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農民起義,這個起義軍首領最常被忽視,若他不死劉邦沒有機會
大家都知道,秦末天下大亂中,最終以劉邦獲勝取得天下告終。有人說,如果項梁不死,劉邦是沒有機會的,更不會有後來的「鴻門宴」和「霸王別姬」。如今人們提到項梁,總會把他跟項羽聯繫在一起。作為項羽的叔父,項羽能快速成長,項梁居功至偉。
項梁,秦國下相人(今江蘇宿遷市),秦末起義軍首領之一。秦國滅掉楚國之後,楚南公哭泣曰「楚雖三百戶,亡秦必楚!」從此之後,作為楚國貴族的後代,項梁一直不敢忘記亡國之恨。當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消息傳開後,會稽郡太守殷通和項梁商議,但項梁和殷通根本不是一條戰線的人。
後來,項梁殺掉殷通,自任會稽郡太守,並任命項羽為副將。在秦末所有的起義軍當中,項梁和項羽領導的起義軍,是力量最為強大的一支。在那個天下大亂的時代,拳頭硬好處是大大的,意味著有大量人前來投奔,比如劉邦就這樣率領一百多人前來投奔。
劉邦投奔後,項梁借給劉邦五大夫將十人,士卒五千人,劉邦憑藉這部分兵力,這才最終收復了豐邑,趕跑了雍齒。就在此時,項梁擁立了楚懷王,眼看楚國復國在即,各地楚人歸附絡繹不絕,項梁來到了人生最巔峰。
公元前208年9月,項梁在東阿擊敗了章邯,隨即準備西進。當時的安排是這樣的,項梁率領主力西進,劉邦、項羽則率領部分兵力在兩側。我們在司馬遷的《項羽本紀》中發現的這樣一個小細節,司馬遷把劉邦的名字放在項羽的前面,可見項梁對劉邦的重視。
可能項梁也有自己的考慮,希望自己25歲的侄子項羽能向48歲的劉邦學習一番,可能兩人的友誼就是這此時建立的,後來他們「約為兄弟」。項梁西進再度打敗了秦軍,同時項羽又斬殺了三川郡守李由。看來秦軍不堪一擊,項梁越發輕視秦軍。
就在此時,宋義謹慎地勸誡,「戰勝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為君畏之。」可惜項梁沒能聽得進去,失敗即將來臨。就在同一年,項羽在定陶戰死。試想,如果項梁未死,還有後來的劉邦嗎?項梁死後,楚懷王最為高興,終於可以擺脫項氏家族的控制了,於是「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
參考資料:《項羽本紀》、《資治通鑒》
TAG:歷史李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