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伯公帖》版本及文字
刊刻於《宋拓英光堂帖》第三卷第34—36頁的《成伯公帖》,又稱《值夜帖》,是其所收米芾34帖並兩半帖之一,該帖全文3頁11行64字:
黻啓,昨日承教,值夜不及答,午間得暇訪及,面敘俸錢支使之數,屬出外邑。五七日,比邵伯瓜洲,須十日一相見,乃佳。黻頓首。成伯公。門中各惟清勝。郎娘長茂。芾再拜。
此帖還存有何紹基眉批,標明第五行「比」字下有闕文,認爲本帖有殘缺:
比晝能一游寺乎,比下誤接邵伯瓜洲云云。前幅繫上公震太尉啓也,然比字邵字石榻實相連屬,是傳刻時已誤矣。蝯記。
帖後尚有二則清朝藏家吳雲相關校記、跋尾,第一則,書後的校記兩紙22行:
……十四爲值夜帖,此帖第四行,「五七日」下《寶真》接「比晝能一游寺乎,草草頓首上,公震太尉台座」。原冊失去,裝池者誤上成伯公帖七行足之……
第二則,吳雲在「二百蘭亭齋書牋」上的兩頁跋書則將《寶真齋法書贊》相關成伯公帖兩段文字一字不差地抄録,附與帖後。
《宋拓英光堂帖》第三卷上何紹基其他批註,選録如下:
「霜寒深冷」,此有脫誤。第14頁
「鄉」,《寶真》誤作「嚮」。第15頁
「弭」,《寶真》誤「彌」。第16頁
「學」字蓋筆誤,後作「舉」,與《寶真》合。第64—65頁
《寶真》「且」誤「具」。第69頁
何紹基依據《寶真齋法書贊》對《宋拓英光堂帖》第三卷進行比勘,糾正了因裝裱導致的順序錯誤。並對於兩者之間有關《成伯公帖》的差異,提出了「是傳刻時已誤矣」的看法,然未深究其原因。吳雲也依據《寶真齋法書贊》,皆認爲刻本爲殘帖有闕文。
那麽《成伯公帖》內容到底是什麽樣?《成伯公帖》內容正確與否,對我們進行下一步的探究考證有著重要的意義。先從《成伯公帖》刻本版本開始。
刊有《成伯公帖》的《宋拓英光堂帖》第三卷,清代之前的流傳已不可考,清以後傳藏有:侯維嶽(侯崧高,息陰道士)、李宗孔、徐渭仁、練廷璜(練笠人)、黃荷汀,1995年9月佳士得拍賣爲北山堂購得,於1996年捐贈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永久保藏。冊內有何紹基批註校記,楊守敬、徐渭仁、吳雲等題跋及校記考證。徐渭仁曾就此帖翻刻傳世。張伯英先生曾評徐渭仁翻刻《英光堂帖》云:「摹勒之妙,不減墨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林業強在其《宋拓〈英光堂帖〉考》裏認爲《宋拓英光堂帖》第三卷是宋拓祖本,對其版本如是説:
……香港本實爲徐翻本的宋拓祖本,摹勒之精更不可同日而語。帖內書簡,皆爲宋本宋刻宋拓,原帖墨跡早已失佚,本冊保存下來的米書多種面貌和各個時期不同的署名方式。書寫風格各異,年代早晚具備……
帖後吳雲跋記對《宋拓英光堂帖》第三卷的評價當不爲過:原刻初拓歷八百年如新發於硎,能令顛者解衣盤礴精神活現紙上,旬推天下米書法帖第一。
香港藏宋刻《宋拓英光堂帖》第三卷經近千年歷代傳藏,雖經散佚,多次重新裝裱,仍是目前唯一保存宋代摹刻次序原貌的拓冊。存此孤本,尤爲珍貴。其價值不僅體現在書體的保存,還對內容文字的考證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南宋岳珂於紹定五年(1232)將米芾遺文先編成《寶晉英光集》,再將家藏前人墨跡文字著録而成《寶真齋法書贊》,其中卷十九至二十全屬米芾。在編撰《寶真齋法書贊》之餘,又將家藏米帖摹刻上石,以成《英光堂帖》並墨拓流傳。
岳珂編輯《寶真齋法書贊》,其書較早已見董史《皇宋書録》引用。明代纂輯《永樂大典》時(1403—1409),尚見引據。逮至清代修《四庫全書》時(1773―1784),已是「原本久佚」,因此《四庫全書·子部八·藝術類一·書畫之屬》收録的《寶真齋法書贊》28卷,乃是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録出。可惜原本爲《永樂大典》割裂分系,不僅卷目已不可考,而且衹有總贊因《永樂大典》之編「無可專屬」而「管棄不録」,因此《四庫全書》所輯之本,乃就《永樂大典》所録之僅存者,排比推求,重新分類編次而成。所幸有賴《四庫全書》之修,使得在《永樂大典》遭劫之餘,數百年後依然能一窺《寶真齋法書贊》之大概。據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三載:「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六十卷」。現在通行的《四庫全書》都是清代四庫纂修官從《永樂大典》中輯録而成,內容多有殘缺。可見傳世《寳真齋法書贊》二十八卷已非完本,非原本之貌。
《寶真齋法書贊》有關《成伯公帖》文字著録如下:
芾惶恐頓首再拜啓,大雨恭惟台候萬福,名筆爲亂道遂塵汙矣,七月一日大年約來蒲池,閲邵伯瓜洲,須十日一相見乃佳,黻頓首,成伯公。門中各惟清勝。郎娘長茂。芾再拜。
黻啓,昨日承教,直夜不及答,午間得暇訪及,面敘俸錢支使之數,屬出外邑,五七日,比晝能一游寺乎?草草。芾頓首上。公震太尉台座。
著録文字與刻本文字比較,不僅由原來一個帖變成了兩個帖,而且內容也大大增加。起首與落款的署名也出現了不同。對照宋代最爲普遍常見之格式,「某啓……某再拜某某」,首發信人,末發收信人皆具之,署名出現了混亂。「芾」「黻」雜用,此格式署名不一致,不符合常理,宋人書啓傳世至今有一萬多篇,均無先例,在宋以後著説裏也未見有記載。書啓內容按照《寶真齋法書贊》修改後的,文辭不通,內容無法展讀。
因《寳真齋法書贊》「遭劫之餘,窺之大概」,「非原本之貌」。説明幾經散佚輯録,其中部分出現「文字勘刻錯誤」在所難免。但這一點瑕疵並不足以影響到《寳真齋法書贊》的學術研究價值。但於《成伯公帖》而言,顯然「宋本宋刻宋拓」的《宋拓英光堂帖》第三卷更接近宋代原貌,更具有説服力。
《宋拓英光堂帖》第三卷裏《成伯公帖》,刊於第十七和第十八兩開之上,即34—35頁和36頁。第十七開有八行53字,從拓片紋理來看,此一開兩頁屬於同一整體,也進一步證明插入書啓這一事實。另按《寶真齋法書贊》之説「比」後闕文,那麽「比邵」之間應有剪貼拼接的痕迹。但是何紹基批註裏説:「然比字邵字石榻實相連。」説明第五行「比、邵」兩字實際是相連整體的,並沒有剪貼重排。這就排除了此八行在傳藏過程中有散佚闕文,也排除吳雲所謂「裝池者誤上」之説。何紹基將其斷為「是傳刻時已誤矣」,也説明該帖宋時既應如此。
故《成伯公帖》文字《宋拓英光堂帖》第三卷刻本爲準。但是其第18開上的三行13字「門中各唯清勝。郎娘長茂。芾再拜」,是刊刻在另一開之上,同前文放在一起,從裝裱形式上看,也衹是在順序上一前一後罷了。從書寫風格來看,此13字書寫風格也明顯與前大異,前者圓轉多於後者,後者又較前者挺拔,實非同一帖,此13字則爲殘帖。
《寳真齋法書贊》裏《成伯公帖》著録多出來的文字,實屬米芾另一書啓(將另文論證),而在《寶真齋法書贊》成書之後的流傳期間,或因《四庫全書》編撰時,誤將此書啓拆散成兩部分收録於《成伯公帖》之間,這樣就能解釋爲什麽會出現文本比刻本內容多的原因了。
附插入之書啓內容:
芾惶恐頓首再拜啓,大雨恭唯台候萬福,名筆爲亂道遂塵汙矣,七月一日大年約來蒲池閲晝,能一游寺乎?草草。芾頓首上。公震太尉台座。
何紹基、吳雲等在鑒藏過程中,訂正批註則忽視了《英光堂帖》宋刻宋拓之事實,採信了有「文字勘刻錯誤」的《寳真齋法書贊》裏的文字,以此來考訂刻本,纔産生了《成伯公帖》有闕文之錯誤的結論。
故《成伯公帖》內容應至「成伯公」止,前8行53字爲一完整的書啓。最後3行13字屬另一帖之殘存部分。
本文節選自張慶《米芾考》
刊發於《書法研究》2017年第4期
TAG:書法研究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