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消失的蘆葦塘

消失的蘆葦塘

作者簡介:

任連生,男,漢族,天津市人,生於1946年6月,大學文化,1965年7月參加工作。曾任國營九三五四廠車間黨支部書記。現已退休,定居青島。

故鄉的山水,故鄉的風土人情,是遠方遊子抹不去的記憶,是故土重遊時道不盡的鄉愁。

幾十年後,當我再次踏上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感受到了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給家鄉帶來的生活新氣象。

那兒時就以習慣了的氣候,那熟悉的鄉音,那一張張似曾相似的新舊面孔,都是那麼親切。同時也在腦海中努力搜尋兒時舊景舊貌的村莊和記憶中的埸景。是的,事易時移,白雲蒼狗,變幻日新,多年的寄託變成了模糊的記憶,只能在迷離的夢境中去找尋了。

北方鄉村的布局大體相似,東西走向的街道,鄰家房屋的連山搭脊,形成整齊的村落,村外圍是各家的菜園。門前屋後的樹木參差,柳榆槐槡各呈身姿,桃李杏柿均有風彩,一片片田園風光,一處處古樸的鄉野風貌。

地區獨有的特色,是散布在各個村落周圍的蘆葦塘。大地春回,蘆芽拔地而起,挺拔,翠綠,密集,象一道道綠色的屏障,淹沒了土牆灰瓦的農舍,象一座座城堡,點綴在家鄉的原野上。

我常推想,蘆葦在這片土地生長也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吧,它應早於我們的祖先佔據了適宜於它們生存的環境。但是它們整齊地生長,有序的排列,又是先人們一代接一代培育馴化的結果。

坻,是水中的低地,稱之寶坻,是古往今來的人傑地靈,是肥腴的良回萬頃。再有豐富的特產是無盡的寶藏,而蘆葦則是其中一寶。

春筍尚待雨後,而蘆筍只須春風,幾天功夫則已長成丈余。一片翠像,濃郁,挺拔,齊整,隨著清風的吹拂,沙沙做響。它過濾了沙塵,清新了空氣,當炊煙裊裊升起,村裡村外分外寧靜。

我對深深的葦塘也充滿神秘之感,聽說小孩進去會迷失方向,很難走出。所以獨自一人,從未敢踏進深入。記得小學時老師帶我們進去拔草,心中充滿莫名的恐懼,不敢離開同伴半步。

又聽說,日本鬼子來時,對這些蘆葦塘也充滿恐懼感,時時害怕裡面會有復仇的子彈,射入他們罪惡的頭臚,都遠離或繞道通過。

據說,當年抗日武裝與鬼子周旋時,東大窪的鬼子因蘆葦盪吃了大虧,毫無人性的柴崎在冬日裡一把火點燃東大窪,製造了驚世駭俗的"東大窪慘案",方園百里無人倖存。

記得童年時段,家鄉三年兩頭髮大水,有時還未入秋洪水就突然而至,野外一片汪洋,禾苗已蕩然無存,農民們的希望,也只有一片片蘆葦塘碩果僅存了。寬闊的水域,叢生的蘆葦,給魚類提供了生長繁育的場所。葦叢中有一種叫"喳喳唧"的水鳥不厭其煩的鳴叫,用攏靠幾株葦桿上做窩生蛋。而"長脖老等"在葦葉掩蔽下,單腿獨立地等在水邊捕食,人們划船經過時會"驚起一片沙鷺",欣賞到"一行白鷺上青天"的美景。

靠水吃水,久遠的年代沿續下來的生活,家鄉人自有對水患的應對方法。水久不退則捕魚為生,用"晃鉤"捕魚,把活蹦亂跳的小青蛙串在鉤上做釣餌,縛在木棍上插在蘆葦塘邊,魚餌晃動引來覓食的大魚,幾個小時工夫,每個桿上都釣滿黑魚,粘魚甚至鯉魚也會上釣。跟大人們划船去起釣時,是我最興奮的時刻。

而在葦塘邊張網捕魚撈蝦,用葦蔞葦箔捕蟹,則是另一種情趣。那風味獨有的"京東紫蟹"曾是李半朝獻給皇室的特別貢品。

每到春天,雪白肥壯的蘆根,咀嚼起來甜甜的,另有一番風味。待到蘆葦長起,小夥伴們用葦葉捲成喇叭,用葦管做成笛子,共同吹響,此起彼伏,儼然一支小小的交響樂隊。

秋天到了,群鳥啼鳴,柳條擺舞,青蛙唱晚,亦農亦漁的生活,使鄉親們自得其樂。

北風漸起,蘆花翻浪,又是一種景觀。但蘆花確無什麼用項,聽爺爺給我講了"鞭打蘆花"的故事後,更讓我對其厭惡有加。

兄弟二人同桌上課,厚厚棉衣的哥哥仍然喊冷,激怒的教書先生以教鞭狠打,以致衣破棉綻,卻是蘆花冒充,識破繼母虐待孩子的真相。…

蘆葦收割後,按長短粗細分類加工。一般的打成葦箔,可以用做蓋屋頂的鋪料,稍微加工精細些,可做遮陽擋雨的窗帘,做成夏天的門帘,抑或圈成圍囤存放糧食。家家戶戶的屋裡屋外,都有葦箔的用項。

蘆葦最好的用處,是精細加工後織席編簍。每家的炕上都鋪著炕席,有各需的尺寸和各式的花紋。而今炕改成了床,有炕的也只能鋪人造革代替了,葦席巳不見了。

當年曾有"織席窩簍,養活家口"的說法。記得爺爺是織席高手,拿到集市上總能賣個頭等價格。後來爺爺把織席編簍的技藝悉數傳給了大妹妹。周圍十里八鄉的小姐妹們也都來學習她的手藝,更多的是來訂製她精緻的成品。隨著蘆葦塘的逐年減少,再加上大妹妹的英年早逝,這門手藝在家鄉已近失傳了。我還保存著她給我編的小簍,原是睹物思人的紀念,或許將成為古董了。

國力的興旺,農業的發展,家鄉已根除了水患,而靠一方水土滋養的蘆葦似乎已失去了它的價值,在這片土地上已然鮮見了。稍稍感到遺憾的是,與先祖相依為命的物種,伴隨著我們人類世世代代的生養繁息,我們後人為何不給它留有一席之地呢?

盼望有生之年再返鄉里,能見到一塊久違的蘆葦塘,雖不能"遠芳侵古道",但希望"春風吹又生"吧!

2017.12.27

注:

1.長脖老等,白鷺的俗稱。

2.柴崎,當年日軍駐京東頭目,1944年被八路軍游擊隊全殲。

3.李半朝,李涵,嘉慶年間官至太子太傅,權傾朝野,是道光帝師,在故鄉聲名顯赫。

作者:任連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裕華家園 的精彩文章:

TAG:裕華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