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孝經系列:開宗明義篇
道永啟智
>>傳播華夏智慧,弘揚道統精粹……
=// 原始經文 //=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 今讀白文 //=
有一天,孔子在家裡閑坐,學生曾參在一旁陪侍。孔子說:「從前的帝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與緊要的道理。他們用這樣的德行與道理,教化全國人民順首自然而相親相愛。無論在上位為官的或在下位的百姓、年老的或年幼的、尊貴的或卑賤的,彼此都沒有怨恨。這是什麼道理,你知道嗎?」曾子立刻站起來,離開席位說:「弟子不夠聰敏,怎麼會知道呢?」孔子說:「孝道是所有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的來源。你回你的席位坐下,我來告訴你。人的身軀、四肢、毛髮、皮膚,都是從父母承受而來,不敢損毀傷殘,這正是孝道的開始;自身有建樹又實行正道,顯揚名聲於後世,而使父母榮耀,這是孝道的最終目的。所以,實行孝道從侍奉雙親開始,推廣於侍奉君王,最終的目的則是立身行道。《詩經·大雅·文王篇》上說:『怎麼可以不追念你的先祖呢?要專心一意發揚文王的美德啊!』」
=// 古學今用 //=
朋友們,這一章開宗明義說明了全書的綱領,揭示了孝道的宗旨。孔子以孝為政,說明了孝治可以上下無怨,如果能以孝立身,則能揚名顯親。孝從哪裡來?孝從祭祀來。祭祀從哪裡來?從殯葬自然孕育而成。殯葬起源自上古時代,那時父母亡故後只是隨便將屍身丟棄野外。隔一段時間,偶經棄屍之地,看見不是動物在啃食,就是蟲子在咬食。人們於心不忍將其用泥土掩埋起來,後來發展到製作棺槨,自然演變出殯葬的禮儀,之後又有了祭祀,以表達對雙親的思念和恭敬。
《論語》指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務本所說的本,便是孝。務是全力去做,務本即全力做好根本的事。君子把孝當做根本來躬親實踐,人道自然看得明顯。具有這樣品德失不好犯上,也就不好作亂,當然有資格稱為君子。孝和悌分不開,孝敬父母當然要友愛兄弟姐妹,對兄弟姐妹好,也就是對父母不孝。對父母孝,對兄弟悌,可以說是為人處事的根本,必須由自己親自做起。
本篇是孔子與曾子的一段對話,字裡行間表達了師長和學生之間的倫理關係,展示了基本的禮節,也充分說明孔子以身作則,把孝道融入教學的過程。文中孔子先說出結論,意在讓曾子集中注意力,之後在細加分析,讓他先記住重點,然後再慢慢消化。這對後來曾子在著作時有莫大的幫助。
孝從「事親」開始,不能徒具形式,有意為之。孝敬父母是子女以實際行為表現出來的。不是做給別人看,也不是做給父母看的。應該是從內心發出來,做給自己看。看什麼?看是不是盡心儘力,有沒有改善的地方。孝的本質,在於自己仁心仁能的顯現,珍惜自己、愛護自己、激勵自己,全以孝為根本。
人生下來,最先接觸的便是父母,倫理開始於家庭,而孝是基礎,所以說孝為「德之本」。教育由家庭著手,把孝道實踐出來,並且代代相傳,成為最基本的教學準則。教化由「孝」開展,成為中華文化特色,具有長久深遠的重要影響。
《孝經》全文,都以曾參求教孔子講道、解惑的教學活動來詮釋孝的內涵、類別、功能以及價值 。「事親」指心中有父母,「事君」則是服務社會人群。「立身」則是由於「事親」和「事君」兩方面的實踐和體悟,明白安身立命的道理即在於「以孝事親及事君」,這是中華民族獨特的道德責任,榮耀無比。
TAG:王道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