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摩拜融10億美金滴滴投放首批單車,出行龍頭的野心和困境

摩拜融10億美金滴滴投放首批單車,出行龍頭的野心和困境

1月24日,《財新》一篇報道將摩拜新一輪融資的消息公布與眾。儘管當事公司沒有正面回應,但報道引用了了解此次融資進度投資人的消息,「10億美金這個消息是準確的。」

巧合的是,第二天的1月25日,滴滴自由共享單車品牌青桔單車首批在成都進行投放。

共享單車領域從來不缺新聞。先是百車甚至千車大戰;2017年開始,格局初定,摩拜和ofo成為行業前二;隨後,數家共享單車企業陷入倒閉、拖欠押金旋渦。到此為止,還基本遵循著互聯網行業發展邏輯。而正當市場都在預言下一步是兩家合併時,創始人卻沒有按常理出牌,拒絕了資本的要求,甚至拉來阿里撐腰,結果卻不了了之。

如果僅僅是摩拜、ofo兩家共享單車的戰鬥,恐怕也不會引來這麼多吃瓜群眾。在這場遊戲中,已經坐穩出行領域龍頭寶座的滴滴已經走向前台,行業巨頭入局,其所帶來的勢能可能比BAT這樣的大平台更加強大。在無力控制ofo後,滴滴先後託管小藍單車和研發自有品牌共享單車,準備親自下場進入單車這個出行細分賽道。

對於滴滴而言,共享單車只是其出行版圖的其中一塊兒,並且是高頻流量,作為行業龍頭,沒有不進軍的道理。因此,滴滴推出自有品牌單車更多的是一種戰略意義,最起碼目前是。但對於摩拜和ofo而言,儘管打敗了其它同業,現在依然根基不穩,甚至都面臨資金斷流的危機,所以現在更多的是生存問題。

從這個層面來看,新一輪共享單車的競爭,摩拜和ofo將更加艱難。而此時摩拜完成新一輪10億美金融資,獲得了短暫喘息的機會,另一邊的ofo卻經歷了合併受阻、外援流產後已經接近斷流邊緣。而看似不缺錢、不缺技術、不缺流量的滴滴更加輕鬆,但親自下場也面臨著由輕資產、重運營模式向重資產、重運營的轉變問題,並且外部還有政策的種種限制,對於後來者而言,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兒。

滴滴的野心與難題

儘管經歷了與市場斗、與政策斗的艱難發展,滴滴還是成為了國內當仁不讓的互聯網出行第一平台。從基礎業務版圖來看,目前已經覆蓋了網約計程車、快車、專車、順風車、公交巴士、整日租車、分時租賃、代駕等所有汽車出行場景。在生態方面,買了支付牌照,布局金融板塊;研發自己的地圖產品和服務。

儼然一個基於出行的生態型平台。但滴滴遠未獨立,其未來一段時間,不僅面臨汽車出行市場的競爭,比如美團也推出網約車;還要繼續拓展其它出行市場,比如單車,未來可能還包括火車、飛機。更重要的是,在生態這條路上,滴滴還需要逐步去BAT化,逐步擺脫對巨頭的依賴。

未來一段時間,滴滴將面臨多線作戰的局面。網約車是其基礎,無論美團如何攪局,滴滴勢必死死保住這塊市場。市場有觀點認為,美團將發起新一輪網約車戰爭,並且事實上在一些城市,美團確實挑起了價格戰。但是社長認為,當年滴滴快的之戰的場景不會再現,首先,從技術、運營再到品牌、市場份額、牌照等等方面,滴滴的壁壘已經確定;其次,作為生活服務平台的美團,出行只是其生態的延伸,從邏輯上講,其出行業務將更加垂直化,針對已有業務下的使用場景;更重要的是,政策層面將會進行平衡,比如上海已開始限制惡性競爭。

但是滴滴不得不防,平台的壟斷慣性往往會給競爭對手創造機會,比如價格。從這個角度而言,滴滴的基礎業務依然存在威脅。

第二個層面,滴滴前期布局的眾多業務板塊,需要繼續深化。雖然滴滴沒有公布具體數據,但從公開信息來看,目前網約計程車、快車、專車是其三大流量入口,順風車自上線以來,基本依然以北上廣深以及省會城市為主,巴士業務更是停留在北上廣深,並且逐步將側重點轉向公交信息查詢方面,由此進入三四線市場,但是僅僅停留在數據對接層面,價值難以凸顯。

如果說這幾大業務屬於輕資產、重運營範疇,那麼近兩年,滴滴開始切入重資產重運營模式,進入整日租、分時租賃領域,而這兩大領域,遠比網約車複雜的多。在整日租市場,已經有神州租車、一嗨租車等行業龍頭,其在車輛、供應鏈、網點、牌照、管理等方面已經成熟,尤其在一二線城市等主要消費市場,牌照成為制約發展的關鍵因素,作為後來者,想超車,似乎很難。而從目前分時租賃獨立平台的發展來看,同樣面臨著停車場、牌照、充電樁(電動汽車)、損耗等難題,無法像純線上業務一樣,迅速擴張。

滴滴的業務布局基本完成,同時也面臨著各領域的全面競爭。因此,已成為行業龍頭的滴滴,一方面必須考慮盈利問題,另一方面卻依然要增加投入,尤其在涉足重資產領域後。

單車之役

滴滴本來希望與騰訊聯手促成摩拜與ofo的合併,但是結果大家都知道了,ofo的創始人希望他們尊重創業者。幾經周折後,滴滴託管小藍,自己推出青桔單車,意味著滴滴放棄了「摘桃子」的想法。

但是這條路並不好走。最大的不缺性在於政策限制,滴滴本想通過小藍在一些城市拿到的投放資格進入,但據報道在深圳等城市,小藍單車因為拖欠押金等問題,在完成整改前禁止新投放。而最難的應該還是青桔單車,作為新加入者,在各城市投放政策趨緊的當下,第一步的網點布局都困難重重。此前字頭社在《北上廣深已投放過剩,共享單產勿以「產能」輪勝負》一文中做過詳細的數據分析。

而青桔單車選擇在成都投放,據說也是因為該區域在共享單車方面比較開明。

共享單車本身的商業模式並不清晰,進入門檻也並不高,前期的玩家享受了政策紅利,完成了市場佔領;能跑出來的則源於資本的加持,二者缺一不可。而現在政策紅利消失,資本再大也無濟於事。

因此,現在的局面就是,摩拜和ofo有市場,有流量,但是無法盈利,還得靠燒錢。即使摩拜融到了10億美金,按照去年一份測算數據結果看,其一年就要燒掉54億元,也就說如果無法降低成本和找到穩定的盈利模式,10億美金也僅夠支撐一年多一點。而以滴滴目前的行業地位和融資能力,錢並不是問題,但想邁過政策的檻進入市場,卻並不容易。最好的解決辦法似乎就是三家合作甚至合併,但是目前來看已經不太可能了。

摩拜和ofo的故事已經很難講下去了,即使希望通過拓展邊界,由單車進入共享汽車等領域,也因眼前經營困境和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而難以實現。除非,有大資本願意繼續陪著燒下去。

而從滴滴來看,其還有另一條路可選。一方面推出青桔單車,一方面上線了其共享單車平台,試圖將ofo、小藍、摩拜等等共享單車品牌全部接入,提供統一的入口。也就是平台戰略,以此將市面上的共享單車企業一網打盡。但是,作為摩拜和ofo來說,應該不會把自己的流量咽喉全部交給滴滴。

滴滴全面進入共享單車領域,並且通過自營品牌和平台兩條腿走路的方式進行布局。但同時意味著,滴滴的故事正在越來越豐滿,上市的腳步越來越近。在沒有盈利之前,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布局,一大功能就在於給投資者講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字頭社 的精彩文章:

TAG:字頭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