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因崑曲受皇帝知遇:禮部侍郎畫家鄒一桂軼事

因崑曲受皇帝知遇:禮部侍郎畫家鄒一桂軼事

作者:史遇春

各個朝代筆記小說中的記人敘事,很多時候都是:真有其人,或無其事。這樣的結果,往往使人難辨真偽、混淆虛實;這樣的結果,也會讓人將嚴肅的歷史娛樂化,或者將小說娛樂當成了歷史真實;這樣的結果,可能導致正經或假正經者的憎惡,當然,也一定會引來眾多好奇者的圍觀。

不論是歷史,還是筆記小說,都是寫給人看的。如果看完之後,讀者能有簡單的愉悅、中層的感悟、用心的辨析,就都不負歷史與筆記小說文字的至今留存了。

這裡,就根據筆記,來說一個人,講一段事。

本文的主人公,叫鄒一桂。

鄒一桂,《清史稿》卷三百五·列傳九十二有傳。

既然正史有傳,那就依照正史,先嚴肅介紹其人。

鄒一桂生於清聖祖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卒於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享壽87歲,畫家高壽,這也可作為一個例子。

字原褒,號小山,晚號二知老人,江南武進人。

祖父忠倚,清世祖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參加己丑科殿試,中進士;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以己丑科進士身份補殿試,一舉奪魁,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清世宗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二甲一名進士,改任庶吉士,授予翰林院編修。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被授任為雲南道監察御史。

清高宗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轉任禮科給事中。

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升遷太常寺少卿。

此後,經過四次升職,官拜禮部侍郎。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左授內閣學士。

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請求致仕,朝廷諭旨,准以原品休致。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詣京師祝壽,被朝廷加以禮部侍郎銜,在原籍享受資俸。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從京師歸鄉途中,卒於東昌道,朝廷加以尚書銜。

擅畫,工花卉,承「清六家」之一、常州畫派開山祖師惲南田(原名格)之後,號為專家。曾創有畫作百花捲,每花題詩一首,進呈皇帝,深受皇帝稱賞,並為此畫作題寫絕句百首。晚年雖被輕微責罰,但致仕歸里時,據說,皇帝還曾賦詩餞別。

按照正史,已嚴肅說完其人。

下面,就根據筆記,輕鬆講講其事。

清孫靜庵《棲霞閣野乘》卷上《鄒小山軼事》一節,即是其事的來源。

話說,鄒小山文采斐然可觀,又工繪畫。他的畫,時人能得一尺半幅,都視如珍寶,小心收藏。

鄒小山還沒有通達之前,喜歡狎邪之游,而且,他特別喜歡哨笛。那時候,有事沒事,鄒小山就和梨園弟子呆在一起,做些度曲填詞的事情,並且樂此不疲。

鄒小山的父親,性情嚴正,對兒子的行為非常痛恨。他多次訓誡鄒小山。但是;鄒小山是屢教不改。

大怒之下,父親將鄒小山逐出家門,並且嚴詞訓斥,出門之後,不許他說是自己的兒子。

逐出家門之後,鄒小山就斷了經濟來源。他無處可以立身,就在鄉里的外門漂泊。

時間久了,鄒小山困窘異常,他自己無法忍受這種無依無靠的生活,但是又不敢回家。於是,他就請熟識的人去向父親哀求,希望父親能夠稍加憐憫,即使不讓自己還家,便是多少給些花費也行。

前去鄒家遊說的人,說好說歹,鄒小山的父親始終不為所動。

遊說無果,鄒小山又想了個主意,他讓遊說的人再往自己家裡哀求。

這一次,準備的理由也很充分、也很能打動人。因為,當時鄒小山已經是諸生了,所以他交代遊說的人,就說是自己要去應試,請求父親大人開恩,給點資費,好做改過上進的花銷。

鄒小山的父親很是堅決,當下就回絕了遊說者,他還說道:

「為人子弟,如果其人賢良,生活貧賤對他又有何妨?如果不賢,即便是他能夠富貴加身,難道他最後能夠免於若敖氏一般的困餒嗎?」

沒有在父親哪裡討到分文,鄒小山在鄉里也無法立站,最後,他決定,隻身北上。離開鄉里的時候,鄒小山只有一個布被隨身。

北上過程中,鄒小山想了個辦法,他將布被裡面的棉絮去掉,乘天晚後,在布被裡面裝上草根、樹葉,然後裝作很吃力的樣子背著,就如同背了很重的貨物一樣,再去旅店求宿。次日,天還沒亮,鄒小山就把被子裡面的那些草根、樹葉倒在地上,收好布被,悄悄地打開門,就溜走了。

大都時候,鄒小山離開旅店時,店中人也不會懷疑,都覺得他背來的東西還在店中呢,他肯定不會丟下東西不顧,大概就是早起外出閑走。孰不知,他已經白賺了一晚的伙食、一夜的宿費,就這麼揚長而去了。

鄒小山一路北上,一路使用這一伎倆,竟然屢試不爽,都沒有被識破穿幫、更沒有被抓住懲罰。

到達京師之後,鄒小山無所事事,還是混跡在歌場舞館之間。在歌舞之地,鄒小山和藝人們一起彈奏絲竹。那時候,誰也不知道,這被人輕賤的行當之中,還有一位落魄的世家公子。

京師之中,乃是繁華之地,聲伎為天下之最。當日,崑曲最為盛行。因為盛行,所以其中的財利不薄;因為財利不薄,所以很多愛好崑曲、才能優異的人都躋身其中。當時對崑曲的樂曲、演奏、技藝等,都用功精深、很多地方,已經嚴格要求到細緻入微了。

鄒小山在這個行當中混跡,他的技藝,與那些專業的人員 比起來,還是有些差距的,很難並駕齊驅。時間一久,那些技能高人一籌的藝人,都對鄒小山施以白眼。所以,他在這裡混得也沒有那麼快樂開心。

有一天,皇帝傳旨,讓崑曲班子入內演劇。正好,當天鄒小山酒喝得稍微有點多了。

進入內廷之後,他也沒太在意自己喝酒的事,就粉墨登場了。演出的劇目,是《李三郎羯鼓催花》(唐玄宗事)。

皇帝看戲看得高興,忍不住也要上前去撥弄樂器。因為皇帝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所以,節奏、旋律上多有舛錯,主要演奏者被皇帝攪合地苦不堪言。

不過,這倒是沒有影響鄒小山的演唱,他還是能夠臨場發揮,隨意調整節奏,而且唱得抑揚頓挫,全都與演奏的節拍相合。

皇帝大悅,他對鄒小山的崑曲演唱非常滿意。

鄒小山在內廷唱了幾次之後,皇帝就問起他的家世來。鄒小山不敢隱瞞,如實道來。

皇帝一聽,知道他是大家出身、書香子弟,馬上命令安排鄒小山入國子監就學。

之後,鄒小山在考試中高中進士。

鄒小山高中進士的消息傳回家中之後,他的父親根本就不相信,硬說是肯定弄錯了,應該是同名同姓的人。

鄒小山為官之後,皇帝知道他以前的事情,但是,從來沒有因為以前的事情而輕看他,倒是經常督責他好好為官。正因為這樣,鄒小山更是刻勵圖報,最後官至高位,成了皇帝身邊的文學侍從之臣。由此。也可以看出,皇帝用人,還是是有其策略的。

嚴肅的人物,輕鬆的事件,大家隨心笑看吧!

(全文結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塵境心影錄 的精彩文章:

弟為萬歲兄為萬萬歲:太平天國軼聞

TAG:塵境心影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