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陽明與曾國藩,根器與才力

王陽明與曾國藩,根器與才力

【一】

現在流行說IP,要說當下國學領域最火的IP,則非王陽明和曾國藩莫屬。這不難理解,春秋時就已由叔孫豹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最高價值觀念,在兩人身上體現得最為充分極致。更何況,這是個複雜而功利的時代,兩位先賢在人生和事功上的巨大成功,也先天對這個時代的人有著解藥和秘籍式的吸引力。

於是不僅王陽明和曾國藩火,將他們拉出來對比論個高下,也成為一件新潮事。而大部分人對此其實是盲目的,只看到了他們入世上相似的表面,卻沒有看到他們深層特質的不同。很多人可能覺得,曾國藩與王陽明相似度這麼高,對王陽明的評價應該也是很高的。而實際上,他對王陽明並不感冒、並不佩服。

曾國藩曾作《聖哲畫像記》,列出了他心中中國歷史上的32位聖哲,是他有感於《四庫全書》的書籍之多、學問之博,而慎重精選出來的必讀對象,甚至以為讀他們就夠了,本是藏之家塾用於指導子孫讀書的,可見是他以最大的認真進行的選擇。而其中,連李白、杜甫、蘇軾、黃庭堅等文人都選入了,也包括距曾國藩時代不遠、如今名不見經傳的一些近人,但是沒有王陽明。他對陽明心學也曾有過評價,認為太空疏了,甚至說王陽明留下來的最有價值的東西是公文,就是那些寫有處理事情具體措施的東西。

之所以會如此,就是因為曾國藩和王陽明走的是兩條不同的路,一個是理學,一個是心學。曾國藩是湖南人,湘籍的士人學者,則一向有著崇理學而反心學的傳統。所以很多人喜歡陽明心學,是覺得可以經世致用、建功立業,而認為理學只是空談學問,只能提高道德境界,這種看法是錯的。如果說王陽明本人是以心學建立功業的代表人物,那麼曾國藩就是以理學建立功業的代表人物。在入世成效這方面,兩家是打個平手的。

早年的曾國藩憤世嫉俗,為人行事風格強硬、純剛至猛,因此在官場處處碰壁、動輒得咎,最後幾乎落到從廟堂皇帝到地方同仁處處不容的境地。在深深陷入自己生病、父親去世、同僚排擠、被皇帝開缺的人生低谷而痛苦萬分之際,是在讀《道德經》中大悟和光同塵、謙下不爭、柔弱迂迴的道理,從此才脫胎換骨、平步青雲的。這其實是一種宿命式的轉變,因為他所信奉的理學就是援道入儒的,是吸收了道家智慧後的儒家,理學的核心觀念就是太極、理、氣等。曾國藩後來的風格,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合剛強於柔弱之中,寓申韓於黃老之內,斯為人為官之佳境」,概括起來就是為人效黃老、理事法申韓,內黃老道家、外申韓法家,以黃老道家為道體、以申韓法家為術用,而黃老道家和法家本是一脈。所以曾國藩的路數,在最深層其實是道家的路數。

心學則是援佛入儒的,是吸收佛家智慧後的儒家,所以很多人都分不清陽明心學和禪宗的區別。王陽明的學問用於入世的神奇特效,就是以「心不動」打底的,在這一訴求上心學與禪完全沒有不同,不同只在對這一境界的運用上,禪宗是隨順世緣,心學則是隨機而動的人間承當。所以曾國藩和王陽明的不同特質,體現在入世應用上尤其明顯,便是禪與道的各自大用。當然,他們的本是在儒家的。

要對比王陽明和曾國藩,要學習兩位先賢的智慧,從此處下手,才算抓住了最深的氣脈。將兩人結合,也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啟示:入世的極致,是佛家的心性,道家的智謀,儒家的方向

但他們最觸動我的,卻不是這些,而是他們的人。除了路不同,他們也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

【二】

說到王陽明和曾國藩的人,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們的根器。王陽明資質高,這是公論,《明史》所謂「天姿異敏」「天資高」。而說到曾國藩,人們的基本印象就是「笨」,資質平平。他年輕時讀書一整晚背不下一段話,連藏在樑上的小偷聽都聽記住了的段子廣為流傳;平定太平天國過程中只會「結硬寨,打呆仗」的辦法,也為人津津樂道。這些都被當做他資質不足的證據,所以才有了「精學王陽明,笨學曾國藩」、「聰明人學王陽明,普通人學曾國藩」之類的說法。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世間的笨人多了去了,為什麼曾國藩卻只有一個?因為毫不懷疑曾國藩資質的平庸,人們對他的勤奮、自律、謹慎等品質才更加推崇備至,只有一個曾國藩的理由也認為在這裡。但問題仍沒有解決,為什麼笨人那麼多,只有曾國藩具備了這些品質?或者說,有這些品質的笨人也很多,為什麼只有曾國藩達到了那樣的成就?又有人說是因為遇上了太平天國這樣的機會、運氣好,但平心而論,在這樣的大危機面前,就不論聰明笨拙了,能夠面對和承擔的又有幾個呢?

這樣推敲下來,我們就只能得出一個結論:曾國藩的根器並不差、資質並不低。很難想像一個根器資質真不足的人,能夠領悟道家精髓並運用地那樣好。那麼他很多地方確實平庸的表現,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讓我想到王陽明的一個觀點。陽明主張「人人皆可為聖人」,然後以金子為比喻,說所謂聖人資質就是金子的成色,人人皆可為聖人就是人人都可以通過省察克治和致良知,像冶煉去除雜質那樣達到足金的成色。所謂根器,就像沒有淬鍊成純金之前,有人雜質多有人雜質少,雜質少的對金性更有感應,雜質多的則困迷於土石性中;又像是黃金礦藏,有人埋得淺有人埋得深。但成色歸成色,分量歸分量,雖然都是純金,但堯舜可以達到一萬斤,文王孔子九千斤,普通人可能只是幾斤幾兩。這分量,王陽明稱之為「才力」。

這個說法很妙,圓滿地解答了很多人的疑問。以此觀曾國藩,我說他根器不差資質不低,就是說他先天的雜質是少的,他的金礦埋得淺,因此對根源有著很好的感應。所以他在心性要求和人生目標上才會那樣高標準,這是直接從他的先天資質上流露出來的。很多地方又表現得平庸,這就是分量不足。但另一個問題又來了,既然才力不足,曾國藩又為何能做那麼大的事業?按說資質高而才力不足的人,更多應該只是自我的安頓,在世間事業的承擔上心有餘而力不足才是。精華的啟示就在這裡,曾國藩最核心、關鍵的智慧和素質也在這裡。

在我看來,首先就是因為他的志向,他的志向也像王陽明一樣,是做聖賢。曾國藩與王陽明都將立志放在第一等重要的位置,佛家也把修行的前提和關鍵放在發心和發願上,這其中是有著至深的道理的。因為只有方向正確、目標明確、內心堅定,曾國藩那樣的勤奮、自律、謹慎等品質才能堅持得下來並發揮最大的效果,就像走在正確的路上,每一步都是實實在在地前進。不像那些好走捷徑的聰明人,常常在歧路上輾轉,總體看下來前進得就很有限。方向比努力重要、真正的聰明人都在下笨功夫等說法,道理就在這裡。而且不僅要立志,還要立大志,因為就像古人說的,「求其上則得其中,求其中則得其下,求其下則無所得」,志向大而踏實做,即使達不到目標也不會太差,否則就很可能所得甚少,這其中還有著類似心理暗示那樣的效用。又如何才能立大志呢?就像王陽明曾國藩,這是從他們的資質上自然流露出來的,有著真切的生髮處,明白道理沒用,所以要緊的是先去心中雜質,讓本具的資質顯現得充分些,讓志能立得起來,並在修鍊中不斷夯實,這才是修行的築基否則空談立志、胡亂立志是沒用的,就像大多數人。

立志猶如戰略,事業的成功還需要戰術,曾國藩的戰術又是什麼呢?便是他雖然才力不足,但資質的根基有了,立志的方向有了,他便知道原則和法則是什麼,那麼他就堅定地把住這原則和法則就行了。曾國藩高度自律的修身,就是源於這種戰術,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十二條日課,做事上平定太平天國中的固守和圍城策略也是如此,這點反映在他為人處事的方方面面。這樣雖然靈活變通性不夠,每件事的應對上可能都不是最優方案,但是不出問題,長期堅持下來也能實現目標,無非是多下些工夫多吃些苦而已,老子「大巧若拙」的真諦就在這裡。總之一句話,他知道這樣是對的、有用的,便堅持這樣做,雷打不動,既不取巧,也不懈怠但有個前提,便是所依照的原則和法則必須夠深夠根本,否則就是迂腐,這還是來自資質的指引。王陽明才力的高,則體現在他「此心不動」根基下的「隨機而動」,是一種智謀機變無窮的大靈活大變通,更多是一種天賦,可開發挖掘的程度有限。所以雖然心性也沉穩但才力不高的曾國藩不行,因此才用那種笨法子,事實證明,這是有效的。這個啟示極珍貴,因為畢竟大部分人都是平常人,這種辦法才是合適的。要想不弄巧成拙,便守住這大巧若拙。至於靈活變通,曾國藩和我們也不是完全沒有,很有限就是了,能用多少算多少,守住根本才重要。

以上兩點缺一不可,才最終成就了曾國藩,人們平常津津樂道的他的那些品質,不過只是表面,都是從這兩個根本處自然展現出來的。真想學曾國藩,就要從這兩個根本處下手,關鍵和基礎的一步必須是修鍊自己的心性,然後悟出原則和法則一以貫之地執行,即使有些僵化教條,時間會證明這樣做的威力。

【三】

但由此便以為曾國藩比王陽明低,也有失偏頗。

不知大家發現沒有,王陽明和曾國藩都是事功千古卓著的人,但王陽明才能的體現更多是在軍事上,是在處理事情上,在混官場和為人打交道上,他是既沒有興趣也沒有太大建樹的。曾國藩則不同,他最擅長的就是混官場和跟人打交道,他的一切成就都是從這裡來的。王陽明剿匪和平定寧王叛亂自由度是很大的,有兵部尚書王瓊和軍事上便宜行事的旗牌保駕護航,所以才能天馬行空地自由發揮。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的整個過程中,則都是以處理方方面面的複雜關係來開路的,王陽明若是在這樣的處境下,是否還有那樣的發揮就不好說了。這就像韓信,當然是個軍事天才,可是在跟人打交道上卻是一塌糊塗。王陽明肯定不至於此,但不愛跟人打交道的人都知道,沒興趣是多麼要命的事,沒有興趣往往就沒有相應的敏感度,至少是不夠。王陽明在剿匪和平定寧王叛亂期間,每次捷報都把首功歸於給予他很大支持和庇護的兵部尚書王瓊,卻不怎麼提及內閣首輔楊廷和等閣老,功成後所受這些人的刁難,有人認為就是來自這種失誤所造成的嫉恨,陽明先生太正直實在了。

而世間畢竟是人的世間,中國自古又有人情為先的國情,會跟人打交道才是第一位的,這是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當然,這只是不可或缺的基礎,最終靠的還是辦事能力。就像歷史上的名臣,哪個不是上位後先抓權擺平人際,才放手做事業的。所以坦白講,從學問境界上說,曾國藩肯定沒法跟王陽明比。但在入世應用上,我以為曾國藩達到的總體水平要更高這就是為什麼曾國藩會覺得陽明心學空疏,因為那個境界,他還是抵達不了的。又為什麼覺得王陽明留下的最有價值的東西是公文,因為他是個務實派,一切以干實事為標準和方向。他們都兩方面素質兼備,但又確實各有所長。將兩者結合起來優勢互補,或許才是一個更高明圓滿的方向和境界。

內以王陽明,外以曾國藩。

— 完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陰陽論 的精彩文章:

黃帝內經:找到你的「真身」

TAG:大陰陽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