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擁有10萬蜀兵,魏延只要5千精兵突襲長安,為什麼不允許?

諸葛亮擁有10萬蜀兵,魏延只要5千精兵突襲長安,為什麼不允許?

諸葛亮是一個大才,他對時局的分析能力非常強。劉備三顧茅廬之時,他尚未出山,便定了三分天下之計;荊州投降曹操,他又力勸劉備火併劉琮;遭到拒絕後,他孤身出使東吳,力勸孫權聯劉抗曹,等等。可是這樣一個奇才,卻一直因為兩件事情,被後人詬病,其一是他沒有知人之明,其二便是他不敢犯險,沒有魄力。今天我們拋開第一點不談,單來說一說,世人論證他沒有魄力的論據,即不同意魏延經子午谷,率兵奇襲長安。諸葛亮為什麼要拒絕魏延的提議呢?真的是因為他沒有魄力,不敢犯險嗎?

《三國志》注引《魏略》曰:「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曹魏鎮守長安的將領夏侯楙,怯懦不堪,而且沒有謀略。魏延請求諸葛亮分給他五千兵馬,經子午谷奇襲長安。這樣夏侯楙必然會嚇得棄城逃走,長安可得。與時同時,諸葛亮從斜谷出兵,兩方匯合之後,可以一舉伐魏成功。經過公元263年,鄧艾的親身實踐,我們不難得知,偷渡奇襲的策略,是完全適用的,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聽魏延的建議呢?是因為他不信任魏延嗎?還是因為他怕了呢?小編認為,這兩種說法都站不住腳,他不同意魏延的建議,是經過了多方面的考慮之後,做出的決定。

一、兵力不支持

魏延的計劃固然好,然而並不現實。此時蜀漢僅據有益州和漢中之地,又在五年前經歷了夷陵之敗,不管是人口還是兵力,都與曹魏沒法比。據說當時蜀漢的兵馬總共才十萬。而這十萬人並不能,全部投入到北伐的戰場上,畢竟成都需要有人留守,東吳也需要有兵馬進行防禦,也就是說諸葛亮能夠帶去北伐的人並不多,最多三到五萬。可是曹魏方面卻有近四十萬的兵馬,就算曹魏也要留出兵馬,守衛後方,也要留出兵馬,預防東吳趁火打劫,甚至還要分出兵馬,鎮守北疆,但是如果蜀漢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他們能夠開赴前線的兵馬,比起蜀漢,絕對只多不少。

那麼,就算魏延成功的拿下了長安,又能如何呢,這對曹魏而言,並非滅頂之災,但是如果魏延失敗了,蜀漢就玩完了。此事風險太大,不是諸葛亮不敢賭,是他真的賭不起。

二、子午穀道路不通,十日可達長安是妄想

奇襲的首要條件,便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這一點需要速度的支持。如果真如魏延所說,他能夠十日之內到達長安,或許還能有所建樹。然而魏延是註定無法效仿韓信的,畢竟韓信當年出子午谷的時候,道路通暢,沒有阻礙。到了東漢中期,此地卻因一場地震而變得崎嶇難行。他想要率大軍快速通過此地,幾乎是不可能的,就算日夜兼行,勉強保證了速度,他的軍隊到達長安之時,還有戰力嗎?

三、諸葛亮料到了曹魏早有防範

另外,魏延之計並非原創,而是參考了當年韓信的做法,正如他自己所言,「如韓信故事」,可是難道世上熟讀兵書的,僅是他一人嗎?答案是否定的,第二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想暗度陳倉,還未實施,便被曹真提前料到,便是最好的證明。所以子午谷之計,魏延能夠想到,曹魏必然也能想到,並提前做好了防範措施。正如諸葛亮提前,在陰平留下一千守將,抵禦曹魏一般。而且因為子午谷難行,魏延軍出谷之後,曹魏兵馬以逸待勞,將其全殲都是有可能的。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諸葛亮「制而不許」,並非因為他怯懦,不敢賭,而是賭不起,畢竟當時蜀漢的情況,根本無力一口吞下曹魏。更何況,魏延的想法太過理想主義,根本不可能實現呢。所以就算諸葛亮「理民之干,優於將略」,他拒絕魏延的提議,卻是正確的選擇。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說三國 的精彩文章:

馬謖若不上山紮營,在道路上對戰張郃,會丟失街亭嗎?真相很殘酷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