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方言從娃娃抓起的四大理由
我們80後這一代人從小在農村長大,學齡前說的都是家鄉土話,俗稱吳儂軟語,普通話也只是在學校里上課的時候跟老師說說,一下課老早跟同學嘰嘰喳喳地說起了鄉話,小學初中都是在村裡的學校上的,同學都是相鄰幾個村的,用普通話顯得很變扭,很生疏。直到上了縣裡的高中,嗯那時已經是區了,同學都是我們區里各個地方考來的學生,雖然大家講的話都差不多,也不是聽不懂,但是語音語調略有不同,跟自己講的還是不一樣的,何況進高中了,大家都是初來乍到,跟陌生人說自己的家鄉話顯得有點奇怪、突兀,大家都習慣了用普通話。不是跟誰都能講家鄉話,都願意講,到了大學更是如此,你能碰到幾個是自己村出來的人?
後來在21世紀的今天,我發現了我們農村地區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有一些00後開始的孩子他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啥的從小就刻意教TA普通話,跟他用普通話交流,認為這樣很洋氣,自己的寶寶快人一步,比不會說普通話的寶寶厲害。從來都不跟他說土話,就是要他學會普通話就可以了,土話會不會無關緊要,導致他們的小孩從小就操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在家裡跟家人親戚都是用普通話交流,但是他們不會說土話,也不「想」說土話,覺得自己會說說普通話也已經夠了,幹嘛還要學說土話?即使有人用土話問他什麼,他雖然聽得懂,但他還是會用普通話答你,這讓問的人有點自作多情。
再說到現在的10後這一代新生兒,正處於語言啟蒙大發展時期,他們剛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是城鎮化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農村再也不是以前的農村面貌了,很多都被拆遷徵用開發用作其他現代化的建設,人們也或被迫或自願地「晉陞」為城裡人。這一代人的父母大多就是我們這批80後和90後,文化素質都比以往幾代要高,對子女的教育大多也是希望從娃娃抓起,不輸在起跑線上,連幼兒園都上雙語幼兒園了,普通話難道還說不好嗎?
我一個親戚的小孩跟皓皓在同一個班上幼兒園,他爺爺經常跟我們吹噓:「我們是講普通話的!」那時還沒上幼兒園之前皓皓的普通話只在家裡看電視跟著光頭強學學,偶爾冒出幾句,基本不這麼會說。我在家基本跟他說方言,不怎麼教他普通話,我爸更加不會說普通話了,所以那時皓皓說的最在行的還是方言,直到現在讀了差不多半年的幼兒園他的普通話水平才大有長進。當然因為我在培養他說普通話方面的「疏忽」,沒有替他做好入園的準備,又加上他的月齡小,導致他在幼兒園學習和生活中難免會出現一些不便的地方,給老師的教學和他的適應帶來一定的困難。他們班的老師也曾「批評」過我了,說我應該好好補補他的普通話,有時候他在幼兒園老師的指令聽不懂,老師們需要跟他講土話才行、、、老師給我提的建議不無道理,這方面我確實沒有想到,既然讀小學了要講普通話,那為什麼不幼兒園就教普通話呢?既然幼兒園要講普通話,那為什麼不在家就好好地教他普通話呢?
然而,凡事都不能做的兩全其美,而我的邏輯是既然幼兒園和小學都要講普通話,那在家裡幹嘛還非得講普通話呢?都講普通話了那方言去哪裡講呢?家裡再不講那以後不是更不會講了,家裡不教,難道以後大學裡還會教你方言嗎?說到底就是沒有認識到方言的重要性,我沒有說普通話不重要,但是我想說的是方言也同樣重要!普通話就算學得晚一點,大了有的是時間補,夠你講一輩子,但是方言一旦從小脫節那就是一輩子的,從小不說方言的小孩長大了再說方言的幾率很小。
所以雖然麻麻我自己是多國語言使用者,但我還是希望我的小孩能夠從小繼承這個承載著我們本土文化的方言,刻錄著我們文化印記的方言,以下是我得出的從小教寶寶說方言的四大理由:
1.對自己的家鄉更有身份認同感
一個從小說自己家鄉話的人,長大了無論他走到哪裡都不會忘記自己是哪裡人,從哪裡來,對自己的身份更有認同感,是一個有「根」的人。當他面對這個大千世界的紛繁複雜時,他能更從容不迫,更不容易迷失自己,知道自己來自何方,將去何方,在這個世界有一個精神的歸宿。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說的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歲月可以改變容顏,但一個人的「鄉音」幾乎不會變,是伴隨一個人終身的「印記」。
2.多語言使用者比單一語言使用者思維更活躍
二語習得研究者們發現:多語學習者能夠在數學、閱讀和辭彙等課程上面得到更高的分數。在記憶有順序的事情,或者表單的時候,比如語法規則和辭彙,他們的優勢更大。儘管吳語嚴格意義上不算另一種語言,和普通話同屬於漢語的一個分支,但是吳語和普通話最大的不同就是發音不一樣,雖然寫的文字是一樣的。哪怕秦始王能夠統一天下,號召「書同文」,但是要全天下「言同語」恐怕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況且方言中一些具有特定含義和韻味的詞是普通話中所沒有的,是某個地方的特色詞,甚至語法結構也不一樣,因此也可以說方言和普通話就是在同一種語言的兩個語系裡切換,即是一種思維的切換。
3.學好方言有助於學好漢語
之前剛剛說過,漢語的文字只有一種,無論普通話、吳語、粵語、閩南話等等都只是漢語的一個分支,儘管發音不一樣,但寫出來的文字都是一樣的。而漢語里龐大的辭彙來源不僅僅是普通話,而是從天南地北的方言中汲取的,這才構成並豐富了整個漢語辭彙體系,漢語才得以發展並壯大,生生不息。例如,吳語中的「泡湯」(落空), 「搭界」(有關)「腳踏車」(自行車),碎煩(多話),發魘(可愛)等等。
還有方言中的一些諺語也是這個地域的人們長期積累的文化和智慧的體現,比如我從我外婆那裡聽來的一個諺語是形容梁山伯的老婆有多矮的:「梁山伯討老娘(婆),討的老娘(婆)多少長(高)?茄子棚里乘風涼。」很押韻啊,都是押「ang"的韻,從這個畫面你可以腦補一下樑山伯的老婆有多「長」(高)了、、、還有我從小就被我外婆「嫌棄」飯量太大,說我是「狗肚皮」,還說我吃任何東西都是「老虎吃蝴蝶」就是嘗嘗味道,根本就吃不飽。其實她說的不是「吃」而是另外一個吳語詞,讀「dek」,我不知道怎麼寫,意思是「嘗」,根本談不上吃。隨著老一輩人漸漸地離我們遠去,我們卻還沒來得及把方言以及方言的文化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以後會說方言、精通方言的人只會越來越少,這實在是對中國語言文化造成的一種極大損失。所以你還覺得方言不重要嗎?它哪裡遜於普通話了?
4.學好方言有助於學好外語
普通話中其實有好幾個音是沒有的,如「f"和「v「清濁不分,但是吳語里有「v」這個音,如普通話「縫」,吳語讀「vong」;普通話人名「阿鳳」,吳語讀「a vong」,普通話「房子」,吳語讀「vang zi"。為什麼要會發「v」這個音呢?學法語的小夥伴你就驚喜地發現了:因為學法語就要發這個音啊?法語「您」不就是「vous」嗎?使用頻率多高的一個詞啊?這個「v」的發音怎麼能不會呢?我們吳語區的小夥伴這個難關對我們來說輕鬆解決。
再說說普通話中的一大特點(弊端)就是沒有入聲音,但是吳語中保留了入聲音,如吃飯(chik van), 洗澡(da yok),這個在韓語里叫收音,如學校(hak gyo), 紫菜包飯(kim bab), 日語里也有這樣的現象,如請等一下(qiot to mat te)都保留了入聲音,這個音雖然不發出來,但是保留了它的音位,跟沒有這個音聽起來還是很兩樣的。由此可見,南方方言區的小夥伴學起日語和韓語來不是比北方的小夥伴更有天然優勢嗎?還不快讓你家娃娃學方言!
學方言從娃娃抓起!
TAG:單親媽媽日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