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姜鵬品讀《資治通鑒》-帝王教科書

姜鵬品讀《資治通鑒》-帝王教科書

宋代之後的所有政治精英,都熟讀《資治通鑒》。在重慶談判的時候,毛澤東曾住在蔣介石的林園官邸。早上毛澤東在園內散步,邂逅了蔣介石,兩人手上不約而同的都拿著一本《資治通鑒》。

1.開篇

《資治通鑒》一書由三家分晉引起的開篇,是一個標誌性的歷史事件,此後中國由春秋五霸時代過渡到了戰國七雄時代。《資治通鑒》最初的戰國時代(共5卷)+秦朝歷史(共3卷),從起草到定稿,都是司馬光獨立完成的,所以更能體現司馬光的政治思想。在司馬光的治國理念中,非常核心的一條:掌握「法」的人,必須先守法--司法必先守法。這個最基礎的理念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也完全適用。我們在《資治通鑒》也可以學到很多現代企業管理的東西。比如讓後世尊為典範的漢文帝,姜鵬老師把文帝受世人尊敬的原因歸結為三點:不擾法,不擾民,克服享樂主義。其中的一條「不擾法」與「司法必先守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三個基本要素是很容易理解的,有些關於漢文帝克己守法的故事就不細細琢磨了,都是些普通人都會犯的錯誤。我覺得有個細節值得職場人士借鑒:就是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關於描述某件事物的敘述方法--排敘法。把某件事物的過程,放在一起,排比敘述,這樣的敘述方法才能起到強調作用。

2.用人

《資治通鑒》反覆提出的兩大帝王難解問題之一:繼承人的選擇。在三家分晉之前還存在著一個勢力更大的家族--智氏家族。智宜子在挑選荀瑤作為自己繼承人的時候,智氏家族一位長老式人物智果提出了不同意見:先說荀瑤的五大優點1.帥2.勇3.才4.藝5.毅。但有一個致命缺點:毫無仁愛之心(心胸狹窄)。對於一個基層人員來說,對身邊的人或事有仁愛之心,是一種基本的處事素質。但對一名政治領袖(企業高層)來說,仁愛之心(胸懷寬廣)卻是必備因素。如果一個人僅是缺乏仁愛之心,沒有能力,而想做壞事,那麼心有餘而力不足,破壞力倒還小。問題在於:荀瑤非常有能力,又沒有仁愛之心。如果他做壞事,誰能受得了?誰又能制止?當仁愛之心(胸懷寬廣)缺乏的時候,人很多地方的優點反而可能轉換為缺點。

這幾年讀過的歷史書籍和金庸小說,覺得男人在江湖中揚名立萬,武功高低倒在其次,心胸寬廣永遠排在第一位。

3.選人

魏文侯選相,請李克前來商量。李克一看此事相當機密,便說:卑不謀尊,疏不謀戚。李克覺得自己和兩位相比,與國君之間的親密關係,相對疏遠,就不對這麼重要的國事發表意見了。由此看來。李克在什麼場合該說什麼樣的話,這個分寸把握的非常好,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身份。而文候則說:臨事勿讓。既然有事找你商量,就不要推辭了。於是李克便給出了五項標準讓魏文侯自己決定,這五條標準是: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有,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貪視其所不取。既然給出了五項標準,文候心中高下立判,已有了人選。然而我認為我們要學習李克的地方在於:不妨以退為進,說出自己的評判標準,讓領導自己抉擇。

4.任官,信賞,必罰

劉邦打敗項羽之後,曾和手下的文武大臣,總結自己的成功原因。大臣中有人說: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與之,與天下同其利。項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對於這個看法,劉邦並不否認。但他自己卻反省的更深刻: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速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司馬光說:高祖奮布衣,提三尺劍,八年而成帝業,其收功之速如是!何哉?惟其知人善任使而已。

司馬光認為,一名君王在駕馭部下或者治理國家的時候,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任官,每個崗位挑選合適的人,讓他們專於職守。2.信賞,對於做的好的人,一定要給予豐厚的獎賞。3.必罰,對於做的不好的人,一定要給予必要的懲罰。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把領導藝術,領導智慧給講透了。所以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鑒》的道理就在這裡,這也很好的體現了《資治通鑒》作為「皇帝教科書"的本質。

感謝姜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子讀書 的精彩文章:

TAG:太子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