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七八歲就死去了,八十歲才下葬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清單,清單內容是英國兒童12歲前必須完成的50個戶外活動,包括冒險類,發現類,遊俠類,尋蹤類,探索類等不同類別。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一定是一些非常困難的活動吧!其實,這些活動都是我們身邊常見的,或是我們常常能玩到的。
例如看星星,騎馬,抓蝌蚪,搭帳篷,爬樹,給小動物做一個家,種菜,在海里游泳。
我想你一定覺得很熟悉,心裡或許會不由自主地發出一種驚訝:這不就是我們以前常常玩的嗎?
可我們的孩子一定不熟悉,因為他們從未嘗試過這種玩法。
小小年紀的他們肩負「重任」,可不能「浪費」時間在玩樂上。
每天早晨7點,孩子們就要起床到學校開始一天的學習,放學回家之後,還有做不完的語文數學和英語,不多,一科做個一個半小時,十二點能睡覺已然是萬幸。
好不容易到周末,一個可以放鬆休息的日子,很多孩子卻還要「加班」,他們趕著去各種英語班,奧數班進行額外的學習。
外國的小朋友12歲前都在和大自然親密地在一起、他們可以看星星、爬樹、抓蚯蚓,而我們的孩子在12歲時只能「死讀書」。
突然想起非常流行的一句話:有些人二十歲就死去了,八十歲才下葬,諷刺二十多歲就失去了探索世界的慾望,失去想像力,一味追求安穩的年輕人。
現在看來,這句話應該改改,有些人七八歲就死去了,七八十歲才下葬。
因為現在才七八的孩子已經失去了創造力,失去了想像力,不是沉迷在電子遊戲的世界裡,就是被父母「掌控」著,用成績衡量存在的價值。
真羨慕做了這50件事的孩子們,他們的童年該有多幸福快樂!願意帶著孩子去進行戶外活動的父母們,才真正明白孩子需要的究竟是什麼。
我常想,中國的教育和國外的教育差別在哪裡?
如今我似乎有了些感悟:國外絞盡腦汁地讓孩子們走出去,而我們絞盡腦汁地讓孩子們留下來。
這份清單的發起者,是英國著名的自然歷史遺產公益組織——National Trust。參與組織的會員每年只需交幾百磅的會費,就能夠免費遊覽英國幾百個景點。
每一個National Trust的景點門口,都會貼著一個提示,告訴大家這個景點幫助孩子們完成清單里的哪幾件事情。
我常常聽到旁邊的人說,現在的孩子真幸福,什麼都有,什麼都不用憂愁。
可我想說,現在的孩子真不幸福。
因為他們身邊充斥著的是電子產品,他們看到的天空不再這麼蔚藍,那些活蹦亂跳的小魚小蝦,也許只有在菜市場才會被他們看到。
魯夫在他的書《森林中的最後一個孩子》中採用「大自然缺失症」一詞,描繪現代社會的孩子們與大自然缺乏聯繫的事實。
而我們不得不承認,孩子們急需提高的不是他們的成績,而是他們與大自然的親密度。
大自然教育提倡者哈蒙曼認為,沒有任何一個學習環境像戶外教室那麼寬廣、那麼有變化、那麼吸引人。
在中國這個焦慮的社會裡,我們的孩子急需提高的只有成績,戶外活動?不就是玩嗎,下去公園溜達兩圈不就行了嘛?
「玩」這個字,在很多家長們的耳朵里,就是一個非常不受歡迎的字,家長們擔心著玩會讓孩子們墮落,讓孩子們喪失學習的興趣。
但恰恰是玩,培養了孩子們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鍛煉著他們的體魄,讓孩子們學會更好地與他人溝通和相處。
這些,才是孩子們畢生的財富。
許多家長硬著頭皮去培養孩子對知識的興趣,對藝術的興趣,為孩子設立各種各樣的學習目標,反而會成為一種「負興趣」。
這種超前的「掠奪式」開發,只會事極必反,讓孩子視知識為仇,與藝術為敵。
早年我兼職做家教老師,教君君,是一個8歲的小女孩語文。
她學習非常勤奮、努力,對自己嚴格要求,因此她的成績從來是她母親在親戚朋友面前驕傲自豪的籌碼。
她的語文成績不錯,只是作文常常被老師批評,過於風花雪月,沒有真情實感。
在給君君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君君只會寫書上有的內容,例如老師要求寫一篇風景文章,她第一反應是網上找資料,拼拼湊湊成文。
某次,她的媽媽因工作問題,托我照顧她一天。
當我走進君君的房間的時候,我看到書桌的牆壁上貼著一份寫著「2017年必做的事情」的表。
走近一看,字裡行間離不開學習:完成鋼琴6級考證,期末成績保持前3,書法比賽沖一保二.....那20個目標里呈現出來的嫻熟的字體,一看便知這些目標是她的母親為她設立的。
我轉身摸了摸這個小女孩的頭,她正用著她十隻手指,掐算著一道數學題。
這時,她喃喃自語說道:「寫完這道題今天的學習目標還剩下8個。」語氣裡帶著一絲絲的委屈。
我彎下腰摸著她的小腦袋,心疼地問她:「君君阿,拋開這些目標,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她咻地一聲抬起頭,脫口而出:「玩!我最想要去玩!」
我一直忘記不了,那個8歲的小女孩,眼裡帶著濕潤的淚光,眼神透露出一種渴望,還有無奈。
我明白她的渴望,渴望在草地中翻滾,渴望在水塘里嬉戲,渴望在雪地中打仗,也渴望與朋友在田野里追逐。
我也明白她的無奈,因為她要做一個學習好的孩子。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句話,蠱惑了全中國父母的心。也因為這句話,我們早早地埋葬了孩子們的童年。
看看現在的孩子們,他們還像一個孩子嗎?他們失去了孩子應有的活法和玩法,他們按照大人設計好的「光明大道」,拚命奔跑,但是卻失去了自己的顏色。
許多父母根本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按照自己的心理需求,去培養自己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還哪裡像一個孩子?他們只不過是被控制著的「牽線木偶」。
在我看完這份清單的晚上,我帶著一張白紙和筆來到了孩子的房間,好不容易從考完期末考試的他正在用彩色的橡皮泥,捏著自己夢想中的城堡。
我讓他過來我身邊,問:「這個寒假,你有沒有你最想做的6件事情呀?我們一起去完成好嗎?」
孩子哇地一聲跳了起來,我看著他在紙上寫下的一筆一划,都充滿著童真和快樂。
「滑雪、爬山、堆雪人、去看冰雕、去草地上看一本繪本,嗯......還有還有!和濤濤一起去比賽攀岩!」孩子手舞足蹈地和我比劃著,蹦蹦跳跳地樣子可愛極了。
這就是孩子應有的樣子,不是嗎?這個大自然,這樣的快樂,天生就屬於孩子們,我們又怎麼忍心將他們與這個世界的花草隔絕呢?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當家長們停滯成長的時候,他們對自己能否長久地立足在這個社會而產生巨大的憂慮,但他們不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排遣憂慮,因此將這種憂慮轉嫁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我想這是現在絕大多數父母不願意承認,但確確實實存在於內心深處的一種想法。
杜江在寫給嗯哼的一封信里曾經說過:「麒麒,你是我的希望,哦不是,你是你自己的希望,我那些沒有完成的希望,永遠與你無關。」
是的,那些我們想要得到的東西,都與孩子無關。與孩子有關的,是這世界上所有的美好和快樂,是他們真正的童真與笑臉。
短暫的歲月里,別讓孩子失去只有一次的童年。
書香貝貝營地教育寒假冬令營招生進行時:
【書香貝貝太舞小鎮滑雪冬令營】:
2018年1月29日--2月4日(已滿)
2018年2月5日--2月11日(剩餘3位名額)
【書香貝貝三亞帆海島探索親子營】:
2018年2月4日--2月10日(火熱招募中)
【書香貝貝昆明撫仙湖探險大自然親子營】:
2018年1月21日--1月27日(已滿)
2018年2月21日--2月27日(火熱招募中)
TAG:書香貝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