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友情變質的真的是時間和距離?
一
朋友跟我說,蕭是他五、六年級時在村子裡最好的朋友。
小學畢業之後,他們考入了不同的中學。從此見面就少了,大概一個月才能見一次,隨著學業壓力越來越大,每半個月回家一次的他便再沒有心思和精力去找蕭玩了。初二之後大概一年就見個兩三次的樣子。
中考之後,他興奮地去找蕭玩,一聊他才發現,蕭輟學半年了。
朋友說,那一刻,他有一絲羞愧,作為朋友,蕭輟學半年了,他都不知道;他還有一絲失望,作為朋友,蕭輟學半年了,他都沒有被告知。
他感覺到有一種天大的隔閡,不知道該說什麼話題。說小時候的事情吧,卻早已是四五年前的事情了,而且有些細節他們竟記得如此不同;說初中的事情吧,對於朋友描述的陌生人卻不是很熟,感受不到想表達的情感;說當下的事情吧,他卻完全聽不懂蕭對開始打工的地方的抱怨。
後來朋友繼續上學,蕭漂泊千里出去打工,交集便越來越少,每年村子裡過年的時候互相拜年才能見一次,見到之後便只覺得久違了,卻不知道聊什麼,只能寒暄一下今年天真冷啊……
也許是我們都在因為學業而焦頭爛額,也許是我們都在因為工作而心力憔悴,也許是我們都在因為生活而疲於奔波。我們身不由己地漂泊他鄉,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距離的漸遠,那種我們記憶中的友情好像變了模樣。
時空的阻隔,使得友情變淡了。
二
我也有變淡的友情,但這樣的友情並沒有變質。
大王是我的初中摯友,我們上學的時候可以可以同吃一份飯菜、同用一個臉盆。
初中畢業後,我們分別去了不同的城市上學,高中三年只見過三次,都是同學聚會見到的。
大學的時候有了手機有了網,總算聯繫的多了點,但是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大王講的事情總是會有很多我並不認識的人,我很難將自己融入進去。反之,我發現自己想要講述自己的生活的時候,也必須帶著很多大王陌生的人。
我想大王聽著也很彆扭吧,要不然為什麼我們怎麼從隱身可見慢慢變成在線隱身了呢。
大四的時候放寒假,我在老家的街頭偶遇到大王。大王先是略有猶豫,然後眼睛一亮,手一抬指著我說:大歡?!我也相同的動作,興奮地說道:大王?!
大王說:好久不見,好幾年了吧?
我說:是啊,三四年了!
大王說:今天有事嗎?沒事兒去吃個飯?
我說:走走走,就去以前學校門口那條街。
那天我們從大學選課扯到奇葩點名,從獎學金聊到社會實踐,從四六級聊到找工作……我們講述著各自的生活,生活里仍然有陌生人,卻並不覺得彆扭。
後來,我想,也許是因為我們想要了解的信息太多,而打字的速度太慢,文字傳達的信息並不生動,也很低速,於是我們漸漸放棄了這種交流方式。
而終於有機會面對面地聊天時,可以感受到對方的肢體、表情、眼神時,那種撲面而來的信息量,才能剛剛好地滿足我們對朋友生活的關心需求。
那些因為多年不在一起生活,而導致的信息不對稱,比如我不知道朋友孩子的全名、朋友不知道我工作的內容,我不知道朋友最近開始喜歡吃的菜,朋友不知道我最近每天的跑步時間,都不再重要。
因為那些事情都只是友情這棵樹上的蔥蔥綠葉,但是,樹不會因為樹葉的凋零而枯死。
時間和距離只是讓友情變淡了,卻並沒有讓友情變質。
三
大君和阿山在一個單位上班,是十幾年的好友。
後來單位效益不好,阿山自己出去創業,大君留在單位,兩人平日仍像往常一樣經常一起喝酒。
一日,公司有一個項目,大君感覺這是個好機會,就費儘力氣把項目拿下了。大君想用阿山的公司做成這個項目,也算帶著兄弟一起賺錢,自己只要把各個關係疏通到位就好了。
後來他倆就來諮詢我的意見,我提醒道,合作之前把分工和分利說好,親兄弟明算賬。大君、阿山都說我太計較,這麼多年兄弟怎麼會計較這些。阿山更是信誓旦旦地說:「兄弟帶我賺錢,我又不要投資,穩賺的事,到時只要有利我就是純賺啊,我感謝大君還來不及呢。」
我便說你們如此認為最好。
項目結束後,一日,我接到大君電話,大君上來就一通抱怨,大君說:阿志把錢拿到了,但是沒按當初說的把各個環節疏通的費用給我,之前還說賺錢了要給我感恩費,現在也沒有了。
不一會兒,阿志電話也打過來了,阿志說:大君拿我公司賺了點錢,還要這個費用那個費用的,那些外面吃喝的費用也要我付給他,太過分了,本來賺的就比之前少了將近10萬,你說他跟我要2萬多吃喝的錢,怎麼好意思要的啊!
我靜靜地聽完這猶如電視劇般的情節,我無意勸說誰,也不願勸說誰。
但最後我還是說了一句話給阿山:當初你信誓旦旦說只要他帶你賺了錢,你會感恩,會感謝大君,可怎麼賺了錢了,反而不開心了,反而還要埋怨起來了。
過了幾天阿山把錢轉了給大君,但這十多年的友情卻不在了。
我們常常聽到教誨說,不要和朋友一起做生意。以前我很不懂,我覺得朋友就是值得信賴的,可以一起奮鬥的人啊,為什麼不能一起做生意?
看了大君和阿志的事,我才明白,人的三觀都是會變的,或為錢色所誘,或為窮困所迫。如果是和普通人一起做生意,三觀不合則一拍兩散,不再往來。但如果是和朋友一起做生意,一旦三觀有了衝突,哪怕做成了生意,怕是友情也變了質。
大君和阿山十幾年的朝夕相處,並沒有距離上的干擾,但是友情還沒有變淡,就直接變質了。
四
朋友相處本就是互相影響、互相改變三觀的過程,我們初識時,互相試探、熟悉、磨合、改變,就成了朋友。如果忽然有一天我們發現,以前費儘力氣試探、熟悉、磨合、改變而建立的友情,已經在我們三觀的衝突中而逐漸陌生,這就是友情變質的前兆。
我們需要重新試探、熟悉、磨合、改變,但如果我們都堅定地維護著自己的三觀,而不表示出任何想要磨合的意願時,友情這棵樹就會漸漸枯死。
直到有一天我們經過某地,然後想起,曾經有一棵鬱鬱蔥蔥的樹,如今卻只剩下枯死的樹墩。
貝多芬說:真正的友誼,只能基於相近性情的結合。
所以,別再說是時間和距離讓友情變質了,讓友情變質的只有三觀,時間和距離只是讓朋友的三觀不再能夠融合。哪怕近在咫尺,朝夕相處,三觀不同了,友情也難免變質了。
願我們在如浮雲般漂泊的日子裡,縱然和朋友沒有頻繁的家常嘮嗑,請務必保有三觀的定期磨合。不求別的,只求再次相遇時,我們的友情猶勝當年。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