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聽小編說:其實劉備是一個虛偽的人
《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個什麼樣的人?
《三國演義》是由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所作的長篇章回體小說,作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宏大的結構、清晰的脈絡、曲折的情節、生動的形象以及豐富的語言成為華夏大地人們家喻戶曉的作品。而在為數眾多的人物之中,劉備之形象更是豐富多彩、獨一無二。
劉備是一個虛偽的人。
三國亂世,虛偽作為一種性格特徵,可以說是生存的必須,而劉備則充分顯示了這一點。
第一,在"劉玄德攜民渡江"中,極大的顯示了劉備的仁義,但眾所周知,此舉背後蘊藏著極大的功利性,即爭取民心,獲得人民支持,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是一次極為明顯的政治行為,凸顯出劉玄德的虛偽。
第二,"三辭徐州"是表現劉備"讓德"品質的重要篇章。其中,在初平四年,曹操欲報殺父之仇便率領大軍進攻徐州,但劉備出手相救,當時徐州牧陶潛便想把徐州牧之位讓給劉備,但劉備辭去,如此反覆了三次,最終在徐州百姓的苦苦央求之下劉備才當上了徐州牧。從此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劉玄德並非不想獲得徐州,眾所周知,徐州對於三國形勢的地理位置之重要不言而喻。但既然如此,劉備為何還要再三推脫陶潛的相讓呢?這其中就包含著劉備高超的政治智慧,或者說其虛偽的一面,原因有二:其一,劉備是在故意試探陶潛是不是真心讓出徐州;其二,劉備是等陶潛和徐州百姓的央求,這樣,他便在"義"的旗幟下名正言順的管理徐州。從而更加有力鞏固自己的地位,增強自我圖霸天下的資本。這種虛偽同樣也體現在劉備接管荊州一事中。
第三,在劉備"進取西川"中,劉備不是不想進取西川,而是要名正言順的進取西川,即躬行"仁義"而"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取得。因此,在謀士張松的勸說之下,劉備順水推舟便想進取西川。即位時再三"禮讓",不是劉備本人不想當皇帝,而是害怕各位大臣陷自己於不義之地,所以做出此舉。
第四,白帝城託孤中,劉備在病危之際為了贏得諸葛亮的鞠躬盡瘁的忠誠,一面哭泣,一面對諸葛亮說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由此可見,劉備的"仁義"並非真的"仁義",而是作為一種稱霸天下的手段存在。曹操曾評價劉備"外君子而中小人"當擊中要害。
TAG:文君趣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