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所沒有的,憑什麼給你?——再聊中國芯

你所沒有的,憑什麼給你?——再聊中國芯

在全球化的當下,產業鏈分工日趨細化,讓晶元儘快國產化,打造出「中國芯」是目前任務的重中之重。在核心技術領域,我們唯有自強才能有自由。

不掌握晶元,科技強國終究是鏡花水月,我們只能一直被跨國巨頭扼住命運的咽喉。

前段時間,英特爾晶元麻煩頻出,前有網路瘋傳的熔毀、幽靈,後有芬蘭網路安全公司爆出的新漏洞,難怪被稱為「史詩級」晶元漏洞危機。可是,在1月8日的CES展會上,49量子位測試晶元「Tangle Lake」一出,英特爾離「量子霸權」的目標更近了一步,在晶元江湖中的地位仍然牢不可破。

所謂高山仰止,但山是可以低頭繞過去的;所謂景行行止,但大道通天,也可以各走一邊。在全球化的當下,在產業鏈分工日漸細化的趨勢下,我們為什麼還要在晶元行業苦心孤詣地走出一條國產化道路?

求不得

1

無法國產化意味著要在國際市場上高價採購,隨時面臨技術封鎖和禁止出口。

一種儀器如果不能國產,那麼國外產品的價格便會愉快地翻番。等到真正有競爭力的國產產品出現,這價格才會乖巧地下降。比如2004年15英寸面板的市場價是260美金,中國政府在液晶面板行業投入了1000億力促自主發展,現在50英寸超大面板價格只要180美元,15寸的更是只要60美元。

1949年11月,「巴黎統籌委員會」成立,這是美國和西歐一些國家聯合成立的多邊出口控制協調委員會,簡稱「巴統組織」。「銀河一號」億次機宣布成功之後,巴統組織放開了億次機對中國的銷售;「銀河二號」十億次機宣布成功之後,巴統組織放開了十億次機對中國的銷售......

2

無法國產化就意味著國內龐大的採購需求「肥水外流」。

2010年發改委批准了35個城市50條地鐵線路的建設,其中機電設備的國際同期價格是6000億,而我們國產化後只需要4000億。

這4000億至少能創造40萬人以上的就業崗位,更遑論其中又能帶動多大的餐飲、娛樂、家電、汽車、住房市場。如果購買全進口設備,這6000億的銷售額中,最大的受益方只是產品生產商和代理商,能直接創造的就業崗位也許只在3000人左右。

3

不能國產化還意味著我們將失去許多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機會,讓更多的工科畢業生只能為代工廠打工。

上海軌道交通1、2號線的AFC(自動售檢票系統)全部從美國進口,造價昂貴、運營費用高、關鍵技術保密導致系統維護和升級困難、備品備件不足,資深維保人員要從美國飛過來,而且工時費要從美國出發時開始計算。

於是3號線在政府扶持下,逐步實現應用軟體本地化,維修零部件的國產化,在這個過程中,上海華虹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此後他們向高新現代、上海郵通、上海華騰流動。到2008年,外國公司基本無法染指國內AFC行業。AFC的國產化從引進技術到完全自主,只用了8年不到的時間,而且還培養了一大批成熟的從業人員。

所以,在關鍵技術和設備上實現國產化,是在「全球製造業四級梯隊中位處第三」(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語)的我國製造業向上游升級的根本途徑。《中國製造2025》明確提出了2020年我國晶元自給率要達到40%,2025年要達到50%的標杆。

工信部的相關實施方案更是提出,10年內要力爭實現70%晶元自主保障且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今年1月17日,廣州市政府在常務會議上原則通過了《廣州市加快IAB產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18~2022年)》,意在推動廣州IAB產業加快發展,成為帶動全市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新動能。

就在同一天,《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加快IAB產業發展實施意見》亦由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及廣州開發區管委會辦公室正式發布。

在從上到下的層層扶持下,2018年我們將迎來晶元國產化的重大進展。以下我們對中國晶元製造行業的不足以及即將取得的進展做一梳理:

不足與進展

1

《我的中國心——粵芯落地,廣州投身中國晶元產業大戰局》一文曾經提過,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晶元消費國,然而本國晶元產值卻不足全球的7%,市場份額更是不到10%,晶元90%以上依賴進口。

具體說來,晶元行業主要包括晶元設計、晶元製造、封裝測試三個環節。目前中國在設計方面已經做得非常不錯,以華為旗下的海思設計的麒麟晶元來說,已躋身全球頂級手機晶元的行列,中國的華為海思、紫光展銳進入全球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排名前10。

但是,製造工藝仍然是我們的短板。

2016年,調研機構IC Insight公布全球前20大晶元製造商排名無一家是中國大陸的,其中美國有8家、歐洲3家、日本3家、台灣地區3家、韓國2家,新加坡有1家。

目前我國的集成電路製造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產品,對製程工藝要求較高的數字晶元、存儲晶元幾乎全部依賴進口。製造過程中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和核心設備也基本依賴進口。

晶元製造中最重要的原材料——矽片,占集成電路製造原材料總成本的20%以上,是保障集成電路性能的重要載體。但目前全球矽片供應被國際巨頭壟斷,日本信越、日本SUMCO、中國台灣環球晶圓、德國Siltronic、韓國SK Siltron這五大供應商就已經佔據了全球矽片市場的92%,在技術水平要求更高的12英寸矽片市場,市場佔有率甚至超過97%。而我國的矽片企業尚不具備12英寸矽片的供應能力,8英寸矽片產能也很低,矽片對外依存度達到86%以上。

2

隨著國家大基金的不斷推動,這一狀況有望得到改善。

國家大基金首期募資超過1387億元,按照投資進度,已經接近完成1000億元的投資目標,再加上帶動地方產業基金和民間資本的不斷投入,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快速發展。

在製造環節,近年來,中國大陸12英寸晶圓廠可謂遍地開花,內資和外資企業投入海量資金建設工廠,國內的中芯國際、華虹宏力、華力微電子先後開建多條12英寸晶圓產線。

最新的情況是,士蘭微電子和廣州粵芯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先後規劃12寸晶圓產線,投資額接近300億元,廣州粵芯更是於12月26日正式破土動工,項目總投資約70億元,月產3萬片12英寸晶圓晶元,達產後銷售收入100億元,帶動上下游企業形成1000億元產值,預計2019年上半年建成投產。

據統計,在過去的兩年,我國新建和規劃中的晶圓廠達到28座,其中12英寸20座,8英寸8座,按照各大廠商的投產時程安排來看,大部分晶圓廠都將在2018年進入投產階段。

例如台積電位於南京的12英寸晶圓廠由於試產良率良好,計劃提前半年至今年5月份量產;國家存儲器項目基地長江存儲也將於今年投入使用。

此外,中芯國際上海新12英寸晶圓廠、格芯成都12英寸晶圓廠、以及合肥長鑫等項目均將在今年投產。

全球市場研究機構集邦諮詢預估,至2018年底,大陸12英寸晶圓製造月產能將接近70萬片,較2017年底成長42.2%;同時,2018年產值將達人民幣1767億元,年成長率為27.12%。可見,晶元產業的發展力量不可小覷,未來將有一股新的風口到來。

說是叢林法則也好,馬太效應也好,招商君認為,在核心技術領域,我們唯有自強才有自由。只有自己有了,才能擁有得更多。你覺得呢?

彙編自:財經觀潮、全球半導體觀察、工業4.0、知乎、新浪新聞

往期閱讀

本文由「招商觀察」官方出品。

需轉載請聯繫本號獲取授權並標註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vest101 的精彩文章:

英特爾「芯臟病」發作,CEO「金蟬脫殼」?

TAG:Invest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