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又沒衛星,打仗時怎麼知道對方來了多少兵馬?方法無非3種

古代又沒衛星,打仗時怎麼知道對方來了多少兵馬?方法無非3種

現代戰爭中,軍隊數量的多寡已經不是影響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但在冷兵器時代,軍隊數量卻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雖然歷史上不乏以少勝多的戰例,但兵馬多的一方終究還是更容易獲得勝利,畢竟在「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情況下,實力弱小的一方是很難耗得起的。

所以,古代但凡打仗,判斷對方究竟來了多少人,從而合理的分配兵力避實就虛就成了非常關鍵的步驟。春秋時期就出現了專職的諜報人員刺探敵軍情報,漢朝開始又設立了偵查騎兵,叫「候騎」、「斥候」,還有專門管理他們的官吏「候吏」。

有了斥候,那麼問題來了,斥候又是怎麼知道對方來了多少人的呢?

古代又沒衛星、沒無人機,甚至連望遠鏡都沒有,光靠肉眼去數?萬一遇到像王翦伐楚那樣出動了60萬大軍這種規模,斥候數到膽汁吐出來也數不過來。

何況單靠數這種笨辦法完全不靠譜。《孫子兵法》就曾說過:兵者詭道也。誇大或者隱瞞己方兵馬實際數量,這是領兵將領的基本常識。三國時期就經常發生出兵五萬號稱二十萬的情況。

而董卓在初進洛陽時,實際兵力只有3000,卻通過反覆進城的方式造出了兵多的假象,結果把諸侯都給矇騙了。可見,單純直觀的去看對方兵力規模是不行的,何況附近也那麼多高地讓斥候去登高望遠。

那麼古代的將領們究竟是怎麼判定敵軍兵力的呢?首先將領們會有一個大體的判斷,比如三國時期蜀漢只有益州一個地盤,那麼魏吳兩國就知道蜀漢的最大兵力也就在10萬上下。劉備伐吳時,如果號稱70萬,恐怕孫權也會笑掉大牙,因為對方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有了這個大體判斷,接下來就是具體偵查對方兵力多寡了,方法其實也不難,無非3種。

1、看駐紮。古代打仗有一套固定的程式,排兵布陣、營寨規模、將領旗幟都是判斷兵力多少的因素。吳蜀夷陵之戰時,陸遜就是偵查到了劉備立營40餘座,從而判斷出他的總兵力及兵力分配的。畢竟蜀漢國力最多也就10萬兵馬,就算全帶來,分散立營40餘座,平均又能有多少人呢?

2、看後勤。戰國時期,魏國主帥龐涓曾通過數對方軍隊鍋灶的方式來判斷齊國兵力,結果孫臏技高一籌,故意減灶,龐涓由此判斷失誤,誤以為齊國兵力減少到3萬,貿然追擊結果敗亡。這也說明,看敵軍的後勤保障也是判斷對方兵力的一種方法。

當然,自打有過孫臏減灶這個經典戰例後,後世將領也都學聰明了,不會僅僅通過灶數來判斷兵力,而是綜合對方的糧草運輸、飲水等多種方式,很多時候還需要抓幾個俘虜回來問問,從而做出分析。

3、看將領級別和軍隊編製。古代的軍隊有一個固定的編製。比如秦漢三國軍隊編製一般是每5人設伍長,百人設百夫長。類似的還有明朝的衛所制,每一衛是5600人,通過對方領兵將領和調動的軍隊編製,就可以大體判斷對方兵力。

當然,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其實都只能判斷出對方兵力的大體量級,比如5萬、10萬等等,太具體的信息恐怕只有對方主將才能掌握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 的精彩文章:

經典即將回歸,三國群英傳8正在開發中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