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龍南龍光圍由條石打造建築風格國內罕見

龍南龍光圍由條石打造建築風格國內罕見

龍南龍光圍由條石打造建築風格國內罕見

-

龍光圍位於龍南縣桃江鄉清源村下左坑,建於清道光年間。這座圍屋整體採用麻條石建造,被當地人稱為「石圍」,並且在贛南地區僅有這麼一座。除此之外,龍光圍注重防禦,其大門為三重門,外層門包有鐵皮,還有閘門、便門,非常牢固。

晨報首席記者 康婧

我國歷史上,曾有過數次北人南遷,黃河流域的漢人拖家帶口、千里跋涉,離開戰亂頻繁的北方故土,來到長江中下游及長江以南地區,甚至遠達東南亞。其中有一部分北人來到了今天的贛南地區,他們帶來了歷史悠久的中原文化以及先進的生產方式,在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的同時,也孕育出了全新的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如今聞名海內外的福建土樓、贛南圍屋等,就是客家建築的典型代表。

龍南是贛南地區留存圍屋較多的地方,這裡有贛南客家圍屋中規模最大的關西圍,保存最好、建築高度最高、最為堅固、防禦功能最齊全的燕翼圍,以及整體用麻石條打造、國內罕見的龍光圍等。

建於清道光年間

距今已有180多年歷史

龍南縣是贛南地區一個較為典型的客家縣。作為一個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各式各樣的圍屋是龍南最大的特色。據了解,全縣共有300餘座圍屋,占贛南地區圍屋總數的70%以上,其圍屋數量之多、規模之大、保存之完好、風格之特別堪稱全國之最,因而被譽為「擁有客家圍屋最多的縣」、「中國圍屋之鄉」。

龍南縣的客家圍屋大多為方圍,建築風格獨特,既保留了一些古代中原文化的內涵,也有著對客家文化的詮釋。這裡有贛南現存最古老的烏石村盤石圍、最大的關西新圍,也有最小的里仁白圍等,每一座圍屋都是贛南圍屋中的精品之作。相比之下,地處一片崇山峻岭間的龍光圍就顯得有些「養在深閨人未識」了。

據龍南縣旅遊局的李宗萍介紹,龍光圍位於龍南縣桃江鄉清源村境內的下左坑,距縣城約15公里,可沿縣城至清源村的公路前往。這座圍屋始建於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距今已有180多年歷史。現在周圍都新蓋了樓房,圍內早已無人居住。龍光圍建於清道光年間,當地百姓稱這座圍屋為石圍。其實,早在建造圍屋時,先祖已在大門的門楣上鑲嵌了一塊刻著正楷「龍光圍」的圍名石牌。

全圍均由條石建造

為贛南地區僅有

贛南的山俊逸挺拔,水則溫柔婉轉,龍光圍地處山水之間,不免也多了幾分動人的色彩。實際上,這座圍屋是座不折不扣的「紅色」建築。當年紅軍游擊隊在附近大山裡活動時,龍光圍內也曾留下過先烈們的身影,所以當地人都稱之為「紅色圍屋」。

「石圍」是當地人對龍光圍的另一個稱呼,李宗萍告訴記者,這是因為它的外牆全部是用麻條石建造的,這在贛南地區的圍屋中是唯一一例。古時候,客家人建造圍屋一般都採用青磚、卵石或泥磚作為建材,圍屋的圍牆牆體大多採用「金包銀」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牆體用磚或石砌成,三分之二厚的內牆體用土坯或夯土壘築,這樣可以節省開支,但缺點是內牆體容易受到風雨侵蝕。龍光圍用堅硬的石頭砌成的外牆既堅固又可長久保存。那麼,當年龍光圍的建造者究竟是何人?

據清源村下左坑村民譚啟房介紹,龍光圍的建造者名為譚德興(公元1805~1867年),他靠經營布匹和木材發家致富,回鄉後籌建圍屋。當時山區小路難行,磚石只能就近取材,然而,下左坑附近沒有可用的河卵石,當地土質又不適合燒青磚,譚家人全都束手無策。於是,譚德興決定到後山開鑿山石,再將山石鋸成條石,如此建造的房屋堅固耐用,遠勝於青磚。龍光圍就這樣誕生了。

譚啟房稱,譚德興歷經10年方建成龍光圍,建築落成後,譚氏一族由本地老屋搬入圍中,曾居19戶、124人,歷經9代。如今,圍屋內已無人居住,居民都遷入了圍屋旁嶄新的樓房內。

整體坐西朝東

共有64間房

龍光圍坐西朝東,坐落在一片綠樹環合的山間平地上,周圍有清溪環繞,背後梯田層層疊疊,猶如世外仙居。

走近圍屋,只見其造型優美,方方正正的形狀又顯得厚重結實。李宗萍稱,圍屋長約52米、寬約47米,是一座典型的「國」字圍,除了四周房屋外,中間公共地帶還建有帶祖堂的廳屋組合式建築。

跨過龍光圍大門,進入圍屋內部,正對門的是一座一門二進的大廳,分為上廳和下廳,祠堂也設在此處。祠堂兩側為偏院,是家族中長輩的居所。圍屋內四周房屋倚外牆而建,均為3層,共有可居住的房屋64間。圍屋集家、堡、祠於一體,內有居室、祠堂、倉庫、水井等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種場所,猶如一個獨立的小王國。

圍屋是一種防禦性的民居,龍光圍也不例外,它集居住和防禦功能於一體,圍內建築設計合理,空間寬敞,注意通風、採光,還設置有防禦用的炮樓。

防禦功能齊全

四座炮樓扼守四角

李宗萍告訴記者,龍光圍四周的圍牆高約10米、厚約0.8米,均用長約1.6米、寬和高約0.3米的麻條石築成。圍屋外牆不僅是房屋的承重牆,也是防衛的屏障,因此,客家先祖一般都會採用堅固的建材建造外牆,如麻條石砌成的牆體就堅固可靠,易守難攻。

龍光圍的牆體外側密布著瞭望孔與射擊孔,圍內靠牆房屋的二層設有跑馬廊,可與炮樓相通,房屋三層無外廊,但屋屋相通,便於禦敵時屋內人員走動。

龍光圍四角各建有一座炮樓,炮樓高4層,每層都設有炮眼。據譚啟房介紹,平日無事時,這些炮眼可用作採光,有敵來犯時,則便於觀察和打擊不同方位的敵人。與其他贛南圍屋不同的是,龍光圍的炮樓按順時針方向只朝一側突出,有一面與外牆齊平。也就是說,敵人來犯時,每座炮樓分工合作,各守一面。

大門有三重「保險」

設有注水孔以防火攻

除了炮樓可用作防禦外,龍光圍的大門也在防禦上下足了功夫。據李宗萍介紹,圍屋開有一大門、一小門,其中大門寬約2米、高約3米,門頂為半月形,有三重門。這三重門猶如三道屏障,大門外層門為雙扇,厚約10公分,門上包有鐵皮。

靠內的兩層門為木門,門中設有橫木杠、扣環、杠槽,可層層把關,嚴密防守。緊貼大木門的還有8根大立柱,可增強門的抗撞擊能力,立柱後的杠槽設置精巧,一旦關閉則無法在下面打開,這樣的設施在冷兵器時代可謂固若金湯。

門是整座圍屋外側最易受到攻擊的部位,客家先祖因此將板門、閘門、便門結合在一起,再加上門插,便能抵禦刀斧攻擊,還能防撞。然而,因為門是木頭做的,不防火,所以,為防止敵人火攻,客家先祖不僅想出了在門外包鐵皮的妙策,還在門頂設置了注水孔,這樣,一旦敵人放火燒門,屋內的人便可放水滅火。

時光荏苒,龍光圍的防禦措施在如今已作用不大了,但先祖們的智慧在圍屋的建築細節上得到了傳承和發揚。再看大門門楣上的「龍光圍」三個大字,不禁讓人肅然起敬。

結束

精彩詳細內容請點擊各板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晨讀江西 的精彩文章:

贛粵邊武當峰光滑峭壁竟有古樹斜生

TAG:晨讀江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