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周易竟如此簡單——漢代卦氣說第一人,孟喜

周易竟如此簡單——漢代卦氣說第一人,孟喜

我們前文說到過漢代易學的起源,基本是從孔子哪裡而來經過幾代人的傳播,才讓漢代易學發揮到極致,西漢初年,經歷了焚書坑儒的階段以後,大家一般都是傳言易學從此被後人改動的比較多,其實不能這麼說,在秦王朝的統治下,我們可以知道,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這種做法值得表揚,你可以說是便於管理,但是焚書坑儒這招,確實有損陰德,只怪百家爭鳴太鬧騰,為了統一文化,統一思想,制度就開始建立,所以國外那種宣傳言論自由,你看看鬧騰到什麼地步就知道了,只怪中國經歷的太多。

好了,坑完儒家的那些人物,有一點就是,四書五經當時也屬於禁書,至於五經之首的周易是否被焚燒,這裡有兩種猜測,不妨提供給大家猜想:第一種,書肯定禁不完,看看古代哪些歷史,總有那麼些硬骨頭,會藏書於家中;第二種古代學習,頭懸樑錐刺股的,每天之乎者也,那群儒生,只要你殺不完,等到有朝一日必定翻身,所以漢朝建立以後,儒生們又開始鬧騰,把記憶的東西開始寫出來。我個人傾向是兩種都有,畢竟背誦的東西,年紀大的人你們懂的,沒有藏書也不行,至於只要藏書行不行,肯定不行,因為漢代皇帝是認死理的,花精力花錢你給我一些假書忽悠人這是不對的,先秦時期的古書:尚書,傳說是孔子弄得,漢初時期,有今文、古文兩種不同的傳本。《漢書·藝文志》說,《尚書》原有100篇,孔子編纂並為之作序。墳書坑儒使得原有的《尚書》抄本幾乎全部被焚毀。漢代重新重視儒學,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漢代通行文字隸書寫的《尚書》,共28篇,人們稱之為今文《尚書》。西漢時期,相傳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了另一部《尚書》,是用先秦六國時的字體書寫的,人們稱之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經過孔子後人孔安國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書》多16篇。

看完這個就可以對我的分析做一個簡單的判斷,周易肯定是有人相傳的,不管是人也好,還是書籍也罷,有學者認為焚書坑儒,當時燒毀的周易是孔子的十翼,我們前文說到過十翼是以傳解經的,而且當時認為易經是卜筮之書,至於有關儒家思想的易傳可能被焚燒,你說沒燒完我也信,所以我的個人觀點是,易經可能作為卜筮之書沒有被焚燒,易傳由於具有講道理的原因被焚燒,但是沒有焚燒殆盡,儒家總有一些硬骨頭,然後到了後代,根據儒生的記憶,對比古迹修正才得到我們今天的《周易》

好了,既然到了漢代初年,由於初年的文、景兩個皇帝想建功立業,為後代打下基礎,尤其愛好黃老之學,也就是所謂的道家,休養生息,經濟居然騰飛,到了漢武帝時期,設立了博士,不是今天的博士,以前的博士就是給皇帝兒子講課的老師,這類人一般都很牛逼,從施讎傳里得知,從他的老師田王孫開始設置博士,田王孫又是從丁寬哪裡學習的,丁寬這個人前面只簡單的說了下,其實這個哥們以前是跟著一個叫姓服的兄弟做隨從的,服生又學易不精,然後丁寬居然喜歡上了,而且很有成就,為啥,別人不辭上問,田何一大把年紀了,老人家也要休息休息,周王孫是他的得意弟子,但是這個人不在功成名就,導致他的名氣不大,周王孫弟子叫費直,費直易在漢代很出名,師徒兩個一個德行,不想做官,師弟丁寬經常像周王孫請教周易,王孫兄弟也很樂意,不像我小時候搞學習,動不動諮詢同學就被親切的說一聲「滾」,還是古代的同學沒有功利心!丁寬學成歸來之時,田老先生居然說了一句「我技東矣」看看這老師的覺悟,這才是良心啊!丁寬之後就教育出了田王孫,然後做了博士,田王孫之後三個徒弟:施讎、梁丘賀、孟喜,漢代一個老師教出了三個易學大家,後世叫施氏易學、梁氏易學,這兩個兄弟,秉承著師傅教徒弟講優良傳統,以傳解經,沒什麼創新,後世的很多易學家無非是在方式區分,用傳解經有不同思想覺悟必須要具備一定天賦,這個我們後文王弼易學會有涉及,學習周易必須要有自己獨特見解,永遠聽專業人士講,你只能點頭哈腰,與我心有戚戚焉,知己啊,孟喜這貨就不同了,他老師去世的時候它居然對外宣城老師是在他膝邊而死(看到沒,老師最喜歡我,死都死在我身邊,我得到了易學正統),這就不對了,還要臉嗎?後來他兩個同學開始對他所不齒,覺得此人沒有節操啊。下節具體講講孟喜卦氣說觀點。

對了,還有一點忘記給大家說了,小歷史,在這裡面,梁丘賀這位同學有點奇怪,古書記載他最開始是楊何徒弟京房(和焦延壽徒弟京房不是同一人)的徒弟,由於楊何接受的是王同師承,後來這哥們可能覺得天天講道理不能到達人生的巔峰,後來轉投于田王孫門下,田王孫這人有喜歡筮術,老師給皇帝兒子解解悶,大家可以記住一點,在當時會筮術的很多人都會周易,會周易的不一定都會筮術,文人有文人的骨氣嘛!所以梁丘賀這哥們把筮術學精了,還真做了大官:太中大夫,三四品左右,所以文人肯定沒有裝神弄鬼的人吃香,誰願意天天聽你講大道理,會筮術,嘴巴也能說(王林大師還不錯),把皇帝老人家忽悠到位了,不做大官真的不地道,參看明朝太監都能從一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經 的精彩文章:

《易經》——觀卦兼聽則明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