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風最流行的時候,歐洲的審美一度變成這樣

中國風最流行的時候,歐洲的審美一度變成這樣

央視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播出後,在「瓷母」晉陞網紅居高不下的人氣中,還誕生了一個新的名詞「乾隆審美」:奢華、繁複、明艷。

瓷母

有網友將其拿來與雍正時期的審美作比較,戲稱「差了三個農家樂」。而事實上,那種「農家樂審美」卻是當時最流行的中國風,還一度影響了歐洲的審美。

16世紀歐洲至東方的航線開闢以來,東西方的交流大大加強,中國的瓷器、傢具、絲綢等藝術品大量輸入歐洲,加上有馬可·波羅這樣熱衷於宣傳中國文明的國際友人,更使得當時歐洲人對中國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和興趣,到17、18世紀歐洲更是興起了一股「中國風」。

當時歐洲的上層社會都以採用中國物品、模仿中國式樣、領略中國的審美情趣和藝術精神為時尚,「中國趣味」一時間風靡歐洲,並最早在陶瓷和傢具中體現出來。

1700年元旦,法國宮廷採用中國節日的慶祝形式迎接了18世紀的第一個新年,「中國趣味」似乎已成為這個世紀歐洲的象徵性情調。洛可可藝術風格的產生也受到了這種「中國趣味」的一定影響,其曲線講究趣味和非對稱法則,色澤柔和而艷麗,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具有諧謔性和飄逸性等。

洛可可代表畫家弗朗索瓦·布歇的中國風創作《中國花園》

原先人們一直使用笨重的銀質餐具,用大塊的石頭創作巨大的雕塑,18世紀初瓷器的使用在歐洲普及,開始用瓷器做餐具,製作小巧玲瓏的瓷塑像。

《中國人物小陶瓷》 麥爾,德國,1768

被稱為「洛可可皇后」的蓬巴杜夫人,對法國的「中國風格熱」以及洛可可藝術的形成和繁榮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弗朗索瓦·布歇(Fran?oisBoucher)《蓬巴杜夫人》,1758年

(畫中可看到洛可可風格與中國風格完美結合的床頭櫃)

蓬巴杜夫人自1745年成為路易十五的情人到1764年去世,曾一度成為歐洲宮廷、貴族婦女的時尚引領者和代言人,成為宮廷的藝術的「指揮者」。她喜歡收藏各國藝術品,在她的大量收藏品中,有中國的漆器、櫃櫥、梳妝台、傢具、屏風、瓷器等工藝品。

蓬巴杜夫人的卧室

蓬巴杜夫人將大量中國瓷器引進法國,自學研究後指導工匠將東方藝術與洛可可混搭,產出一批精美獨特的中國式洛可可瓷器,塞夫勒皇家瓷器是蓬巴杜夫人的最大貢獻之一。

塞夫勒彩繪軟質瓷瓶,1760年代,美國蓋蒂博物館藏

此外,漆器作為清代中國出口商品的重要部分,也影響了法國宮廷藝術以及宮廷貴族的審美趣味。寧波雕刻木藝、福州脫胎漆器、北京雕漆、屏風、各式豪華傢具往往是廣州駛往歐洲的商船不可缺少的工藝品。

同時,「中國熱」也開始影響到歐洲的建築裝飾風格,中國工藝品上描繪的山水、園林、建築和人物形象都成為了當時歐洲建築裝飾的元素。

巴勒莫中國大廈(Palazzina Cinese)是一棟中國風的建築,外牆為赭紅色,建於1799年。建築共分三層,正門上方是個半弧形的陽台,房子的側面還建有旋轉樓梯,頂層是個露台,建築內部隨處可見以中國人物和生活為為素材的壁畫。

德國無憂宮的「中國茶亭」,建於1754-1757年間

18世紀的鏡子,以中國人物為裝飾元素

中國風格的紡織品也以其纖巧秀美、華麗富貴深得歐洲貴族們的喜愛。他們以中國為靈感來源,結合自己傳統的構圖方法,創造出了典雅、華麗、具有異域情調的風格。

看了這麼多,還覺得乾隆審美是「農家樂」么,是不是覺得繁複華麗的中國風別有一番美感?

其實國風的美不只一種,在不同時態的傳承下,都可以散發出不一樣的生命力,不如懷著一顆開放的心,和意樹一起挖掘更多的國風之美,探索國風在現代的更多表達吧。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意樹 的精彩文章:

TAG:意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