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16戰機新年首飛,反響熱烈,發動機動力足,綜合性能良好
去年年中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媒體報道了中國殲-16戰鬥機已經批量服役的有關情況,認為這種先進的改進型蘇-30主要部署在中國沿海地區,是中國空軍和海航部隊在完善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研發歷史上講,外界認為殲-16可能源自俄羅斯的蘇-30MK2。比如,美國《戰略之頁》網站就表示,殲-16是俄羅斯蘇-30MK2戰鬥機的「中國複製版」,中國至少會為其海軍配備24架殲-16。
《漢和防務評論》也揣測「中國版蘇-30」——殲-16已經批量裝備部隊,也是認為解放軍的先進戰鬥機借鑒俄羅斯蘇-30MK2,被認為是解放軍現役戰鬥力最強的海航飛機戰鬥機的機型,「其具體的部署情況一直是個謎」。結合投入實戰部署的殲-16戰鬥機的塗裝,以及解放軍一些海航基地的情況,《漢和》揣測這種新型戰鬥機可能部署在某艦隊海航某師。
最近一段時間,殲-16批產的相關新聞可是相當之多,但一些說法也大相徑庭。有說法,殲-16及其衍生的多用途電子戰飛機殲-16D(暫定名),將會批產300-400架之多,另一種說法,殲-16由於使用中航工業雷達院的多用途相控陣機載雷達不過關,遭遇難產。
但不論如何,殲-16是已經列裝了中國空軍,已經成為一種事實,證明了空軍做出了選擇。前不久,來自農業台一段反映空軍某試訓基地的新聞片段中,出現了帶有5位「7XXXX」戰術編號的殲-16戰鬥機,已經「有圖有真相」,而作為平台優化、航電火控系統脫胎換骨的新機,蹉跎一點也是理所應當。
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殲-16的出現讓飛豹B計劃夭折,但在面對正在走來的隱身浪潮時,又顯得「不那麼夠用」;規模性的殲-16編隊足以對周邊一般國家造成強大的威懾能力,但是在面對未來以隱身戰機為主體的美軍時,生存能力就比較令人擔憂;即使是在面對購買了美軍標準-6型防空導彈(最大射程近400公里)的日本自衛隊時,也顯得有些尷尬。於是,殲-20服役後,繼續裝備一款具備強大對地/海打擊能力的隱身多用途戰機就成了我軍下一步需要努力的目標。
從現實角度考慮,殲20或者殲31的加強對地攻擊型會是不錯的選擇。雖然殲31一開始就宣傳能夠上艦或者具有優秀的多用途能力,但是就目前出現的兩架驗證機來看,既不能上艦,內彈倉掛載能力也不怎麼好(F-35因為強化對地功能,為了增大彈倉掛載能力,腹部顯得凸凹不平);所以,兩者都需要進一步的改進。
從中美俄三個空軍大國一貫的選擇來看,中型戰機只是兼顧對地功能,其主力還是幾百架重型多用途戰機(美國的200多架F-15E,俄羅斯的200多架蘇-34/30,中國的300來架飛豹/殲-16)。所以,在新一代隱身多用途戰機上,殲20改型會是空軍幾率更大的選擇(美國在F-35上走了彎路)。
圖片鳴謝「海軍研究」
可能有人會說,5代機一外掛不就不隱身了嗎,所以還是裝備更便宜的殲16吧。首先,殲-16並不比殲-20便宜多少;目前的消息是,殲-20的價格大概在8億元/架範圍,而殲-16的價格在6億元/架範圍。其次,殲20可以在戰爭前期採用隱身模式爭奪制空權,中後期則可以根據需要採用外掛模式進行對地/海攻擊,兩種模式可以隨意切換;美軍目前的「首日隱身」概念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殲-16顯然無此效果。所以綜合來看,殲20的性價比要高的多。
圖為中國殲16戰機
近日,中國軍方舉行了2018年開訓動員大會,期間我們看到空軍某部,機場上排列了眾多殲16戰機,由此可見,殲16已經開始批量裝備部隊。有消息稱,作為中國空軍戰鬥力僅次於殲20的新型戰機,殲16未來的裝備數量有望達到300架,成為中國空軍的絕對主力戰機。外界分析認為,殲-16能承擔這一重要角色的是其在設計之初,要比中國空軍的現役機型更有前瞻性。那麼,殲-16到底有哪些技戰術優勢呢?
首先,殲-16的機載電腦可以完全兼容本國國產的航電、武器及精密電子設備,也就是說可以自主進行擴展、升級,不需要看別人的臉色。在1990年代之前,中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是殲-7、殲-8I/II,這些均屬於國際上第二、第三代戰鬥機,不僅航電系統和武器系統設計落後,還無法進行遠程奔襲和對地/對海攻擊。
再者,殲-16的氣動布局更適合作為多用途戰鬥機,而不僅僅是專職對地/對海攻擊的戰鬥轟炸機。眾所周知,殲-16的氣動布局基本採用了蘇-27的模式,而蘇-27堪稱是世界第四代重型戰鬥機中氣動設計最佳的機型,其寬大的機腹與機翼在一個平面,因此機腹也可以提供部分升力,而蘇-27曾成功進行的「普加喬夫眼鏡蛇」機動動作也表明蘇-27氣動設計在失速瞬間的可操控性是非常完美的。
也有說法,殲-16及其衍生的多用途電子戰飛機殲-16D(暫定名),將會批產300-400架之多,另一種說法,殲-16由於使用中航工業雷達院的多用途相控陣機載雷達不過關,遭遇難產。
在國內軍事論壇最新發布的成飛12月衛星圖上,20多架停在地面的新下線戰鬥機里,只有1架殲-20隱形戰鬥機。據長期關注這類衛星圖的資深軍事觀察家分析,去年成飛生產殲-20戰機的速度大致為1個月1-2架,而且還不是每個月都會有新機出現。與之相對的是,中國空軍目前大致保有近900架二代戰機,還有100多架不具備發射主動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的原裝蘇-27、國產殲-11戰機。嚴格來說,這1000餘架戰機已基本不能適應現代空戰要求。那麼為什麼國產最先進四代戰機的生產還這麼不緊不慢呢?
圖片來源:南海研究論壇
梳理去年以來的官方報道可以發現,中國空軍正在批量換裝的新型戰鬥機主要是3.5代的殲-10C中型戰機、殲-16重型戰機,三代機殲-11B改進型也有少量生產。大致採取「梯次」與「抄底式」換裝相結合的方法。
重要的是在解放軍空軍朱日和基地,國產的第五代戰鬥機殲20和第四代戰機殲16發生了模擬交火,這意味著現在兩型新型戰機已經全面投入使用,中國空軍現在可以在兩架戰鬥機之間進行戰鬥,磨練飛行員的技能,因為兩架戰機都是他們各自的尖端裝備,可以傲視亞洲。
殲16的戰機引擎是推力範圍在13-14噸,比較蘇聯的是可以勝出的,超高的性能,造價成本是比同齡戰機是要低,在國內形成大規模生產數量,勢必可以增強空軍防禦能力,提升軍事綜合力量。
TAG:世界政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