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遇害後被追謚「武穆」,史上還有哪些將領謚號「武穆」?
中國有個成語,叫「蓋棺定論」,這是對一個人一生的最終評價,比如現代的悼詞。古人去世不可能開個現代形式的追悼會,但是,也會對一個人的一生給出恰如其分的評價的,除了墓誌外,有身份地位的人物,還會得到一個謚號。
謚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這種做法,始於西周,一直延續到滿清滅亡。我們所熟悉的南宋名將岳飛,有時會被人稱為岳武穆,「武穆」就是岳飛的謚號。
古代的能入「謚」的漢字都是有其特定含義的,比如「武」:《汲冢周書》稱:「威強睿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再如「穆」:《謚法》稱:「布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
「武穆」是個高大上的上謚,意即「德才兼備,神武有功」。除了岳飛外,中國歷史上還有不少人死後也被謚「武穆」,他們生前也都是功勛卓著的忠臣良將,在此,老黃再給你介紹幾位。
李光弼
李光弼(708-764),契丹族,中唐出色的統帥、軍事家,是與郭子儀齊名的帥才,世稱「李郭」。曾任朔方節度使,天下兵馬副元帥,是平息安史之亂的主帥,他的名氣雖然沒有郭子儀大,但軍事才能不在郭之下。因此,史家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自艱難以來,唯光弼行軍治戎,沉毅有籌略,將帥第一。(《冊府元龜》)」
安史之亂被平定後,李光弼被加宰相,位至三公,封為臨淮王。晚年為宦官所讒,嚇得不敢入朝,結果病死徐州,年五十七歲。唐代宗遣使吊恤其母,追贈太保,謚曰武穆,詔百官送葬至延平門外。
高懷德
高懷德(926年-982年),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出生將門,他爺爺是後唐中軍都指揮使高思繼,他老爸是後周天平節度使、齊王高行周。史稱高懷德為人忠厚倜儻,有勇武之名。高懷德二十歲時就因抗遼有功,升任羅州刺史。後來,高懷德跟隨後周世宗征討南唐,連連大捷。後周恭帝柴宗訓繼位後,升任高懷德為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兼任任江寧軍節度。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時,高懷德擁戴有功。宋太祖繼位後,任命高懷德為殿前副都點檢,移鎮滑州,充任關南副都部署。後來,宋太祖將妹妹燕國長公主嫁給高懷德為妻,加封駙馬都尉。
後周大將李筠因不滿趙匡胤篡周自立,舉兵荒反叛,宋太祖命令高懷德率領所部與石守信聯合進攻,結果在澤州南攻破李筠軍隊。高懷德因平叛有功,升任忠武軍節度、檢校太尉。後與石守信等秉宋太祖意圖自請解除兵權。
宋太宗時,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高懷德跟隨宋太宗消滅北漢,移鎮曹州,受封冀國公。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高懷德改任武勝軍節度。同年七月,高懷德去世,朝廷追贈他為中書令,追封渤海郡王,謚號「武穆」。
曹瑋
曹瑋(973年—1030年),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出身將門,系北宋樞密使曹彬第四子。
曹瑋為將四十年,未曾失利。他治軍嚴整,史稱其「平居甚閑暇,及師出,多奇計,出入神速不可測」。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吐蕃李立遵部入侵,曹瑋於三都谷大破其軍,斬獲頗多。此後累遷至宣徽北院使、簽書樞密院事。自三都谷之戰後「威震四海」,唃廝啰每聞其名,即以手加額。
晚年曆知青州及天雄、永興、河陽軍,官終彰武節度使,封武威郡公。天聖八年(1030年),曹瑋去世,年五十八。獲贈侍中,謚號「武穆」,後世遂稱其為「曹武穆」。
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廟庭。寶慶二年(1226年),繪像昭勛崇德閣,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劉錡
劉錡(1098年―1162年),秦州成紀(今甘肅靜寧)人,出身將門,瀘川軍節度使劉仲武第九子,相貌俊美,善於射箭,南宋抗金名將。《宋史》稱:「劉錡神機武略,出奇制勝,順昌之捷,威震敵國,雖韓信泜上之軍,無以過焉。」
劉錡和岳飛是同時代的將領,在抗金上同為主戰派,並且還是少有的常勝將軍,除形勢不利而主動退兵外,多為大勝而歸,為此,深遭金人忌憚。金人害怕到什麼程度呢?據史料記載,「金主亮之南也,下令有敢言錡姓名者,罪不赦。枚舉南朝諸將,問其下孰敢當者,皆隨姓名其答如響,至錡,莫有應者。」
劉錡驍勇善戰,在伐夏抗金的過程中屢立功勛,於順昌之戰中大破金兀朮軍,官至太尉、威武軍節度使。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劉錡去世,贈開府儀同三司,賜謚武穆(一說謚武忠)。宋孝宗時追封為吳王,加太子太保。死後被尊為神。
TAG:老黃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