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第一位女編輯,選丈夫不看長相不要財,因要求特殊,終身未嫁

中國第一位女編輯,選丈夫不看長相不要財,因要求特殊,終身未嫁

呂碧城,一位民國時期的少年才女,在她的身上有多個標籤,比如: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女權活動家、資本家等,而且她還是多個「第一」: 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女編輯,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近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

歷史有個規律,越是名氣大的牛人,其人生往往充滿波折和離奇,呂碧城也不例外。光緒九年,呂碧城出生於安徽旌德的書香門第,受家族氛圍的熏陶,再加上從小家境優越,所以小小年紀的呂碧城在詩詞書畫上的造詣已達到一定水準。比如在她12歲時,就可以寫出「夜雨談兵,春風說劍」的詞句,既讓無數年長的文學大家欽佩,又不敢相信。

出身優越、聰穎過人的呂碧城在她10歲時,家裡人就為她與同邑汪氏訂婚。但很不幸的是,在她12歲時,她的父親不幸去世了。父親去世後,她的母親回老家處理祖產,由於呂家一門只有四個女兒,並無男子,族人便以其無後繼承財產為名,巧取豪奪,霸佔呂家財產,唆使匪徒將母親劫持。

父親早逝,母親被劫持,但年幼的呂碧城沒有亂分寸,而是超出人的想像,他四處告援,給父親的朋友、學生寫信求助,幾經波折,母親被救出,事情獲得圓滿解決。但呂碧城的優秀表現,引起與她訂婚的汪家的顧忌。

汪家看到小小年紀的呂碧城就能呼風喚雨,擔心日後娶進家門出現不可控的事情,便提出要退婚。呂碧城的母親獨自一人帶著四個女兒,不願與汪家爭執,便答應了退婚要求。但在晚清,一個女孩子還沒有成婚,就被人退婚這是奇恥大辱,此事對年幼的呂碧城留下了心理陰影,對日後的婚姻觀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父親過世後,呂碧城的母親帶著四個未成年的女兒居住在娘家,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呂碧城、大姐、二姐相繼走出家門,只有母親和最小的妹妹呂坤秀繼續留在娘家。不料有些親戚對於嚴氏、妹妹呂坤秀長期留在娘家深感不滿,便唆使匪徒將母女二人劫持。

母女二人為免受辱,只好服下毒藥自殺。幸虧呂碧城的大姐呂惠如請求時任江寧布政使的樊增祥星夜派兵營救,到得及時,才將母女二人救活。但這次的事故在呂碧城的心靈上又留下一道深深的傷痕,讓她對婚姻、對家庭有了不一樣的認識和理解。

「庚子事變」後,慈禧太后一改之前保守的態度,大清朝廷從上到下也開始嘗試變法,推行新政,這其中就包括教育改革。晚清朝廷在教育上提出「興學育才實為當務之急」的主張,通令各省大力舉辦以自然科學和實用技術為核心的新式學堂。

再加上晚清時期西方民主思想的輸入,中國女性開始覺醒,「張女權,興女學」,爭取男女平等權利和女子受教育權利,為當時婦女解放運動的潮流。此時,年輕的呂碧城深受這股風潮的影響,萌發了奔赴女學的念頭,但當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舅舅後,得到是劈頭蓋臉的臭罵,說她一個女子不守本分,恪守婦道,待字閨中之類的。

呂碧城一氣之下,獨自一人奔赴天津求學。不過幸運的是,身無分文的呂碧城在奔赴天津的火車上遇到了佛照樓的老闆娘,這位老闆娘給她資助,並把呂碧城安頓在自己家中。後來,呂碧城的一封求助信無意間被《大公報》總經理英斂之看到,英斂之對呂碧城的才學大為讚歎,連連稱奇,還親自前去拜訪呂碧城,並聘請呂碧城為《大公報》的第一名女編輯,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編輯。

呂碧城藉助於《大公報》,屢屢發表新見,她的觀點在社會上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成為人們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再加上英斂之對她的賞識和引薦,年輕的呂碧城在文壇上迅速聲名鵲起,在經濟、事業上也有了自己獨立自主的人生路。

年輕的呂碧城在文壇如眾星捧月一般,常常出入男性主宰的高端場所,就連袁世凱的兒子袁克文、李鴻章的侄子李經義都對她傾慕。1912年,袁世凱坐上民國總統寶座後,經袁克文的舉薦,在加上呂碧城與袁世凱的舊交,遂被聘請為總統府機要秘書,後又擔任參政一職。

但後來袁世凱暴露了稱帝的野心,呂碧城便辭去官至,依據上海經商,迅速發家,兩三年的時間就賺取了大量的財富,自建別墅,生活奢侈,連上海的諸多大佬都艷羨不已。

但有才,有錢,有容貌的呂碧城卻終身未嫁。當時與她交往的諸多名流中,有諸多的高官才子,比如著名詩人樊增祥、易實甫,袁世凱之子袁寒雲、李鴻章之子李經羲等,但她都看不上。而她能看上的又寥寥無幾,而且又都是已婚人士,比如梁啟超。

對於選夫婿,呂碧城曾說:「我之目的不在資產及門第,而在於文學上之地位。因此難得相當伴侶,東不成,西不合,有失機緣。幸而手邊略有積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學自娛耳!」

由於呂碧城少年得志,文學造詣極高,心氣也高,在婚姻面前始終沒有一個合適的大才子能滿足的她的特殊「高規格」的要求。清代詞評家周濟認為:呂碧城有名,有才、有錢,事業上有巨大的成就,她這樣的女人在當時就沒有結婚的理由——找個男人養著。所以,她沒有結婚的實際需要。

孑然一身的呂碧城,最終於1930年皈依三寶,成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 1943年1月24日在香港九龍孤獨辭世,享年61歲。遺命不留屍骨,火化成灰後將骨灰和面為丸,投於南中國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朝祥說 的精彩文章:

宋朝丈母娘,擇婿也瘋狂,派壯漢搶女婿,73歲老進士也難逃遭搶

TAG:朝祥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