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諫臣千古佳話是虛假的?唐太宗為何要砸掉魏徵墓
說到君臣關係的典範,都會想起李世民與魏徵。根據史書記載魏徵共向唐太宗上書進諫200多次,口頭勸諫次數不計其數。面對魏徵的進諫李世民大部分都虛心接受。魏徵死後李世民痛哭流涕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 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鏡矣。」李世民把魏徵比喻成一面可以知道得失的鏡子,但在魏徵死後唐太宗李世民卻下令砸掉了魏徵的墓碑,親手打爛了這面鏡子這是為何呢
有人揣測這是與魏徵生前推舉的人有關係,魏徵生前極力推薦杜正倫,魏徵在擔任尚書右丞期間上書唐太宗稱杜正倫是千古奇才、古今無比。唐太宗基於對魏徵的信任於是就重用了杜正倫,但杜正倫在擔任太子太傅期間,私自將唐太宗的話一句不落轉告給了太子,唐太宗認為杜正倫是個陰險小人,惡意離間父子關係,於是就把杜正倫貶出了京城。因為魏徵是杜正倫保舉人,所以太宗皇帝遷怒於魏徵,遂把墓碑砸爛
也有人認為是魏徵在臨死之前將自己上書以及君臣之間往來的書信轉給史官褚遂良有關。李世民取皇位是逆取不是順承。所以李世民很是在乎後世如何看待他,現在魏徵將自己的過往全部抖摟給史官,史官將這些瑣事全部記載在史書上,那麼會影響自己日後形象。更重要的是李世民認為,魏徵是用李世民的不足來襯托他的高風亮節,這引起了李世民反感,於是就把魏徵墓碑給砸了
以上兩種說法表面上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認為不對。因為這兩件事情,還未到砸墓鞭屍的地步,有點太小看李世民的肚量。他作為千古明君除了出色的執政能力,廣闊的胸襟也是必不可少的。況且直言進諫的大臣不止魏徵一個,還有「凌煙閣二十四臣」等
我認為唐太宗最終砸掉魏徵墓,最為根本的原因是長期情緒壓抑以及以上兩件事共同作用的結果。長期情緒壓抑是最根本的原因。雖說「良藥苦口利於病」但世間又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喝的下去?更何況萬人之上的天子。魏徵比李世民大足足20多歲,換到今天來說一個是父親輩、一個是兒子輩。魏徵有時候把自己錯誤的帶入了角色,每次說唐太宗時候都好像老爸教育不聽話兒子,喋喋不休沒完沒了。在很多次唐太宗都在背後指著魏徵說:「總有一天我要收拾這個老傢伙」
大臣勸諫在歷史上有著無數的案例,有的大臣就比較聰明。不僅達到了勸諫的效果也不會讓君王感到尷尬或者不適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等。當然如果我們社會上每個人都能夠直言進諫會更加美好。只不過數千年的人情社會決定了我們不可能,也不敢這麼去做而已
TAG:看鑒微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