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冬季養生從「不」開始 多攝入4類營養血管變年輕

冬季養生從「不」開始 多攝入4類營養血管變年輕

編者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成為我們最關注的話題。什麼才是健康的食品?生活中如何預防身體的疾病?這都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人民健康網推出《金台養生園》欄目,每周為您盤點最養生的生活方式,帶您走進健康園地。

冬季養生從「不」開始

冬天是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是一年的結束,亦是下一年的開始,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因此做好冬季養生對來年的健康至關重要。好多病是吃出來的,冬季養生應該從「不」開始。

不妄補

很多人認為冬季是一個進補的黃金季節,在冬季到來時各種補品大量食用,也有不少商家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推出了各種「套餐」「搭檔」。其實冬季適當進補就行,冬季主要在於閉藏,不是外泄。過量進補反而會導致身體平衡被打破而形成病態,尤其是過量使用補陽、補氣之品反而導致體內精氣的外泄,造成「冬不藏精」。所以冬季應該適當進補,不可妄補,尤其是人蔘、鹿茸等這樣的補氣、補陽「利器」更應慎重。

不妄吃

冬季天寒地凍,吃上一頓麻辣火鍋,出上一身汗,好多人會感到很舒服,殊不知這是在耗散人體的陽氣。在冬季應該以補養陰精為主,切不可妄用大熱之品。當然在冬季更不能吃一些寒涼之品,以免損傷脾陽,影響脾胃運化,破壞消化系統。總之,在冬季應以平和而滋潤的飲食為主,如多喝一些粥類,適當放一些大棗、枸杞子、桂圓、銀耳、百合,酌加少量生薑,可以補而不膩,潤而不燥,為冬季進補之佳品。禁忌大量大熱之品如羊肉、辣椒等,大量大寒之品如水果、冰激凌等。

不妄喝

在冬季很多人都喜歡喝點白酒暖暖身,其實適量飲酒是有益健康的,可以溫通血脈、祛風散寒,產後常用方生化湯就是以白酒煎服。但是白酒畢竟屬於溫熱之品,過度飲用會耗散人體陽氣,另外過量飲酒還會生濕生痰,令人痰多、眩暈以及精神不振。現在好多年輕人喜歡喝飲料,這些飲料含有大量的糖類容易導致發胖,在冬季,過多飲用飲料會損傷脾陽,導致消化不良。同時有些飲料還含有大量氣體,飲後容易導致腹脹。故在冬季不可過量飲用白酒,不可多喝寒涼飲料。其實紅酒作為最天然的健康飲品,具有美容養顏之功,可作為冬季養生佳品。另外紅茶味甘,性溫,善蓄陽氣、生熱暖腹,可以增強人體對寒冷的抗禦能力,還具有祛油膩、開胃口、提神之功,非常適合冬季飲用。

不妄作勞

冬季不應該熬夜,要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陽氣潛藏,陰精積蓄。冬氣之應,養藏之道,在冬季鍛煉身體應當適當,不能像其他季節一樣揮汗如雨,微微出汗即可;在冬季應該適當減少洗澡的次數,更不能長時間泡熱水澡,經常洗桑拿,以免耗散人體陽氣;同時在冬季應該注意節制房事,調養生息,使精氣藏。

多攝入4類營養 血管變年輕

血管老,人就老。人體就像一棵大樹,血管如同根系,它們保持年輕,人才能永葆活力。

膳食纖維:控壓調脂。膳食纖維,尤其是水溶性膳食纖維可降低血漿膽固醇水平。流行病學調查證實,充足的膳食纖維可降低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病的風險。健康成人每天應攝入膳食纖維25克,代表食物包括秋葵、豆角、金橘、蘋果、梨等果蔬,帶皮的大豆類(黃豆、青豆等)、雜豆類(扁豆、蠶豆、豌豆等)、全穀類(燕麥、大麥、小麥等)以及堅果類(大杏仁、核桃、花生等)都富含膳食纖維。

磷脂:防血管硬化。磷脂是脂蛋白的成分之一,而脂蛋白好比攜帶膽固醇的「小船」,可促進膽固醇合理轉運與代謝,防止膽固醇在血管壁沉積。正常人每天攝入6~8克磷脂比較合適,可一次或分次攝取。如果為了保健需要,可適當增加至15~25克。磷脂在蛋黃、大豆中含量豐富。另外,瘦肉、動物肝臟、葵花籽、亞麻籽、芝麻籽中也比較多。

維生素C:抗氧化。維生素C是一種強有力的抗氧化劑,它能有效清除各種自由基和活性氧,可防止血管中脂質過氧化,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腦血管病。維C含量比較豐富的食物主要是新鮮果蔬,如蔬菜中的西蘭花、菜花、大白菜等,水果中的山楂、鮮棗、獼猴桃等,都是「維C大戶」,尤其是山楂、鮮棗、獼猴桃當屬前三名。七八個鮮棗大概就能滿足每日維C的需要量。

鉀:天然降壓藥。高鉀膳食對於因鈉攝入太多而導致的高血壓有一定作用,鉀通過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來降低血壓,還能增加尿鈉的排泄,從而起到降壓作用,能降低心臟病、中風等疾病的風險。鉀的推薦攝入量是3500毫克/天,最好的補鉀來源有蔬菜,尤其是綠色葉菜、菌藻類和薯類,以及水果和豆類。每100克食物中含鉀高於800毫克的食物有口蘑、木耳、黃豆、紅豆、葡萄乾、扇貝等。

走路姿勢好 不傷腿和腰

走路可謂是伴隨人一生的活動。很多人常常走幾步就累,或者感到腰膝酸痛,這除了肌肉力量不足,跟走路的方式也有關係。以下是幾種情況下的走路技巧,能夠防止疲勞,保護腰腿。

室內行走

錯誤:在室內行走的時候(光腳或穿拖鞋),如果能聽到「咚咚」的聲音,就證明你在用後腳跟著地。在邁出腳前,人體會彎曲前腳掌支撐體重,牽拉小腿肌肉緊張起來;邁出腳後,後腳跟先著地,腳趾向上彎曲,穩定性較差,會削弱足弓緩和衝擊的能力,給膝蓋和腰部帶來負擔。

正確:在邁步時,後腳不深蹬,用足尖輕輕碰觸地面即可,注意放鬆小腿肌肉;邁步後,用全腳掌著地。這樣,小腿肌肉在鬆弛和緊張間切換,有助於血液循環。應注意步幅不要太大。

上下樓梯

錯誤:上樓梯時,如果將前腳和上半身的重心放在同一側,不但會使身體不穩,前腳的肌肉還會負擔移動身體的壓力,加重膝關節的負擔。下樓梯時,如果將前腳放在身體的中心線,就會破壞平衡,特別是對於脊柱和盆骨僵硬的人,腿部負擔更重,需要扶手支撐。

正確:上樓梯時,兩腳間的距離與骨盆相當,向正上方抬腳;應能感受到骨盆發力帶動身體上樓,而不是用腿部肌肉;頭和腳方向不一,如邁右腿時,頭部偏向左邊。下樓梯時,兩腳間距略寬於骨盆,用全腳掌著地;骨盆隨著前腳微微傾斜,靈活運用脊背的力量,頭偏向與腳部相反的一側,穩定身體。

長距離行走

錯誤:前後揮動手臂的話,背部容易受力,身體很快就會疲勞;另外,步幅會自然加大,不知不覺中就會用腳後跟著地。

正確:上半身保持靈活柔軟,略彎曲手肘,感覺肩胛骨在前後運動,擺動雙手。為配合雙臂和肩胛骨的活動,骨盆會自然向前運動,有節奏地帶動雙腿,不易感到疲勞。

七個方法暖和起來

冬季寒冷,老人經常手腳冰涼。這是由於天氣冷,身體新陳代謝減慢,血管容易收縮,血液迴流能力減弱所致。7個方法可以讓老人身體暖和起來。

1.增加熱量攝入。天冷人體消耗能量增多,需要適當增加熱量攝入,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沈雁英建議,為了避免攝入過多脂肪,老人最好選擇低糖、低脂、高熱量食物,如魚肉、雞肉及豆類。用白蘿蔔和蔥、蒜熬煮的「三白湯」,有助於提高人體禦寒能力;還可多喝些薑茶,其中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氨基酸,有助於恢復和改善血液循環,防止動脈內脂肪沉積,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2.做些有氧運動。進入冬季,不少老人開始「貓冬」,這樣只會越來越怕冷。老人應適量做些有氧運動,比如散步、游泳等。起床前可在被窩裡做簡單的伸展運動,然後轉一轉腳踝,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

3.穿暖和。患有頸椎病、咽喉病、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出門前戴好帽子、圍巾,穿上加厚的棉服、羽絨服,可防止頭部、頸部、前胸、後背受寒,預防疾病複發。沈雁英表示,腹部和腰部積累過多的寒氣,會使血液循環變慢,容易感冒。做好腹部保暖,輕輕拍打腹部,可散發熱量,消散體內寒氣。不少老人患有老寒腿,常感到膝關節疼痛,建議戴上護膝,給關節部位「升溫」。

4.暖腳。腳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心臟」,寒氣容易從腳部侵入體內,影響免疫力。老人要選擇保暖性較好、舒適的鞋,比如棉鞋。少穿散熱快、材料生硬的皮鞋。每天晚上睡前用熱水泡腳,不僅能放鬆全身,還能感到暖流順著腳蔓延至全身,水中可加入艾蒿、姜、肉桂等,起到驅寒效果。

5.通風、保濕。暖氣、空調、電熱毯、電暖爐是冬季保暖的必需品,但使用時間過長,會導致人的禦寒能力下降。再加上室內乾燥,容易引發呼吸系統疾病。沈雁英建議,每天開窗通風一兩次。冬季乾燥,人體水分流失快,如果不及時補水,皮膚容易乾燥、皸裂,還會影響血液循環,令老人感到更冷。因此,應養成定時喝水的好習慣,別等渴了再喝。

6.控制溫度。冬季室內外溫差大、通風不暢,老人體溫調節能力差,容易引發疾病。建議將室內溫度控制在18℃~20℃,最高不要超過26℃。

7.多曬太陽。老人最好在上午10點至下午3點陽光充足的時段,多出門曬太陽。這有助於補充維生素D,增加人體對鈣的吸收,防止骨質疏鬆,提高抗寒能力。

(人民健康網綜合中國中醫藥報、中國婦女報、中國醫藥報、生命時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血管 的精彩文章:

這5種天然清除血脂的食物,常吃保護心血管,必變併發症發生

TAG:血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