黨時期,昂山素季也在一年多時間時實現了多次訪華,中緬關係向著傳統友好的方向發展。

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緬甸政府和民眾開始意識到,中國對緬甸沒有西方炒作的政治意圖,中國尊重了緬甸民眾的選擇,發展中緬經濟關係對雙方完全是互利共贏的事情。西方那些附加了各種條件、甚至完全是口惠而實不到的承諾,則是鏡花水月般的不可靠。緬甸的媒體和民間對華輿論也日益轉向客觀和友好。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緬甸轉向中國更重要的推手來還是來自西方。2017年緬甸若開邦局勢急劇惡化,「羅興亞人」問題成為讓緬甸頭疼的麻煩,事件爆發以後,西方揮舞起了人權和制裁的大棒,指責緬甸軍隊實行「種族清洗」,昂山素季也受到西方的直接攻擊,還以取消西方農家授予榮譽的方式對其進行羞辱。

在緬甸最困難的時候是中國對其伸出了援手,在安理會否決了譴責緬甸的議案。不僅如此,中國還通過提供人道主義救援物質的方式,幫助緬甸度過難關。在緬甸遭遇洪澇自然災害時,中國也提供了無私的幫助。

中國的真誠與西方的傲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誰在趁火打劫,誰是可靠的夥伴,緬甸人自然看得清楚,這才是中緬關係好轉的深層原因。當前,緬甸政府對參與中國「一帶一路」的熱情不斷高漲,中緬關係正在開創更加確定性的未來。

中緬關係近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縮影,它鮮明地印證了中國經營周邊戰略與西方挖牆角戰略的高下。類似的例子還包括杜特爾特執政後的菲律賓。

當然,我們不能低估西方分化拉攏策略的破壞性,也許它們還會在未來的某一個時刻,或者某一個國家得逞於一時,但是,「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註定是它們的下場和結局。

聲明:已發現多家媒體未經授權轉發第一軍情文章。為尊重原創,轉載請標明出處。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繫管理員開白名單。敬請配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軍情 的精彩文章:

剛剛,土耳其高官揭秘真相:美國果然沒有信守承諾,又被坑了!

TAG:第一軍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