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長孫無忌第一,秦叔寶最後

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長孫無忌第一,秦叔寶最後

唐太宗時期,唐太宗李世民為了懷念曾經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武將,總共24人,存放於凌煙閣之中,這就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來歷。比如長孫無忌、房玄齡、魏徵、尉遲恭、秦叔寶等都是有名的歷史名臣名將,那麼他們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中是排在什麼位置呢?

一、長孫無忌(凌煙閣第一功臣)

長孫無忌(約597年-659年)當之無愧的凌煙閣第一功臣,公元617年開始輔助李世民,公元626年,參與發動玄武門自編,幫助李世民奪得皇位,是當時最為對李世民奪帝最為堅定、最為重要的支持者,是唐朝的開國工程,功勞位居第一。後來封齊國公、趙國公,後來位居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中的第一位。

二、河間王李孝恭

李孝恭這個人應該還是有很多人都沒聽過的,但是他卻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榜中的第二位,可見他的功勞之大了。李孝恭按照輩分來講應該是李世民的叔父了。李世民的父親李淵當時在太原起兵,李孝恭就是效力與他,任夔州總管,大造戰艦,練習水軍,滅蕭銑,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任行軍元帥。鎮壓輔公祏,破廣陵、丹陽,平定江南。拜揚州大都督。可以說為李淵打下了強大的基礎,後來在玄武門之變保持中立,遂不得李世民寵信,逐漸退出權力核心,封河間王,貞觀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三、萊國公杜如晦

杜如晦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種排在了第三位,是不是不知道他?看了他的事迹你就知道他的這個地位沒有假的。杜如晦可以說是李世民奪取政權、開創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時,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對杜如晦非常忌諱,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可憚之人,惟杜如晦與房玄齡耳。」被外調出秦王府。玄武門之變後,被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四年病重而死,年僅四十六。贈司空,徒封萊國公,謚曰成。時稱「房謀杜斷」中的「杜」就是指杜如晦。

四、梁國公房玄齡

房玄齡這個不用我多說吧?這個可以說是唐朝時期到現在最有名的謀士之一了,比起長孫無忌也是有過之無不及啊!但是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中,是只排在了第4位,號稱是唐朝第一相。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後,為秦王參謀劃策,典管書記,是秦王得力的謀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參與玄武門之變,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太宗李世民即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十一年(637年)封梁國公;十六年(642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逝。

五、鄭國公魏徵

魏徵(580年-643年),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諫敢言著稱。少時貧困,隋朝末投奔瓦崗軍,兵敗,歸唐。官至太子洗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門之變後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諫議大夫,後遷秘書監、侍中等職。犯顏直諫唐太宗李世民二百餘次。死時,唐太宗悲慟之極,謂侍臣:「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六、申國公高士廉

高士廉(575年-647年),唐初宰相,唐太宗文德皇后舅父。玄武門之變時,因功升任侍中。貞觀五年(631年),高士廉任吏部尚書,進封許國公。後奉命編撰《氏族志》,加封同中書門下三品。貞觀十二年(638年),改封申國公世襲申州刺史,不久又升任尚書右僕射。貞觀十九年(645年),高士廉任太子太傅,輔佐皇太子監國。貞觀二十一年,高士廉病逝,追贈司徒、并州都督,謚號文獻,陪葬昭陵,後又追贈太尉。太宗評語: 高士廉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

七、鄂國公尉遲恭

尉遲恭(585年—658年),唐朝大將,原為劉武周部將,劉武周滅亡後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眾將信任,幾乎被處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唐鄭決戰時有單騎救主之功,得以穩固地位,此後以勇將身份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角色,親手殺死齊王李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淵下旨立李世民為太子,擁立之功第一。突厥傾國進犯時以騎兵迎擊取勝,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礎。天下安定後無用武之地,曾於宴會之上因議論軍功打傷某宗室將領。晚年閉門不出,煉製丹藥自服,最終得享天年。

八、衛國公李靖

李靖(571年—649年),字藥師,京兆府三原(今屬陝西)人,唐朝偉大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統帥。出生於官宦之家,祖父李崇義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詮仕隋,官至趙郡太守。李靖長得儀錶魁偉,由於受家庭的熏陶,從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頗有進取之心,曾對父親說:「大丈夫若遇主逢時,必當立功立事,以取富貴。」他的舅父韓擒虎是隋朝名將,每次與他談論兵事,無不拍手稱絕,並撫摩著他說:「可與論孫、吳之術者,惟斯人矣。」其兄李端,字藥王,隋將(按照李氏族譜,李端為唐代中期名將李晟、李訴之祖)。其舅韓擒虎為隋朝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他善於用兵,長於謀略,著有數種兵書,惟多亡佚。李靖是諸多將領中唯一可以和李世民媲美軍功的人,其人善於明哲保身,故而終生無大患。

九、宋國公蕭瑀

蕭瑀(575年—648年),字時文,後梁明帝蕭巋。隋末割據江陵的蕭銑還屬他的子侄輩親族。隋煬帝的皇后蕭氏的弟弟,以外戚為隋煬帝重臣。自幼以孝行聞名天下,且善學能書,骨鯁正直,並深精佛理。因反對出征高麗,被貶為河池郡守,到任後受薛舉進攻,奮力抵禦。李淵起兵後,歸附唐朝,善行政,終生為李淵重用。李世民即位後,因與房玄齡、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從不「改過自新」。後來李世民評價其為「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貞觀二十二年,蕭瑀病死,年七十四。宮廷太常上謚曰「肅」,太宗認為蕭瑀性多猜貳,剛忌太過,最後謚曰「貞褊公」,冊贈司空,陪葬昭陵。由此,可見一個人再忠厚梗直,畢竟逆觸龍鱗,使人耿耿於懷。

十、褒國公段志玄

段志玄(598年—642年),唐代開國功臣。其父段偃師,隋末為太原書佐,從李淵起兵,官至郢州刺史。志玄隨父在太原時,甚為李淵次子李世民所重。李淵起兵時,志玄募兵得千餘人,被授右領大都督府軍頭。平霍邑(今山西霍邑)、絳郡(今山西新絳),攻永豐倉(在今陝西大荔縣境),皆為先鋒,並歷遷左光祿大夫。又從劉文靜與隋將屈突通相持於潼關。劉文靜為屈突通之將桑顯和所襲,軍營潰散。志玄率20餘騎赴擊,連殺數十人,被流矢所中,忍而不言,仍往來殺敵,唐軍於是復振,大敗隋軍。後又與諸將迫擒屈突通,以功授樂游府驃騎將軍。嗣後從秦王李世民於東都(今河南洛陽)征討王世充。衝擊敵陣時,馬倒被擒。敵方兩騎將夾持志玄渡洛水時,志玄突然騰身向上,兩騎將隨之墜落馬下。志玄迅速奪取一馬,急馳而歸,數百騎尾追其後,但無人敢靠前。破王世充、竇建德後,以功遷秦王府右二護軍。貞觀十一年(637年),被改封為褒國公,貞觀十二年(638年),拜右衛大將軍,貞觀十四年(640年),加鎮軍大將軍。貞觀十六年(642年)病卒,贈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謚號「庄肅」。

十一、夔國公劉弘基

劉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陽人。父劉升是隋代河州刺史,弘基少年時落拓不羈,與一些輕浮子弟和任俠交往,不謀家產,依賴父親的名聲當了一名右勛侍。大業末年,從煬帝征遼東,後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縣令關進監獄來躲兵役。自太原起事便追隨李淵父子,與李世民友善,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玄武門之變擁立有功。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將他貶官。太宗征伐高麗,劉弘基又為前軍大總管,力戰有功。高宗永微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襄,陪葬昭陵。劉弘基臨死前,遺命只留給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頃。認為子孫「若賢,固不藉多財;不賢,守此可以免飢凍。」

十二、蔣國公屈突通

屈突通(557年—627年),複姓屈突,先世為庫莫奚種人,依附鮮卑慕容氏,父親屈突長卿,北周時任邛州刺史。雍州長安人。原為隋朝大將,歷仕楊堅、楊廣,戰功赫赫。楊廣南巡江都,委以鎮守都城長安的重任。屈突通「性剛毅,志尚忠愨,檢身清正,好武略,善騎射。」因此民間順口流傳:「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服三斗蔥,不逢屈突通。」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畏心理。李淵起兵後進攻長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戰,力盡後自殺未遂,最終投降李淵,被封為兵部尚書。後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尤其滅王世充被評為戰功第一,升右僕射。後被委派鎮守洛陽,於貞觀元年病故。

十三、勛國公殷開山

殷開山,為隋太谷長。唐高祖召補大將軍掾,歷遷吏部尚書。涉書,工為尺牘。其父殷僧首為隋朝秘書丞。殷開山年青時以學行知名,尤善盡牘寫作。李唐起兵後,秦王李世民召之為長史,常常四處招慰關中流民、群盜,並與劉弘基一起首入京城,賜爵陳郡公。後來又跟隨太宗評討薛仁果和王世充,以軍功進爵勛國公。在征伐劉黑闥的路上,殷開山病死,李世民臨喪痛哭,贈陝東道大行台右僕射,謚曰節。是凌煙閣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個。貞觀四年,詔以佐命之功配饗唐高祖廟庭。

十四、譙國公柴紹

柴紹(578年—638年)唐朝大將。祖父柴烈曾是北周驃騎大將軍歷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軍縣公;父親柴慎,為隋太子右內率,封鉅鹿郡公。柴紹出身於將門,自幼便「趫捷有勇力」(《舊唐書·柴紹列傳》),以抑強扶弱而聞名,於少年時便當了隋煬帝長子元德太子楊昭的千牛備身(陪伴)。唐國公李淵也將三女兒(即後來的平陽公主)嫁給了柴紹。李淵起兵時身在長安,僥倖逃脫追捕前往太原。參與攻克長安、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重要戰役。貞觀年間作為主將消滅最後一位反王梁師都。貞觀十二年病故。

十五、邳國公長孫順德

長孫順德,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的本家叔父(亦太宗李世民的叔岳父),父親長孫愷,隋朝時任開府。順德在隋朝時任右勛衛。隋煬帝出兵高麗時,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淵,與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時,與劉弘基一同負責招募勇士,有大功。進攻長安時任先鋒,擒隋主將屈突通,拜為左驍衛大將軍,封薛國公。此後功勞不顯。武德九年(626年),在玄武門之變中,順德與秦叔寶等人共同打擊李建成的餘黨。太宗即位後,封食邑一千二百戶,又特賜宮女。貞觀年間因多次貪污被彈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貶官而已,病故。贈荊州都督,謚曰襄。貞觀十三年追封為邳國公。永徽五年重贈開府儀同三司。

十六、鄖國公張亮

張亮,史載,張亮「倜儻有大節,外敦厚而內懷詭詐」隋煬帝大業年間,投李密瓦崗軍,因告密而獲得信任。後來屬李世勣,在李世勣投唐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李世勣、房玄齡薦張亮給李世民,為秦王府車騎將軍,逐漸大受寵任。李世民與太子、齊王爭位時,派張亮到洛陽一帶,廣結當地豪傑以待時變。齊王李元吉向李淵告發張亮圖謀不軌,因此他被唐廷逮捕,嚴刑拷打下倒一直沒把李世民招供出來。太宗踐位,封長平郡公,授懷州總管。貞觀十七年四月,洛州都督張亮因為以前檢舉過侯君集,此次受獎擢升為刑部尚書且參知政事。646年,常德告發張亮養五百義子,意圖不軌。太宗命馬周調查此事,證據確鑿。太宗與百官議論,定張亮為死罪。4月17日,張亮在長安西市處斬。

十七、陳國公侯君集

侯君集,唐朝名將,唐初大將。君集少年時以武勇稱,隋末戰亂中,被秦王李世民引入幕府,從征討有功,累遷左虞候﹑車騎將軍。武德九年(626)的玄武門之變,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君集任左衛將軍,封潞國公,遷右衛大將軍。貞觀四年(630),任兵部尚書,檢校吏部尚書,參議朝政(即宰相)。九年,為積石道行軍總管,隨李靖平吐谷渾,策劃軍事,分兵深入,君集有大功。十一年,改封陳國公。十二年,遷吏部尚書,仍參朝政。君集行伍,素無學術,及被任用,方始讀書。他出為將領,入參朝政,獲得當時稱譽。十二年,吐蕃圍松州(今四川松潘),唐授君集為當彌道行軍大總管以擊之。十三年冬,因高昌王曲文泰遏絕西域商賈與唐交往,唐又以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擊之。十四年八月,進圍高昌,這時文泰已卒,子智盛降,得二十二城,八千零四十六戶,一萬七千七百口,君集刻石記功而還。太宗以其地置西州。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貞觀年間,擔任李靖副將擊敗吐谷渾,又任主將擊滅高昌。回朝後因私吞高昌戰利品而被彈劾,為此懷恨在心。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鬥爭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泄被殺。因李世民念舊,故而留一子以繼侯君集香火,並且時常到凌煙閣觀侯君集畫像而哭。

十八、郯國公張公瑾

張公瑾(594年—632年),開始在王世充手下為官。高祖李淵建唐,張公瑾歸國,後為尉遲敬德等人將張公瑾薦於李世民,引入幕府。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讓占卜的人燒龜甲卜吉凶,張公瑾恰巧從外而入,拿起龜甲扔在地上,進言道:「凡行卜簽,是以決嫌疑,定猶豫,現在舉事不疑,用得著卜卦嗎?如果卜不吉,勢已不可停阻,希望大王仔細想想。」李世民深然其言。其年六月四日,張公瑾與長孫無忌等九人埋伏於玄武門之外,成為李世民日後登基的關鍵人物之一。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後,其黨羽進攻玄武門,張公瑾有勇力,「獨閉門以拒之」。貞觀元年,拜代州都督。後助李靖伐突厥,擒頡利,屢有戰功,封鄒國公。貞觀六年四月辛卯(初八)日,在襄州都督任上,張公瑾病死,時年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禮及當時風俗,辰日不能哭泣),謚曰襄。貞觀十三年,改封郯國公。

十九、魯國公程咬金

程咬金(589年-665年),濟州東阿斑鳩店(今山東東平斑鳩店)人,原名咬金,後更名程知節,字義貞,生於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卒於唐麟德二年(665)二月七日,享年七十七歲。隋末,程知節入瓦崗軍,投王世充,後降唐,成為秦王李世民之骨幹成員。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命將開國功臣肖像,圖畫於皇宮凌煙閣,程知節即其中之一。程知節乃世家大族之後,其曾祖名程興,是北齊兗州司馬,其祖名程哲,是北齊晉州司馬,其父名程婁,是北齊濟州大中正,唐贈使持節瀛州諸軍事、瀛州刺史。原為瓦崗軍勇將,李密失敗後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與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帳下。參加李世民歷次戰役。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時出征賀魯,屠殺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後病故。

二十、永興公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漢族,餘姚人,唐初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但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學著稱。宇文化及江都兵變後被裹脅北返,宇文被滅後歸竇建德,竇死後入李世民幕府。此後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他多次諷勸唐太宗要勤於政事,並以古帝王為政得失,論證利弊。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故世稱「虞永興」,享年八十一歲,賜禮部尚書。貞觀十二年病故。

二十一、邢國公劉政會

劉政會,北齊中書侍郎,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的老部下,隨李淵起兵,首義功臣。此後負責留守太原,劉武周進攻時被俘。忠心不屈,還找機會打探劉武周軍情秘報李淵。劉武周滅亡後獲救。曾擔任戶部尚書,光祿卿等職,封邢國公。貞觀九年病故。謚曰襄。

二十二、莒國公唐儉

唐儉(579年—656年),隋、唐大臣,其父唐鑒與唐高祖李淵為世交。參與李淵太原起兵。武德元年,升為中書侍郎。唐初之時,唐儉與永安王李孝基等人被劉武周俘獲,獄中從元君實口中得知獨孤懷恩要造反。時獨孤懷恩駐守蒲州,唐儉遣人揭發獨孤懷恩謀反。李世民擊破劉武周后,唐儉拜禮部尚書,授天策府長史,封莒國公,被特賜免死罪一次。貞觀初年一面派唐儉為使說降突厥,一面派李靖進軍。李靖奇襲突厥,生擒頡利可汗,唐儉竟於亂軍之中逃生,授民部尚書。因怠於政事貶官。高宗顯慶元年病故,謚曰襄,陪葬昭陵。

二十三、英國公李勣

李勣(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因懋功二字的發音與茂公相同,《說唐演義全傳》、《興唐傳》、《隋唐英雄傳》等小說、電視劇誤稱他為徐茂公)。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為李勣。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原為瓦崗軍大將,少年從翟讓起兵,瓦崗軍首領李密降唐後成為獨立勢力,但仍堅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淵稱為「純臣」,被李世民稱為「唐初三大名將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李道宗和薛萬徹)。遭竇建德進攻後,因父親被竇擒為人質不得已投降。密謀暗殺竇重歸唐朝,但未能成功,僥倖逃走。隨李世民滅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又擔任主將滅徐圓朗,隨李孝恭滅輔公祏。武德年間與李靖一起偏向李世民。貞觀年間與李靖一起滅亡突厥,此後十六年負責唐朝北邊防禦,多次擊敗薛延陀勢力,又隨李世民進攻高句麗。李世民死後輔佐唐高宗,被委以軍事,擔任主將再次出征高句麗,終於將高麗滅亡。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唐高宗重畫其形象於凌煙閣。滅高句麗後次年病逝。高宗親為舉哀,輟朝七日,贈太尉,謚曰貞武,陪葬昭陵。

二十四、胡國公秦叔寶

秦瓊(576年—638年)唐朝開國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尉遲恭為傳統門神。濟南五龍潭有其故居。歷史上的秦瓊以勇猛彪悍著稱。最初是隋將來護兒部將,後隨張須陀討伐李密。兵敗,張須陀戰死,秦叔寶歸裴仁基部下,又隨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為帳內驃騎。李密失敗後,投降王世充,因不滿王的為人,於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同程知節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帳下。參加了李世民的歷次征戰,每戰必先, 常於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626年(武德九年),《舊唐書》稱參與玄武門之變,雖然事後被封為左武衛大將軍,但事後待遇與史書記載玄武門之變有功的功臣相比遠遠不及。秦瓊晚年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疾病纏身,常對人說:「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貞觀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時去世,陪葬昭陵。貞觀十三年(639年),秦瓊被追封為胡國公。貞觀十七年(643年),秦瓊與長孫無忌等人被圖形凌煙閣,封為唐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覃大懶講歷史 的精彩文章:

劉伯溫死後仍讓朱元璋害怕,暗中挖其墓葬,棺材裡六個字化解災難

TAG:覃大懶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