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教師專業發展的上海範例

教師專業發展的上海範例

本期嘉賓

顧泠沅

著名教育專家,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生態好·好教育」中小學論壇專題報告

教師專業發展的上海範例

(根據錄音整理或有刪節,未經本人審核)

開場白

尊敬的各位同行,各位領導,大家上午好!

教育生態思想的社群研討大會已經接近尾聲了,今年是第三屆,本人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大會,所以我選擇參會的態度是學習,向各位同行和專家恭恭敬敬地學習,也就是我們周培植院長在開幕演講的時候講的一句話,在濱江再做一回學生。

我接觸過美國教育學會的會長,他說過,教學是兩個字,教重要的在於聽,學在於講。當時他用英語講的,我說我聽錯了沒有?我們教是講的,學是聽的,他說你沒有聽錯。我的導師是數學家,當年我做學生的時候,他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一個內容,自己去學,學完了之後在台上講,老師在下面坐著聽,聽完了之後提問,每一次提問都讓我們出一身冷汗,但這樣才會有進步,這才稱之為真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

一、教育的時間和精力應投放於教師

今天,我選擇的內容是教師的專業化。今年一年包括去年下半年,教育部派了一個團到上海來考察上海的基礎教育,其中特別是在國際上,關於數學教育的成就做了一個專題的概括和總結,最後得出結論:重要的在於教師,所以今天我選擇這個內容,因為時間有限,也就選擇了這一個內容。

當下我們面對的是重新對質量的定義,還有一個教育的生態問題。上世紀末,很多國家關於基礎教育質量問題的研究得到一個結論,有一位專家說過,基礎教育質量的高低是實力的差距,於是做了一個深入的國際分析,結果順理成章,學歷的差距實際上是教學的差距。1999年的第二本書,也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與他見面後,他直接說所謂的教學是教師的差距,可見教師工作的重要性。

2010年,上海第一次參加了國際經合組織OECD的一個測試,參加的就只有上海一個地區,其中說上海學生的數學能力表現比較突出,曾為此感到高興,在這個高興過程中,很多國際組織包括各個國家的教育部長參加考察後的結果,就是要聚焦教師的隊伍,這是一個結果。到了今年,這個測試的主持人,上個月在上海做了報告,他對上海的教育生態提出了一個中肯的意見,好象不否定,但又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問題,其中第二條,我們成績是不錯的,但少了一點合作和追求。他根據數據統計下來:中國的學生解題很棒,美國的學生雖然解題不怎麼樣,但協作性很強,儘管每個人的解題水平不是太高,但合作能力非常強。

西方人從幼兒園開始便開展遊戲,遊戲有一條宗旨,一定要四五個人一起合作才能完成,可見西方人從學前教育開始到基礎教育的完成都強調學生群體的培養。所以說,一個人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遠。從追求的角度來說,成績比較高的國家有韓國、中國、日本、德國、芬蘭等,但是再了解一下,2015年的測驗是科學為主,調查是否有人想當科學家?這幾個國家並不多,甚至說很少,美國的成績不怎樣,但是調查下來,人人都想當科學家,所以說追求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第二問題就是學時很長。中國的幾個省統計下來,我們國家學生學習的時間大概是其他國家的一倍多,中國一個禮拜的平均學時還是60小時,實際上這個數據還是保守的,芬蘭跟德國學生成績也是比較好的,他們每周用時30小時,當然,其他國家還要低一些,並且統計顯示,芬蘭、日本的學生每個小時都能學到很多東西,他們的關鍵在哪裡?在於學習具有喜悅感,越學越想學。

成績不錯,少了合作和追求,學時過長,我們力氣是否用在刀刃上,效率高不高?總的來說,從新世紀以來,各個國家的學生學的東西都在急劇地增長,考試的成績在提高,但從科學的視角理解,高位思維的理解是明顯不足的,他說了一段話:學生最需要學的是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育的時間和精力不能過多地放在學生和學術的增長上,而應該投放在教師上。

二、注重學科素養的教師專業發展追求

這個問題該怎麼看呢?一講到學科要講各種各樣的學科,我選擇了數學。關於學科教育教師的素養觀問題,我想說兩個關注的問題,一個是關注學科,這個問題我拿不準,但我想說一點我的一些前輩的看法。

蘇步青說,要注重教師的學科素養,把中小學老師的學科水平提高一些,是學科的關鍵所在。他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親自為中小學老師舉辦了三期講習班,他講的教師研修要注重學科素養,在上海開了一代風氣之先。語文、歷史都有學科的面,對這些學科的把握是比較重要的,上海這幾年來經歷了兩輪課改,與這樣的教師素養觀是不無關係的。

剛才我說了另外一位美國的朋友,是教育學會的會長,曾經在八十年代後期抨擊了我們教師培養跟教學研究的範式。他重申,教師怎樣理解學科知識是十分重要的,可是這個問題一直以來被研究者忽略了。他認為,人的走路是兩條腿,一條腿是教育的基礎,一條腿是教育的方式。在上海,我倆交談時,他說,上海數學教師在學科知識方面有顯著的優勢,千萬不要輕易把它放棄了,改革是改孩子洗澡的髒東西,倒掉的是髒水,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優勢都給倒掉了。

到現在為止,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活動經驗,學科思想,人文精神都是最基本的教學素養,作為教師,首先就要明白這一條。

三、關注學科素養、學科成長

這一段時間以來,參與了上海的幾輪課程的改革,教育的改革,基本產生了一個觀點:強調學生主體,放棄老師的指導作用是不對的。在早期,上海曾經把課堂教學的評價簡化為四句話:一是學生應該讓他聽到的聽到了沒有?我們觀察了現在的課堂,平時的課堂不該讓他聽到的講了不少,應該讓他更重視要聽到的。二是應該由學生來做,老師不要去替代,應該讓他做的他做了沒有?三是思維,有沒有時間讓學生留下空白,留下時間讓他想想該想的東西想到了沒有?四是有一些話應該是讓學生說出來,該由他說的,他說了沒有?教育應該是做明白人,如何幫助學生安排好知識與經驗,思考與表達這方面的內容,這是課堂改進的一道門檻。

改革最終發生在哪裡?課堂上。課堂沒有變,改革沒有成。教師的學歷是至關重要的,這是教師專業化的方向。學科教育智能化問題,逐步成為教師真正專業化的一個核心問題。剛才我介紹了舒曼先生,上世紀末我到他家裡去,他解讀了教師專業知識的七大部分,這七大部分中,前三個是基礎性的:學科知識、一般教育知識、課程知識,後面是學生的知識、教育情境的知識,還有關於教育目標的價值。前三後三合起來很重要的一條,他提出一個新的概念,叫做學科教學知識,英文意思是PCKE知識。有了前三後三融合起來的一種本領叫PECK,最有成效和高效的老師和低成效的老師不同,教師要培養的方向,核心成分在哪裡?所有教師知識金字塔的塔頂就是這一點,這是他們的一些觀點,是可供參考的。

所以多年來,比較認同的一個觀點,教師要成長起來必須把根深深地扎進自己學校的土壤,從種子到幼苗到茁壯成長,堅持以學科教育實踐智能為核心,深入學校、立足課堂、關心學生,湧現了一大批先進典型,漸漸形成了共識。

四、教師培養應注重行動中反思

教師的需求不單是講道理,隨著時代進步之後的真正經驗,有的說得漂亮,沒有效果,有的說得很普通,但是很有效果。那麼真正鮮活的經驗在哪裡?在於教師知識的不斷更新,即反思的知識,但理論工作者的反思和實踐工作者的反思是有區別的,作為一個實踐工作者,常常是在做中反思的,遇到問題採取措施,不怎麼樣的去掉,好的東西完善,這個是教師成長的一個有效途徑,這種方式叫做在實踐中反思,我們稱之為行動中反思,這樣的教師培養才會有效果。

1997年,上海啟動了新一輪的課改,這輪課改是數學學科率先起步的,當時我們組織了七個人,編製了《進入21世紀中小學數學教育行動綱領》,我們當初遇到的問題:偏科怎麼樣解決?創造力缺失怎麼樣解決?提出尊重每一個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兩個基本的要點:一是基礎與發展,針對兩個問題積極的主動,一個人的才華是在活動中建立起來的,課程的活動怎麼樣?活動的經驗如何提升?當時明確了上海新一輪課改的基本原則,重視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二是討論加強你這個學科課程的核心在哪裡,最基本的知識點哪幾個,節約時間,騰出時間,其他的方面有所發展,效率的提升抓住最基本的知識,我認為這個是有道理的。三是拓展創造性學習的課程渠道。四是增加課程的可選擇性,孩子不會選擇,就不太可能充分自由地成長。在這四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教師隊伍。

隨著課程改革要點的提出,「十一五」期間,上海的教師從2006年開始有一個轉向,關於「十一五」的規劃綱要,我們修改了三次,最後得出經驗:教師隊伍的成長不能「單打獨鬥」,要用一種系統思維,這一點,在這兩天的會議中已經得到印證。小農經濟思維是個別化思維,到了工業化時代是流水線式思維,我們這個時代是系統性思維,所以生態教育中強調一個很重要的系統思維——命運共同體,合作的生態位,明確自己的位置和相互結構關係,這個是新階段的新思維,從個別化思維到流水線式思維,然後到個性化發展,到系統性思維。

當年,把老師的培養培訓構成一個四面體,首先是高校的層面,特別是師範大學,教師的培養,學生的提升,最後兩個方面,一個是在職培訓,資源一定要建立聯盟,幾方面的聯合起來,還有落腳點,校本研修,專業的支持也很重要。經過了將近十年的努力,在培養方式上相互融會貫通,注重教育的實際問題,教師的培養也有了一點學術與理論支撐,和幾位專家交流後得出,重要的是教師、校長的學習,怎樣選擇有用的好的材料來充實自己,高校的研究部門和中小學的教老師們有一個共同語言,大家關注的問題從多個側面予以解決,其次是城市和鄉村進行合作和交流, 這個對提升教育起了重大作用,還有是教師進修學院,突出了現代化的思維,在質量和技術的環境下,人如何發展。

十年的功夫下來,現在的師範院校中的研究專家,對中小學的研究比較多,當下提出一個口號:對中小學做研究,從學校改革的層面,學校制定課程難、有課程目標、有指向等等這些問題都有了提升。 最近,在校長和教師的正高級職稱評審方面能明顯看出,與前幾年相比提升很高。

研究和培訓一體化問題,源自於對教育實踐的研究和探索,我們國家有60多年的學科教研傳統,教育部的部長說,中國的基礎教育好,跟組織形式有關,這個組織形式自上而下,共有三級教研體系,這種體系起到了很大作用,一直通到學校課堂。把教育工作,教學工作和教師培訓融合在一起的教育途徑,就是大家所說的研修一體。浙江在教研的研修一體上做了貢獻,也提供了很多優秀的案例。但是我要說一句話,本國的教研傳統經驗是值得總結的,很多西方人說,我們的傳統是國寶,學校要發展,這是一個重要的途徑,曾經做過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比較,在教師發展上,互有優勢,那我們的缺陷在哪裡呢?老師們大量的經驗,從經驗的形態來傳播,這個很重要,但是對這個經驗怎樣提升到一個概念化的層次,還是有所欠缺。

我在上海搞職稱評審時,遇到一個問題,一個老師的成績極好,體現的都是先進理念,但讓他說,卻說不出來,所以,現在抓緊對這部分帶頭的校長和老師做一定的補充性培訓,稍微見到效果,我們還能接受這個事。

另外關於課堂教育、人的成長,這裡面有很多做法,這個做法怎樣精緻化的說出你的措施是有用的,這方面有所欠缺,這方面西方比我們做得多,這個校本研修很大一個亮點是培訓的重心往下移——草根化,使在職培訓成為教師生存的常態,這個常態是校本研究——基於學校,為了學校發展的研究模式和成長的模式。

現在各個地方都有名師工作室,都有學校的指導組、教研室等等,我們遇到一件事,說教師怎麼成長起來的,有人說聽報告就成長,有人說到國外考察一下成長很快,都對,但是有一條,在學校裡面的成長是教師成長的一個非常普遍的、重要的過程。

前期,教育部讓我組織實行了一個新課改,老師跟不上怎麼辦?搜集了浙江、江蘇、上海三個地區的120個名師,都有記錄這些教師怎麼樣從一般的教師上升為效率很高的老師,效率高的老師三節課的內容一節課就解決了,而且發現全國各地都有這一類的老師,這些老師都有高招,一個是境界,第二個是高招。每個老師都會在自己學校裡面工作的崗位上經過了三到四次干不下去,垂死掙扎然後成為名師。同行之間一比,我還差了一段,第二次增長,到第三、第四次增長的時候是比較爐火純青了,不考慮自己的生存也不考慮同行的見解,主要是考慮我所教的學生是否有所以成長?到這個時候專家就出來了。

這120個老師中間有一位語文老師還健在,我採訪過他好幾次,問他怎樣成為名師的?他說沒有什麼技巧,第一,我對每一個孩子負責,第二,我上課上得多,老師說出來的話很普通。你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總有與別人不一樣的遭遇,結果逼出了一件事兒,他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一般出來教語文教得好的都是科班,我知道比別人矮一截,別人用一節課的時間,而我要用三倍的時間,我追問:三倍時間怎麼用的?他說一篇語文課文三次備課。總不可能是三次重複吧?他說,當年的備課都有教學參考書的,都可以抄,你不要抄,按照我現在的水平,我認為怎樣上這節語文課是最好的,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效率也是最高的。後來我概括了一句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弱點是進步的重要的起點,我現在水準大概上這篇語文課是比較好的,叫第一次備課,但千萬不要拿去上課。第二次備課一般是在上課之前,你去廣泛地搜集各種經驗做法、理念參考,看別人的東西,但看別人的東西後你不能跟著別人走,你要思考,要比較,再騰出時間來考慮後面的兩輪,哪些地方是別人比我的經驗做法效率高的。第三次備課,還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我的有些原始想法在其他任何的文獻、參考上都沒有的,這一點如果真的有道理,在實驗中考量一下,如果考量出來有效果,這就是我的特色。三種比較之後,你就可以拿去上課,拿去上課之後,需要準備設想,必須在上課的過程中反覆琢磨,在逐步的改進之後,這個課程上的效率就高了,原先45分鐘的課可能半個鐘頭就完成了。

一般的教師上到第三個班級效率就很高了,下一輪要遇到語文教學,至少是三年之後遇到這些課文,前面的那些改進、改善,遇到什麼問題都忘記了,所以說一般的教師都沒有成為優秀教師,他在上到第三個班級效率比較高的時候,就把為什麼高?怎樣解決?哪個途徑留下來?各個校長要提升自己學校老師的水平,一篇課文,三次備課,上三年,必然會成為你這個學校的優秀教師。

後來我們把這個東西概括了,第一次備課是關注自己是誰,原有的教育能力,第二次備課是關注新的經驗、理念,第三次是關注學生是否真的有收穫,不是跟風,也不是走形式,而是真正的體現出來。其中有兩個空檔非常重要,第一個空檔你可以尋找自己與別人有沒有差距,找不到差距反思是一句假話,教師不是主要的理念工作者,我們現在也發現有的人理念說得很好,上課一塌糊塗。老師是實踐者,因此有第二個空檔,關注設想跟你班級的實際有沒有差別,怎樣調整到適合你的學生,這個叫做老師的改革改進,一定要行為改進,不是說說的,而是真正做出來的,在做中體驗出來的。

三個關注,兩個反思之間,老師有一點難度,以案例為載體,教師和指導人有機合作,在這個過程後,我們的教師就能成長起來了。這個結論是從老師那裡概括出來,反過來看江浙滬三地真正優秀的老師,效率高的老師,或多或少都體現這樣的觀點。在2004年一個大會上,就做了這個主題報告,西方學者說,這個東西體現了中國「知行合一」的特色,這種方式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教師成長的一條行動路線,這個行動路線也是我們學校優秀教育生態的產物之一。

五、教研活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美國的研究小組對美國、日本、中國的課堂做了比較,東亞的課堂優於美國的有三條:一個數學的概念,這個是什麼,這個演示什麼,看上去有點像,但又不是,又好象是,但是不是,來界定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國際數學教育大會的教育特徵概括為兩條,一條叫做變色,二是叫有鋪墊的進步。第二個是教師在一個抽象的概念之後進行了一個鞏固式的練習。第三個是我們中國學生的思考是依賴於對一個問題的反映,還有教師如何提出問題是中國教師的一個重要的東西。提問題,美國是不採用技巧性來激發學生的建設性思考和對概念的理解的,當然他也指出了我們中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我就不展開了。

東亞有一個課例研究,研究一個單元一個單元,因為美國人跟日本的關係太好了,所以他們說這個是日本人的創造。我曾經在國際上反覆爭論,我們的教研就是以課為例,要落實到課堂才算是改革的重點,這是我們常常說的備課、教研活動具有十分明顯的成效,要解決中國教育早期的實踐,所以教的重心在於聽學生,學的重心在於說出來。

(圖示)這一段我把它稱之為蘇格拉底式對話,這是學生真正的想法,有時候老師還沒想清楚,他就把它說得明明白白。

有一個結論,中國的探究是需要鋪墊的,有了這個台階,這個推理才能進行下去,這種台階有利於引導而不是干擾學生的獨立思維,引導這樣的教育生態,教育的生態正在成為上海數學教育理想的追求。

基本經驗不說了,但是中央的專家組到上海總結的時候說了一段話,不搞一朝一夕,推廣到所有學校;而是海納百川,各有各法,然後擇上而從,有一點流派的意味,現在整個上海個別化經驗很多,很多地區鋪開的是現代化技術在學科中的應用,還有一個是辨識教育的實踐和探索問題。

朝前走的問題,現在我們面臨新時代,世界在變,教育在變,2014年美國的教育部跟上海建立了一個聯繫——相互學習,每一次美國人都派六七十個人到上海,我們也派六七十個老師到美國去教。我問布朗姆先生,你在美國的課堂裡面怎麼樣落實這6個水平呢?他說我是心理學家,我是解決理論的,至於課堂裡面怎麼樣上課,那是老師的事。英國的專家也說了你們中國的老師做了應該由學生來做的事。當時有一本書《什麼叫數學教育》,說數學教育已經成為了空洞的解題訓練,現在的觀念是數學應該讓學生學會組織推理,建模循環,在應用概念法則的過程中,把握其中的核心觀念,今天我無法展開。學科教育效率在於核心的觀念,這個叫過程性建設,由此累計起來的經驗可以改變長期以來對這個學科的扭曲,這樣一個目標,往前看,在上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急功近利不得。

我從教50多年,教育有的是時間,慢慢來,教育隊伍發揮著關鍵的作用,這個關鍵的作用裡面這幾句話,外界人對我們的評論就不多說了,我就說今天教研室主任的報告,講到了高考的改革,但是教研室在老師的教育指導中我認為是起了關鍵作用的。這裡有一個項目:中國跟日本、美國三個國家的教研活動,中國的教研活動有一個特點,有一點綠色的一塊是教研活動中最花力氣的部分,時間最長的部分,不是講一些簡單的數學概念,也不是講簡單的教學理論,是結合了課堂的實際來研究怎麼樣接近,這個跟國外是同步比較的,這個比較下來是我們的長處,我們的指導方式紫色的這一塊,它用自己的經驗來指導別人,這個對新的教師作用很大,但是對有一定教學經驗的老師要發揮自己的經驗有點難度,這個是既有經驗又是我們進步的方向。

現在國際上認為課堂教學有兩大問題,一個是目標很具體的灌輸,第二個是搞活動,不過活動的問題在哪裡呢?幾乎沒有具體目標的活動,做過了就算了。美國人體會下來,沒有目標效果也不太明顯,因此,他們強調這個目標是一定要具體化的。活動沒有目標,做過就算了,恐怕教育效率也是不高的,但是如果你的目標很具體,就是要靠灌輸,靠機械訓練也是不行的。所以美國專家提出,從效果的角度反過來看你的活動怎麼樣,來看你的授課水平怎麼樣,但是中國的經驗是預先的目標確定跟過程中的測評是一個往複的過程。

下面一條是不斷的實踐著的課堂教學設計。教育部曾經讓我制定教師的專業標準和校長的專業標準,我後來選擇校長的專業標準做,教師的專業標準不做,教師有學科,做了以後不具體。在做專業標準的過程中,我查了資料,後來查到1996年美國有一位學者,這個學者提出了一個觀點,他說科學跟專業可以有一個區分,所謂科學面對的是自然物,還有一類他面對的對象是人造物,比如說建築師要造一個房子,比如說教師培養一個人,也是一個人造的過程,這種內容才是專業的,它是有專業目標的。造房子有人要漂亮,有人要牢固,漂亮有漂亮的方式,牢固有牢固的方式,所有是人造物的,他稱之為專業。建築師要專業的建築師,教學要專業的教師,但是作為一個專業人,他成長的途徑和科學成長的途徑是不一樣的,科學的成長途徑是認識、觀察、實驗,教育是不斷的設計和改進,比如說房子你設計這樣那樣漂亮的,到時候還是要不斷地改進。

這個新定義的背後是不斷地設計和改進,因此教師專業化,不斷的設計和改進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根本途徑。我們的教研符合橫向的兩條,但是我們欠缺的這四塊內容,我們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分析。我們的教研集中在課堂的設計與改進中,設計你需要目標分析,改進你需要看過程中有沒有問題、評價、測評,真正科學的教研必須是分析基礎上的設計,形成過程中的評價和改進,現在江浙滬都提出教研要基於證據。

儘管我現在退休時間早就過了,但是這件工作還在做,做這件事形成了很多教學的案例,知識的主幹。

各位,從研究到培訓這樣一個格局,現在看來這種方式只能幫助有理念水平的教師專業化,有的時候還利用「互聯網+」平台,做到把研究和力量融為一體,讓教師有這樣的生態,我們才有一點指望,有了這麼一個過程,慢慢的老師可能就在實踐中把有證據的研究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去,我們才可以真正達到課程改革的理念、思路落實到教育教學中去的目的。

因此,這樣的途徑可能提升每一位教師的專業水準,成為推進教改的重要基礎。外國人有一句話,他說身處你們這樣的發展中大國,這就是你們整體提高教師素養的明智決策,這也是中國人的一種獨特的共性。

謝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態好教育 的精彩文章:

TAG:生態好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