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下第二行書揭秘大書法家顏真卿的另一層身份
如果要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中選出一個最鼎盛的王朝,大唐一定是很多人的不二選擇!從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到武則天的貞觀遺風,再到唐明皇統治前期的開元盛世,都是一片河清海晏、國泰民安。
GIF
大唐盛世
直到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擁兵反叛,安史之亂爆發,盛唐由此終結,從此進入藩鎮割據的動蕩時期。
血淚交合、不忍卒讀的《祭侄文稿》
在這場歷時七年零三個月的戰亂中,眾多唐軍將領如封常清、哥舒翰、陳玄禮、郭子儀、李光弼等帶兵奮勇殺敵,為平定戰役立下了赫赫戰功。
其中常山太守顏杲(gǎo)卿一門三十餘口因抵禦叛軍被殺害更是讓人不勝唏噓。
顏杲卿
顏杲卿是書法家顏真卿的堂兄,安史之亂時任常山郡太守,與其子顏季明守常山,曾設計取安祿山部將李欽湊首級,擒叛將高邈、何千年,有勇有謀,受到唐玄宗嘉賞。
天寶十五年(756年),叛軍圍攻常山,太原節度使王承業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季明被殺,顏杲卿被押到洛陽,不久遇害,年六十五歲。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顏真卿派長侄泉明前往善後,結果在尋得顏季明屍體時僅剩頭顱,其兄顏杲卿的遺骸也蕩然無存,只找回一隻腳及數縷頭髮。顏真卿悲憤交加,揮淚寫下《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行書紙本,縱20.8厘米,橫75.5厘米,23行,234字,原稿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天下第二行書
這篇《祭侄文稿》其實是一幅草稿,文字時有扭曲,還有30多次塗改,卻被元人鮮於樞(著名書法家)譽為「天下行書第二」。到底它有何魅力呢?
《祭侄文稿》VS《蘭亭集序》
不同於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的瀟洒飄逸、自然天成,《祭侄文稿》字裡行間的圈點塗改隨處可見,其行筆也不似《蘭亭序》的纖細輕盈,而是時快時慢,隨性自然,生動多變。
《蘭亭集序》 《祭侄文稿》
《蘭亭集序》點畫秀美,筆筆到位,謀篇布局一絲不苟,每個字單拎出來都雅逸有致、古今莫二。
《蘭亭集序》 年 歲
《祭侄文稿》字與字之間上牽下連,似斷非斷。有的細筋盤行,鋪毫直下;有的斷筆狠重,戛然而止。行與行之間則左衝右突,欹正相間,有的彼此黏連,密不透風;有的漸次獨立,疏可走馬。
如此種種虛實相間、深淺不一的筆法和節奏上的變化都展現了作品豐富的層次,再加上這本就是草稿,其特有的率性造成書法家在用筆上「不拘小節」,也使得整體結構偏於鬆散,但這正是顏體稿書的特有風格——形散而神斂,別有意味。
顏氏行書VS顏氏楷書
《祭侄文稿》通篇塗改處雖多,但整體用筆仍縱情豪放,一瀉千里,常常寫至枯筆也沒有停歇,更顯得蒼勁流暢。
我們不妨結合顏真卿的楷書對比著看,顏真卿的楷書端莊雄偉,嚴謹至極,就像一個人攥緊拳頭蓄著一股勁兒。
《顏家廟碑》局部:鋒絕劍摧,驚飛逸勢
《大唐中興頌碑》局部:工整嚴謹,氣勢磅礴
而其行書則是把這股勁兒自然而然地使出來,不拘筆墨,行雲流水。
結合《祭侄文稿》的寫作原因,我們可以想像顏真卿當時行文時的沉重心情,但初時情緒還相對克制,筆法也自然流暢,然而隨著文章的展開,悲痛之情再難抑制,至十八行「嗚呼哀哉」三字情緒外放,寫到「首櫬(chèn)【指盛裝顏季明首級的棺木】」兩字時,前後左右寫了又改,改了又寫,及至末尾,由行變草,迅疾奔放,一瀉而下,血淚交合,情難自禁。
無心於書成就書之奇絕,世代流傳
《祭侄文稿》成天下第二行書並不是顏真卿刻意追求的結果,他只是融真摯情感於筆墨,不拘格式,隨性創作,哀極憤極、沉痛切骨的情緒波動成為控制全篇節奏的支點,血淚交合凝聚成傑作,產生無與倫比的藝術效果。正是基於此,此稿成為書法創作述志、述心、述情的典型,世代流傳。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最好奇的是這幅天下第二行書現在在哪裡呢?其實它有兩個版本。萃花現在就和大家講一講。
第一個版本是記錄在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上的停雲館(明代匯刻叢帖的善本)刻本,上面有陳繹曾、陳深、文徵明三人的題跋,但徐邦達(書畫鑒賞家)在《古書畫過眼要錄·晉隋唐五代宋書法》指出此稿當是偽跡;
另一個是墨跡本(真跡),曾經被北宋宣和內府收藏、元代時又被張晏、鮮於樞收藏,明朝的吳廷、清朝的徐乾學、王鴻緒也先後收藏過。後輾轉入清內府。1949年年初又被國民黨政府帶到了台灣省,至今一直珍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PS:真跡尾本有鮮於樞、張晏跋,內中鈐有「趙子昂氏」、「鮮於樞伯機父」、「張晏私印」、「句曲外史」、「石渠寶笈」、「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等鑒藏印)
各種鑒藏印
唐代戰狼顏真卿
顏杲卿、顏季明為平安史之亂被叛軍殺害,顏真卿悲痛不已寫下流傳千古的《祭侄文稿》。可你知道顏真卿除了是一個偉大的書法家,他還是威風凜凜的大將軍嗎?
顏真卿
顏真卿為官正直,頗受讚譽,還因此惹來宰相楊國忠的嫉恨,被調離京師,出任平原太守。安史之亂時,顏杲卿鎮守常山,顏季明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消息,兩郡聯合成犄角之勢,共同抵抗叛軍。
原文:爾父竭誠,常山作郡。余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言。
釋文:你的父親(顏杲卿)竭誠儘力,在常山擔任太守。我(顏真卿)那時接受朝廷任命,也在平原都擔任太守之職。仁兄(杲卿)出於對我的愛護,讓你給我傳話(即擔任聯絡)。
大曆三年(768年)(安史之亂已結束),顏真卿出任湖州刺史,在任職的五年中,他關心民眾疾苦,注重農業生產,帶領民眾修建長壩解決水患之苦,深受百姓愛戴。
及至大曆十二年(777年),獲召入朝擔任刑部尚書,隨後升任吏部尚書。但因剛正得罪宰相楊炎遭嫉妒被貶。
建中四年(783年),顏真卿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半年後,叛亂平定,淮西節度使陳仙奇派軍將護送顏真卿的靈柩回京,德宗為其廢朝五日,追贈司徒,謚號「文忠」!
顏真卿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的書法楷書為多而兼有行草,其自創的「顏體」更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學習書法的人,如北宋的蘇軾、蔡襄,清代的劉墉、何紹基等。
其中蘇軾還在學顏體的基礎上融合己意創造出獨特的蘇體。
蘇軾楷書《上清儲祥宮碑》節選
最後請讓萃花再次表達一下對一代名臣顏真卿的敬意,他生於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年),逝於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歷任6個皇帝,一生正直忠烈,人如其字,其忠義大節不僅顯名於時,也必將永遠地流傳下去!
更多內容,請關注」藝萃」
本文為藝萃原創,轉載請私信藝萃
TAG:藝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