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40年前的一萬元竟然相當於現在這麼多錢?

40年前的一萬元竟然相當於現在這麼多錢?

金融家

再見!樂視

關注

來源:金融家(ijrjia)綜合網易財經、路財主N、騰訊財經、網路等

編輯:小金

「萬!元!戶!」,這個鈴兒響叮噹的頭銜,在70年代末,簡直就是土豪的代名詞。

那時候米價0.14元,肉價0.95元,走親戚送禮2元左右,壓歲錢0.1-0.2元,1萬元就像天文數字,好像怎麼用都用不完。

那麼現在多少財富才相當於以前的「萬元戶」?據權威學術研究報告顯示是:

255萬!

我們把戰線拉長,對比50年前和如今的物價,50年前的10元和現今的10元能買什麼?

60年代末的物價情況:

60年代末最低生活費:8元

如今的物價情況:840元(貌似實際情況會更高)

60年代末的10元:可買大米80斤

2017年的10元:可買2斤

60年代末的10元:可買大閘蟹 12斤

2017年的10元:可買6條腿(按同等質量)

60年代末的10元:可買大黃魚 30斤

2017年的10元:可買魚鱗

60年代末的10元:可買布匹1丈余

2017年的10元:可買1尺

60年代末的10元:可買青菜 500斤

2017年的10元:可買4斤

60年代末的10元:可以交一學期半的學費

2017年的10元:可買一隻低檔文具盒

60年代末的10元:可買中檔皮鞋一雙

2017年的10元:可買一雙鞋墊

60年代末的10元:可看電影200場(學生票)

2017年的10元:可以場外聽聲音

60年代末的10元:可買棒冰 250根

2017年的10元:可買3根

60年代末的10元:可買大白兔奶糖4斤

2017年的10元:可買4兩

60年代末的最低工資是36元,一場電影的學生票是5分;

現在一場電影的學生票最低是20元,是400倍!

以此物價類推:

現在的14400元工資才能抵60年代末的工資36元,是不是瞬間感覺現在的錢不值錢了!

錢的貶值速度遠遠超過你想像的!

10萬元存銀行一年貶值570元

據路財主N分析如何利用貨幣供應量增長率-GDP增長率來簡單計算真實通脹的數據,這其實是國際上通用的「GDP平減指數」計算方法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1979年以來,中國的「廣義貨幣增長率-GDP增長率」見下圖。

將每一個年份的真實通脹率數據累計,即可得出中國自1979年以來的真實通脹情況。用真實通脹率數據反推,即可得知過去某個年份1萬元相當於今天的多少錢(見下表)。

嗯,按照真實通脹率數據估算:

1978年的1萬元,相當於今天的51萬元;

1988年的1萬元,相當於今天的15萬元;

1998年的1萬元,相當於今天的3.4萬元;

2008年的1萬元,相當於今天的1.9萬元;

2013年的1萬元,相當於今天的1.2萬元。

由表可以看出,在1978-1998年是中國通貨膨脹最嚴重的時期,物價幾乎每10年翻兩番,1998年中國建立起中央銀行制度以後,真實通脹率才開始走低,這個數據,可能比GDP數據估算的結果更為靠譜。

再按人民幣廣義供應量,即通常所說的M2數據,基本能夠代表整個中國經濟體系內部所流通的貨幣+信貸情況。

1978年底,人民幣廣義貨幣供應量為1159.1億元,到2017年底,這一數據已經變成了167.68萬億元,增長了1400倍以上,平均下來年增長率高達20%以上。

1978年以來廣義人民幣供應的增長率情況見下圖。

由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從1978年到1998年,人民幣投放量幾乎是每10年漲10倍,但從1998年到2008年,貨幣供應量增長了不到5倍,而從2008年到2018年,貨幣供應量增長了不到4倍。

是的,你沒看錯,最近5年是人民幣投放量最慢的5年。

不過,根據另外一些說法,最近5年由於影子銀行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廣義人民幣供應量(M2)數據已經不足以代表中國經濟體內貨幣+信貸的總量……

暫且不考慮那些,我們按照貨幣+信貸投放量數據估算:

1978年的1萬元,相當於今天的1447萬元;

1988年的1萬元,相當於今天的166萬元;

1998年的1萬元,相當於今天的16萬元;

2008年的1萬元,相當於今天的3.5萬元;

2013年的1萬元,相當於今天的1.5萬元。

最後,可以用一張表格來回答大家最想知道的那個問題了。

所以,1978年的1萬元相當於今天多少錢,答案在6.1萬元1447萬元這個極為寬泛的範圍之間。

從另一個層面看,40年時間,一個經濟體里貨幣投放增加了1400倍以上,而正式的官方物價統計卻只漲了6倍——從整個人類貨幣史角度來看,這一套經濟學理論和實踐,得100個諾貝爾經濟學獎也不過分吧?

現在的100萬,10年後相當於多少錢?

基於1997年以來的數據預測: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計算出來1997年以來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年增長率約為16.9%,基於這一數據,我們再次可以預測現在的100萬元,10年後和20年後分別相當於今天的多少錢。

基於2012年年底以來的數據預測: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計算出來2012年底以來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年增長率約為13.9%,我們不妨來預測一下,現在的100萬元,10年後和20年後分別相當於今天的多少錢。

老實說,這個數據與上面的數據區別不是很大,最多可以算作一個過渡時期,這種通貨膨脹持續下去,民眾依然是很難接受的。

我們的「財富」是如何被「貨幣」 洗 劫 的?

對於經濟來說,當產品、利潤、貨幣三者形成有機循環時,整個社會的財富就會增加。

而最可怕的情況是什麼?

是利潤已經沒了,產品不流動了,只有貨幣在狂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因為有一種東西叫:資本!

「資本」是一種具備天然的擴張性、侵略性的東西,資本的擁有者可以不用顧及「產品」和「利潤」,僅僅依靠「貨幣」的狂飆也可以獲得財富!

資本大量存在的社會,往往劃分為兩個階層,即:勞動階層和資本階層。資本階層不斷的催促整個社會財富發生各種「馬太效應」,將財富往自己手裡集中。

需要強調的是:貨幣並不等於財富。貨幣只是形成財富的手段,健康的貨幣循環能形成財富,惡性的貨幣狂飆吞噬財富。

資本掠奪財富的基本邏輯是:先讓大量貨幣湧入市場,推高經濟增長,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然後架空實體經濟,迫使傳統企業低價變賣資產,這時再來抄底收購,通過「一張一縮」變相侵佔了勞動階層的財富。

資本吞噬財富可以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貨幣超發

第二階段,現金緊缺

第二階段:抄底收購

下面我們就來剖析這其中的邏輯:

第一階段:貨幣超發

資本家為了賺錢,不斷擴大生產,不斷要求勞動者加班幹活,然後就生產出了大量產品,但是這些產品卻賣不出去,為什麼呢?因為社會上的消費者也是廣大勞動者構成的,而勞動者被資本家剝削後,根本沒有那麼多錢去消費。勞動階層雖然創造了大量財富,卻又不能享受這些成果,於是這就造成商業的不流通,產品大量過剩,這就是所謂的產能過剩。

而此時,宏觀經濟被診斷為內需不足,於是開始實行寬鬆貨幣和貨幣超發的政策。而當內需不足而產品又大量積壓時,採用刺激貨幣的政策是最危險的。

在實體產業衰退、金融槓桿無處不在的情況之下,寬鬆和超發的貨幣,也恰恰只會被資本階層利用,其實就是一種加強版的馬太效應。

這些貨幣也既不會投入實體產業的生產循環,也不會閑著發霉,資本的趨利性使他們只會朝著利益最大化的方向投機,比如炒房、炒地、炒新興產業等等。

大量貨幣四處亂竄,尋找「價值窪地」。當然,這些現金絕對不會去購買那些滯銷的產品,所以本來就滯銷的鋼鐵、煤炭價格不依然在下降。只會投入到剛需產品,比如住房、食品的價格在不斷上漲。衝進樓市,會造成樓市瘋漲;衝進快消品市場,就會導致物價瘋漲。

於是,在實體經濟蕭條的時候,金融行業卻異常火爆,比如場外配資、P2P、合夥炒房等等。這使生產性行業和地區的經濟發生斷崖式下跌,為什麼三四線城市房地產蕭條,而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很火爆?因為三四線城市的房子就是房子,而一線城市的房子是金融產品,僅此而已。

貨幣流向到了哪裡,機會就指向哪裡。所以,即便是經濟處於低谷時期,仍有人因為善於投機而成為富翁。

第二階段:現金緊缺

超發和寬鬆出來的錢全部都湧向了投機行業,而不是實體經濟和新興產業,這就好比人間大旱,老天爺趕緊下了一場雨,結果這場雨全部下到了澇區,這是一個致命的錯位!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尷尬的局面:熱錢都變成了各種金融產品(現在的房子也是一種金融產品);最缺現金的實體行業沒有得到錢,最缺現金的創新型企業更無法得到錢(我們聽說的某某融資成功都是極少數,絕大多數創新性企業都在苦苦等待)

投機者處於人性的貪婪,永遠都需要錢繼續投機;做實業的人心有不甘,需要腳踏實地的用錢轉型,創業者堅守夢想,需要錢去發展壯大。

所以我們能強烈的感覺到,現在似乎每個人都缺現金繼續運轉……

那麼,企業能堅持到什麼時候呢?

這裡的企業包括兩種,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傳統產業靠債務,新興產業靠融資。

對於傳統企業來說,既然產品開始不流動、利潤趨於刀片般薄弱。就只有依靠不斷擴張的債務維持,比如很多工廠,其實早就把身家性命抵押給了銀行,銀行向其提供貸款。

而像京東這樣的新興企業,則完全依靠資本市場的錢在「戰略性」發展。

顯然,債務是拆東牆補西牆,融資是用今天的小錢博明天的大錢,大家都在賭「未來」!

未來能不能賭的贏,只取決於一個元素:那就是當下的結構是否合理,今天播下的種子就是未來的結果,這就又回到了上面的第一個階段了。

大家都在用青春賭明天,這條路走的越長,我們身上背負的包袱就越重。當貨幣不斷增加時,債務也在不斷增加。因為在目前的金融體制下,大多數貨幣來自貸款,增加貸款供應,必然也增加債務總量。所以在貨幣狂飆時期,巨額貨幣與巨額債務並存。

最要命的是:實體產業背負債務依然還看不到希望,大量創新型企業都在苦苦堅持,但他們基本上不能從銀行貸款發展,因為銀行需要看你的固定資產,這些創新型企業哪裡來的固定資產?

所以這又是一個錯位!

當人們高喊現金為王的時候,其實已經是非常緊缺現金了。日本早在1998年就進入了通縮時代,然後日本央行實行了零利率政策,但是並沒有太大作用。因為繼續放鬆貸款,經濟循環中的錢更多了,債務也更多了。

所以與其不斷的開閘放水,不如冷靜的調整一下分配方式、金融系統、以及產業結構。

第三階段:抄底收購

陷入債務危機的傳統產業,不僅債務負擔越來越重,還得遭受多重擠壓,苦苦掙扎,隨時面臨破產清算的風險,到了一定程度只能被收購或者吞併。

而背後的資本家一直虎視眈眈,渴望在它們陷入債務危機時期,以極低的價格廉價收購它們,或者將他們化公為私。

楊白勞不破產,黃世仁怎麼能霸佔喜兒?房奴不破產,怎麼能收回他們的房子?潛在價值的企業不被逼上絕路,怎麼抄底收購?

所以,未來又有少數人可以在這個過程中迅速完成資本的積累。一大批資本新貴又將出現。

最後的勝利者,是那些在危機高峰時期能夠獲得低息貸款的人,或者那些還僥倖擁有足額現金的人。

而同時,那些跟風進入股市、樓市試圖發財的人,如果不能及時找到接盤者,成為時代的犧牲品!

笑到最後的人,才能笑的最好。

但是,哭的永遠都是普通勞動者。

而當勞動階層被剝削到精光的時候,資本階層就會踏空,經濟危機正式宣告到來。

當然,強行托市如同飲鴆止渴,經濟危機來的越晚,塌陷的就會越嚴重,最嚴重的情況可以假想為債務歸零、貨幣歸零。

造成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私有制,而造成人類貧富差距的根本是金融!

希望和出路!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只要堅持三個原則,經濟就會由死循環進入活循環。

第一:財富不能單向匯聚,必須循環供給。

第二:實體產業是社會的根基,需要保證其發展

第三:創新型企業必須得到哺育!

財富如何增值?

策略一:加大資產的槓桿效應

簡單算一下,如果每年的資產增長在10%,剛剛對得起這個時代。任何一個單一的理財產品都難以給到你這個收益,所以一定是複合式、組合式的資產投資,要保持比較激進的槓桿資產。全世界現在都在大規模地印錢,從美國到歐洲,到日本。日本過去三年裡面,貨幣發行量增加了一倍。現在全球處在通貨緊縮時期,所以從財富安全性的角度來講,現在最好的辦法是把錢都花出去,不管買什麼都是對的。要保持相對激進的理財的態度,才可以保證人民幣的保值。

策略二:股權投資+投資創業者

投什麼呢?從最激進的角度,未來十年中國最值得投資的是兩方面。一個是好的股權,另一個是好的人。

現在新三板3200家公司,兩年之內我認為會超過六千家到一萬家。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規模的中小企業創業公司。所以我們要去投好的企業。股權投資是贏得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重要的手段。

第二是投「好的人」,「好的人」就是二十年前的我們。二十年前的年輕人,都是今天的80後、90後,你要找到那些好的人,可能是你的孩子,可能是你的下屬。找到他們,把錢投給他們。把錢放在中國市場,全球市場,支持年輕的企業和年輕的人。這是第二個策略。

策略三:全球化的資產配置和優質的不動產投資

一半資產做了一些非常激進的措施,另一部分應該拿出來進行全球化的資產配置。

全球化的資產配置,有很多人到美國去買房子,或者去歐洲買一個商鋪,但真正的全球化資產配置應該是交給專業公司打理。要安排一些對沖性的產品,這些產品不僅僅是買房子、買商鋪那麼簡單,是需要有專業能力的。

優質的不動產投資。過去十幾年,你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買的房子都是對的,但是在今天,我們誰也不敢想這句話。一個城市的房子,值不值得購買,未來幾年這個城市的房子是漲還是跌,能夠買還是不能夠買。今天買房子不能閉著眼睛買,要睜得非常大才可以買到好房子,但好的不動產還是值得珍藏和配置的。

策略四:要投資自身健康和精神消費

我們要去看好的電影,去旅行,要讀書和看好的歌劇,我們要知道全世界人類文明到今天的很多成果,要用金錢和時間去交換它們。我們投資這些影視文化基金可以賺錢,但我們更應該去享受這些文化產品,而不僅僅只是賺錢。

只有投資這兩項以後,我們才能真正躋身中產階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家 的精彩文章:

李飛:INK銀客深耕大數據,專註做服務普惠金融的數據智能集團

TAG:金融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