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能給魯迅先生抬棺的都不是一般人
魯迅,近代中國最為響亮的名字,堪稱民族的脊樑。時至今日,還記得上學的時候學習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為先生愛國主義情操所欽佩。去日本學醫的年輕魯迅認識到國人需要的並不是醫身體病的醫生,而是需要治療精神的醫生。為此魯迅先生棄醫從文,成為近代文壇巨匠。
1936年10月19日,一生都用文章來喚醒國人意識的魯迅先生因肺氣腫病逝於上海。生前留下遺囑:一、不能因喪事收任何一文錢,但朋友不在此列。二、趕快收殮,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如果不,那就真是糊塗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觸。魯迅先生一身文膽,寫的遺囑卻也是這麼平易近人,平淡卻也有總結一生的人生哲理。
魯迅逝世的噩耗在短時間內就傳遍上海,進而蔓延到全國。說是舉國悲痛那是有點誇張,但是在當時的文學界還有政界確實是傷痛不已。無數崇拜魯迅的人們從全國各地趕到上海來參加魯迅的葬禮,魯迅逝世後,很快就成立了治喪委員會,成員全是各界有頭有臉的人物,包括蔡元培,內山完造,宋慶齡,沈鈞儒,茅盾,周作人等等,專門進行治喪事宜。
二十二日下葬當天,無數人自發的赴萬國殯儀館瞻仰遺容,並一路隨行到萬國公墓參與葬禮。此間的路程距離大約有十幾里路,無論年幼還是年長,都十分自覺的步行,無一例外。為魯迅先生抬棺的人來頭也是不小,走在前面的是歐陽山、蔣牧良,抬棺的人包括著名作家巴金、葉聖陶、張天翼等,還有些大有來頭之人,包括宋慶齡、蔡元培、沈鈞儒、李公朴等。連毛主席在文章里都說過:孔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社會的聖人。
TAG:往史只能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