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和他的《石灰吟》
提到于謙,你首先想到的是和郭德綱搭檔的相聲演員于謙;如果說到《石灰吟》,大凡上過學的都背過,並且張口就來: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此于謙,非彼于謙。這位於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庵,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官至兵部尚書,是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
據《明史·于謙傳》記載,《石灰吟》是于謙17歲(大約1413年)鄉試落第後就讀於吳山三茅觀所作。《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詩。這首詠物詩,採用象徵手法,字面上是詠石灰,實際借物喻人,托物寄懷,表現了作者高潔的理想。于謙把自己比作石灰,表達自己不怕犧牲、為國盡忠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其實,于謙的一生,就是「石灰」一生的真實寫照。
首先,我們還是了解一下於謙的生平事迹。
于謙,自小聰穎過人、志向高遠,尤其仰慕文天祥的氣節,他曾將文天祥的畫像懸掛在座位兩側來警醒自己。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辛丑科進士。宣德初年,授職監察御史。
于謙初入仕途時,曾在江西平反冤案數百件,在河南建築黃河堤壩、種樹挖井,而在山西,他將鎮邊將領私人開墾的田地全部收為官家屯田,以資助邊防開支。每到一處,都能獲得當地百姓的支持。但真正讓他被世人矚目的,還是他為大明朝的生存做出的巨大犧牲。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親自率領大軍攻打瓦剌大軍,結果明朝20萬(一說50萬)精銳之師在土木堡全軍覆滅,皇帝本人也被瓦剌俘虜,這是大明王朝立國以來遇到的最大慘敗。
當此危難之際,于謙提出立郕王朱祁鈺為帝即明代宗,立英宗為太上皇。瓦剌之所以俘虜明英宗,本想著狠狠宰明朝一筆,結果朱祁鎮突然變成太上皇,完全失去了利用價值。瓦剌太師也先惱羞成怒,遂發兵直逼北京城。眾臣嘵嘵遷都南京,他力排眾議,堅決主張抗敵,並率領軍民奮力抗擊,使國家轉危為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北京保衛戰」,又叫「京師保衛戰」。幾年後,瓦剌統治者見朱祁鎮沒什麼價值,便將他放了回來。景泰(明代宗年號)八年(公元1457年),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幾人趁著代宗病重之時,迎接太上皇朱祁鎮恢復帝位。朱祁鎮當上皇帝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于謙、王文等人一一斬殺,史書記載「天下冤之」,于謙的被害令天下人扼腕嘆息。
據說錦衣衛抄于謙家時,連一件像樣的財物也沒有找出來,唯有正屋關鎖得嚴嚴實實,打開一看,裡面也只有代宗賜給他的蟒袍、寶劍,此外再也沒有多餘的錢財。當場的錦衣衛官兵都非常感概,紛紛落淚。于謙在官場沉浮數十年,最終竟然沒為自己留下一點家產,這是何等的清廉!
現在我們再來看《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全詩共四句,每一句,都不離詠物,都在惟妙惟肖地描寫石灰的燒制過程,卻又句句都有深意,都在說如何鍛煉人的高尚品格。作者處處都在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的人生理念。詠「石灰」,也是吟詠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狀態,吟詠自己磊落的襟懷。
這首詩,將物質與精神互喻,彼此融為一體。前三句都是著力描寫鍊石灰的過程,最後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點出石灰的特性。石灰在製作過程中,要經過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直到石頭粉身碎骨變成有用的石灰。這不僅是在寫石灰,還象徵著有志之士無論面對怎樣嚴峻的考驗,都能從容不迫。
全詩句句不離石灰,又句句關照人的品格,語意雙關,耐人尋味。從後來的人生經歷來看,于謙他確實是以「石灰」為榜樣,要讓自己經得起任何嚴酷的考驗,即使是千難萬苦,也要做一個無比堅強的人,清白正直的人。
于謙的一生,就是「石灰」的一生,就是踐行自己崇高理想的一生,就是做到為民請命、為國操勞的一生。縱使自己被冤屈而死,但還是向世人和後人展示他清白高潔的品質。
了解了于謙的人生經歷,再吟誦這首《石灰吟》,怎能不激發人們對他的敬仰?怎能不激勵著後人要以他為榜樣,為人民的幸福、國家的富強而努力?
作者簡介:張承雨,蕪湖市鳩江區雍南初中語文教師,文學愛好者,常在媒體發表作品。
TAG:徽夢文化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