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滅亡後,司馬炎為何等了十餘年,才滅東吳?原因很簡單
東漢末年,先有宦官把持朝政,後有董卓禍亂朝綱,大漢王朝終於分崩離析,出現了諸侯爭霸的局面。經過多年的角逐後,三足鼎立之勢形成,孫、曹、劉三方誰也奈何不了誰。然而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幾十年後,司馬家族先滅蜀漢,再代曹魏,建立西晉,且兼并東吳,再一次完成了統一。眾所周知,曹魏原本是三國中,最強大的一方,九州之中獨佔六州,所以滅蜀漢一戰,歷時不到3個月,可謂易如反掌。然而建立在曹魏基礎上的西晉,滅掉同樣是小國的東吳,卻等待了十餘年,這是怎麼回事呢?
公元263年,司馬昭下令,兵分三路伐蜀,同年鄧艾兵臨成都城下,劉禪投降,蜀漢也宣告滅亡。公元265年,司馬昭去世,司馬炎迫魏帝禪位,建立了西晉。然而直到公元280年,東吳國主孫皓才向西晉投降,三國正式統一。也就是說,東吳滅亡之時,蜀漢早已滅亡了十七年,西晉也已建立了十五年。按理說西晉兼有曹魏和蜀漢的地盤、人口,滅東吳應該更容易,它為何等了這麼久呢?小編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政治問題
蜀漢滅亡之後,曹魏先有鄧艾被殺,鍾會謀反,之後又有司馬炎以晉代魏。這段時間內,肯定不可能爆發滅吳之戰。而西晉建立之後,也需要一定的時間,穩定局勢,畢竟欲攘外先安內,是不變的真理。另外東吳的最後一任皇帝孫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暴君,東吳在他的帶領下,不但不會繼續發展壯大,反而會走下坡路,甚至會出現君臣不和的現象。如果在東吳內部出現問題之前,西晉便發動了滅吳之戰,那麼只有讓東吳內部越來越團結,從而增加戰爭的難度;反之,如果只顧穩定自己的形勢,對東吳不管不問,東吳沒有危機感,問題則會越來越嚴重,之後再發動戰爭,西晉需要付出的代價,則會變小。
二、水軍實力存在巨在的差距
東吳地處江東,有長江天險為屏障,而西晉的地盤中,曹魏佔據的是北方,多平原;蜀漢擁有的是巴蜀,多山地,這些地區的士兵都不習水戰,如果貿然出兵,很難取得勝利。畢竟東吳的水軍,不但曾在赤壁大敗曹操,還因「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嚇得曹操退兵。除此之外,名將曹仁、曹休等人,也曾在東吳水軍手上吃過大虧。以曹魏為基礎建立的西晉,吸取了先人的教訓,所以想要伐吳,他們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水軍作戰水平,否則便不是伐吳,而是給東吳送菜了。然而訓練水軍,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三、做戰略準備
當然了,水戰想要取得勝利,只有水軍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建造大量的船隻,並修好水道,這也是一個大工程。正如《晉書·文帝》中司馬昭所言:「略計取吳,作戰船,通水道,當用千餘萬功,此十萬人百數十日事也。」另外發動大型戰爭,需要足夠的物資支持,此時中原地區連年經歷戰爭,老本已經揮霍的差不多了。想要重新積累到足夠的物資,並不容易。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同樣為小國,蜀漢滅亡之後,東吳政權又延續了十七年,即有他們據有天險,且水軍強大,讓西晉忌憚的原因,也有西晉境內,連年戰爭,又經歷了權力更迭的緣故。也就是說,西晉在蜀漢滅亡之後,不著急滅吳,不是不想,而是有心無力。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晉書》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三國悲催的兩對父子,一位54歲病逝,一位36歲自殺,一位19歲陣亡
TAG:九州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