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八段錦的醫學解讀和練習方法

八段錦的醫學解讀和練習方法

太極拳可以和健身氣功結合起來練習。「在我國古老的導引術中,八段錦是流傳最廣,對導引術發展影響最大的一種」。國家委託北京體育大學新編健身氣功八段錦,作為一種新功法,每一式功法名稱都由7字短句組成,其中既有動作要領,又有主要作用。八個動作反覆演練,以完成對人體的調理與保健。

武術冠軍:羅婧婷

傳統八段錦

傳統八段錦有坐八段錦、立八段錦之分,北八段錦與南八段錦,文八段錦與武八段錦,少林八段錦與太極八段錦之別,在我國深受知識分子和習練者的喜愛。主要思想與太極拳類似,重視「調理」與「平衡」,注重呼吸與氣息。

坐八段錦

坐八段錦之名最早出現在南宋洪邁的《夷堅乙志》:政和七年,李似炬為起居郎。...嘗以夜半時起坐,噓吸按摩,行所謂八段錦者。具體內容首見於臞仙的《活人心法》,其歌訣為:閉目真心坐,握固靜思神;叩齒三十六,兩手抱崑崙;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微擺撼天柱;赤龍攪水渾,漱津三十六,神水滿口勻,一口分三咽,龍行虎自奔;閉氣搓手熱,背摩後精門;盡此一口氣,想火燒臍輪;左右轆轤轉,兩腳放舒伸;叉手雙虛托,低頭攀足頻;以候逆水上,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響,百脈自調勻;河車搬運訖,發火遍燒身。邪魔不敢近,夢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災病不能迍。子前午後作,造化合乾坤;循環次第轉,八卦是良因。

明代嘉靖年間,託名為河濱丈人撰《攝生要義》,以坐八段錦為基礎,編成《導引約法十六勢》。後冷謙在《修齡要指》中改為「十六段錦」。清代徐文弼撰《壽世傳真》,對上述功法套路進行調整,命名為「十二段錦」。

武術冠軍:羅婧婷

立八段錦

立八段錦的內容首見於南宋曾慥《道樞·眾妙篇》。南宋陳元靚所編的《事林廣記·修真秘旨》中將該養生功法定名為「呂真人安樂法」開始歌訣化:

昂首仰托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鵰;東脾單托兼西胃;五勞回顧七傷調;

鱔魚擺尾通心氣;兩手搬腳定於腰;大小朝天安五臟;漱津咽納指雙挑。

明代《道藏·靈劍子引導子午記》中的「導引訣」大致相同:

仰托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鵰;東肝單托西通腎;五勞回顧七傷調;

游魚擺尾通心臟;手攀雙足理於腰;次鳴天鼓三十六;兩手掩耳後頭敲。

清末《新出保身圖說》首次以八段錦命名,並繪有圖像,形成了較完整的動作套路,其歌訣為:

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1]往後瞧;

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

從此,傳統八段錦動作固定下來。

健身氣功八段錦

01兩手托天理三焦

調全身,平衡陰陽。

以中醫學的三焦學說為指導。

「三焦」是中醫學中的一個術語,其意大至有二:一指人體的三個部位——上焦、中焦、下焦,如唐代醫家楊玄操注《難經·三十一難》謂,「自膈以上,名曰上焦」,「自齊(臍)以上名曰中焦」,「自齊(臍)以下,名曰下焦」;二指六腑(胃、小腸、大腸、心包、膀胱、三焦)之一,功能通調水道,主持氣化。本段所稱的「三焦」,顯然是指前者,是借用「三焦」代指全身上下。

本式鍛煉時通過站立狀態下的十指交叉上托至極,使脊柱得以充分伸展。這一動作對全身的影響是明顯的:全身各個關節幾乎全部參與鍛煉;如果在兩手托天時配合逆腹式吸氣(鍛煉有素者可以應用),還會使胸腹部的幾乎所有內髒得到間接的「按摩」;同時,由於人體的上、下肢,分別有手足三陰、三陽經分布,軀幹的前後除有足三陰、三陽經外,尚有任、督兩脈循經,故全身經絡系統中最主要的十四經及其相關的絡脈、經筋、皮部,也隨著鍛煉的進行而得到調理。

因此,本式的「理三焦」作用具體體現為三個方面。

一是調理作用。對包括關節、肌肉、臟腑等在內的全身均起作用。

二是平衡作用。通過對陰陽經脈的調理,起到調整人體陰陽、氣血的作用。

三是橋樑作用。通過運動量較小的、全身性的「兩手托天」運動,為整套功法的鍛煉起到「熱身」作用,使鍛煉者順利地從偏於靜的「預備勢」,過渡到運動量較大的下一式——「左右開弓似射鵰」。

左右開弓似射鵰

調左右,平衡金木

舊稱「左肝右肺似射鵰」,以中醫學的五臟生成說為指導。

這裡的「左肝右肺」不是指肝肺的解剖位置,而是指「肝生於左,肺生於右」。(《素問·刺禁論》)隋代醫家楊上善注曰:「肝者為木在春,故氣生左。肺者為金在秋,故氣藏右也。肝為少陽,陽長之始,故曰生。肺為少陰,陰藏之初,故曰藏也。」從五行屬性而言,肝屬木,主疏泄,肝氣以升發為順;肺屬金,主全身之氣,肺氣以肅降為暢。

從肝肺的關係來看,肺金對肝木保持適度的制約,是正常的生理狀態,稱為相剋;如果肝木太甚,對肺金形成反克,則為病理狀態,表現為肝升太過,肺降不及,稱為相侮。保持肝(木)肺(金)之間正常的相剋關係,對於維持人體的健康是必須的。

據此,本式功法鍛煉時,通過馬步狀態下兩手「射鵰」樣的「左右開弓」,對左(主升之肝氣)、右(主降之肺氣)進行科學地調節,以保持其正常的升降狀態。

因此,從理論上來說,本式的主要作用是通過調節肝肺兩臟,來調整人體氣機的升降;從實際效果來看,由於「左右開弓似射鵰」的動作,無形之中有擴胸作用,因此它除了對肝肺兩者有保健作用外,對位於胸腔(上焦)的心臟,也有較好的作用。又因為肺主氣、心主血之,故經常習練本段功法,也有利於氣血的運行。

03調理脾胃須單舉

調中焦,平衡升降

本段的「調理脾胃」說的是它的作用,或者說鍛煉的目的;「須單舉」是其動作要點。需要說明的是,本句話在語法上用了一種稱為「互文」(也即「互文見義」)的修辭手法。

「單舉」的意思是一隻手舉起來,那麼,另外一隻手怎樣動作呢?字面上沒有直接的交代,但透過修辭手法,我們可以知道另一隻手的動作與上「舉」相反——下按,也即本段功法的動作要點是「須單舉、單按」。本式功法以中醫學的脾胃理論為指導。

中醫理論認為,脾胃同居中焦,相互協調,共同完成一系列複雜而重要的生理功能。如飲食物的受納、消化與水谷精微的吸收,氣血的生化,氣機升降的調節等等。

本式功法主要作用於脾胃氣機的調節。脾為五臟之一,其氣主升;胃為六腑之一,其氣主降,脾胃之升降,是全身氣機升降樞紐。一旦這種脾升胃降的狀態遭到破壞,人體就會產生相應的疾病。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之「清氣在下,則生(夕食)泄;氣在上,則生(月真)脹」,指的就是一旦該升而不升的脾氣「在下」,就會出現下利清稀、完谷不化之類的疾病;反之,如果該降而不降的胃氣「在上」,則會出現脹悶不舒類病變。

練功時通過兩手一上一下的動作,意在幫助中焦脾胃氣機的升降維持在一個動態平衡的狀態,如能配以相應的調心方法,和深長細勻的腹式呼吸,則效果更佳。

04五勞七傷往後瞧

調勞傷,平衡標本

本式功法為治療功法,暗含「往後瞧」能治療「五勞七傷」類疾病,它以中醫學的病因病機學說為指導。

中醫對「五勞七傷」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如「五勞」既指心勞、肝勞、脾勞、肺勞、腎勞五種虛勞病證;又指五種勞傷的病因,所謂「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傷」既指七種勞傷的病因:飽傷脾,大怒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大恐懼、不節傷志;又指腎氣虧損的七種癥狀。但從本式的語境結合鍛煉方法來看,這裡的「五」「七」均為約數,泛指各種慢性、勞傷性疾病。

中醫學認為,腎中精氣為五臟精氣的根本,腎氣充足,是五臟及全身氣血充沛的前提;另外,中醫還有「久病及腎」之說,任何疾病如久治不愈,都會影響到腎。

因此,無論何種勞傷,其治當離不開補腎。腎居下焦,位於腰部,「往後瞧」能通過轉腰對腎臟進行「按摩」,以增強腎氣的功能,從而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勞傷性疾病之「本」;同時,這一動作對於勞傷性疾病常見的腰酸腿軟等癥狀,還能起到治「標」的作用。

05搖頭擺尾去心火

調上下,平衡水火

本式也是治療性功法,以中醫學的藏象學說為指導。

與上式相比,本式功法有以下幾個特點:

在操作方面,本式轉腰的幅度與強度均大大增強;同時,其名稱以「搖」「擺」割裂應用,一方面強調了動作的輕巧與放鬆;另一方面還含有以腰部運動帶動頸部運動之意。

在作用方面,由於大幅度地「搖擺」加大了對命門與腎臟的按摩作用,能起到養陰滋水的作用。

中醫學認為,心屬火,應對自然界之南方,位於人體上焦;腎屬水,應對北方,位於下焦。

正常情況下,腎水上濟,以制約心火,使之不至於過旺;心火下降,以溫腎,兩臟之間的這種生理關係稱為心腎相交、水火既濟。當因某種原因引起心火過旺為患時,通過補益腎水的方法,加以「滅火」是常用的治療法則之一。

本式動作正是居於這一理論設定的,通過大幅度地晃海(中晃海為主,上晃海為輔),增北方腎之水,去南方心之火。在適應病證方面,上式主要作用於屬於虛症的勞傷性疾病;本式作用於心火表現比較明顯的虛實夾雜癥候。

在操作注意點方面,上式動作範圍、運動量均不大,男女老少都可鍛煉;本式動作範圍、運動量均較大,頸椎病、高血壓等患者,及年老體弱者,應適可而止,不必過分強求動作的標準和幅度,以免引起頭暈眼花等不適,甚至摔倒等意外事件的發生。

06兩手攀足固腎腰

調命門,平衡任督

本式功法通過大幅度俯仰的「兩手攀足」鍛煉,達到「固腎腰」的目的,它以中醫學的經絡學說為指導。

中醫學認為,腎居人體下焦,位於腰部,故有「腰為腎之府」的說法;腰、背部和腹部有多條經絡分布,如足之三陽經、督脈均過腰部;足三陰經、任脈均過腹部;而且腰還是命門的所在地,而命門在功能上與腎息息相通。

因此,本式功法的「固腎腰」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是通過大幅度俯仰時對命門的叢向性按摩,起到補腎健腰的作用;

是通過對腹部和腰背部經絡一緊一松的「刺激」,起到調和經氣、平衡陰陽的作用,其中對任督兩脈及其經氣調整作用的意義,尤為重要。

因為任脈為「陰脈之海」,能調節全身陰經之氣血,且與上丹田相連;督脈為「陽脈之海」,能調節全身陽經之氣血,且與中、下丹田相連,古人將氣血在任督兩脈的運行過程喻作「小周天」。

本式的主要特點是:在運動方式上,由腰部旋轉運動,變為俯仰運動,加強了對任督兩脈及足三陽、足三陰經(尤其是對督脈的作用),起到調和陰陽的作用。在作用方式上,與上兩式相同,均以腎為主要作用對象,但前兩式是分別針對「五勞七傷」、「心火」的治療性功法;本式則是主要針對平人的日常調養性功法。由於本式對腰部的柔軟性有較高的要求,年老體弱及心腦血管疾病者,不必刻意強求動作的幅度 ,意到即可。

07攢拳怒目增力氣

調肝系,平衡身心

如上所述,上式的作用重點在於調攝腎系,本式則重在調攝肝系,旨在通過「攢拳怒目」的動作,達到「增力氣」的目的。它以中醫學的藏象學說為指導。

中醫學認為,肝藏血、主疏泄、主筋、開竅於目,與人體多項形體(身)和精神(心)方面的功能相關。

如肝主疏泄的功能,就包括了促進血液與津液的運行輸布、脾胃運化和膽汁的分泌排泄、男子的排精與女子的排卵、調暢情志等四個方面的具體內容;再如肝主筋的功能,是指肝血對於「筋」的濡養作用,而「筋」的內涵,實際應包括有收縮功能的肌肉和有傳導支配作用的條索樣組織(如神經)在內。(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21)故肝的功能正常,則人精神愉快,納谷馨香,筋骨強健,雙目有神;反之亦然。

鍛煉本式功法時,通過馬步下蹲、攢拳前沖以使全身之「筋」處於緊張狀態,配以瞪眼怒目使「目系」也處於緊張狀態;由於筋與目均為肝之外候,興奮了的筋、目通過肝(膽)的經絡反過來「刺激」肝(膽)系,使之保持正常狀態,並由此促進人體形神的統一、身心的健康。

需要指出的是,本式的「攢拳怒目」中,「攢拳」是第一位的,「怒目」應以「拳」為目標;功法訓練有素者,還可隨「拳」之出入而配以相應的呼吸方法和調心方式。另外,本式與第二式也有一定的內在聯繫,在操作方面,「左右開弓」中包含「左右沖拳」的影子。在鍛煉對象方面,都離不開肝,前者以調節肝肺氣機之升降為主;後者以調節肝的疏泄功能為要,兩者互補,健身強體。

08背後七顛百病消

調鬆緊,平衡張弛

從字面,本式功法通過「背後七顛」,試圖使「百病消」除。實際是強調了「松」在疾病防治中的意義,同時暗喻精神緊張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它以中醫學的七情致病說為指導。

中醫學重視情志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尤其注意到過度緊張會影響健康,引起或加重某些疾病,如高血壓、潰瘍病等;同時還認為,情志的憂鬱不快與疾病之間還會互相影響,形成所謂「因郁致病,因病致郁」的惡性循環。

據此,歷代氣功家都強調放鬆的重要性,並總結出了相應的方法,如古人的委身法、弛緩法,今人的三線放鬆、分段放鬆、局部放鬆、整體放鬆、倒行放鬆等,其意均在於通過自身鍛煉,達到形神放鬆、身心健康的目的。

「背後七顛」與上述古今放鬆法,實際上同出一門,都是從形體的放鬆入手,促進情志的放鬆,最後達到身心鬆緊適度、形神張弛權衡的良好狀態。同時,由於八段錦前七式的鍛煉過程中,全身形體總體而言,是緊張有餘,鬆弛不足,尤其是上下肢基本上是以緊張為主。

因此,本式還有調節整套功法張弛度的作用;另外,本式的放鬆性鍛煉,對人體從運動量比較強的練功活動,過渡到「收勢」還起到了某種「橋樑」作用。由此可見,在「背後七顛」時,除了必須充分放鬆全身,自然有序外,還應該放鬆情緒,以便獲得最佳效果。

總之,健身氣功·八段錦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以「調」為手段、「衡」為目的,進而起到健身作用。

其中第一、八式以調節為主,平衡全身陰陽,同時作為練功的起、訖動作;第二、三式以調和為主,平衡氣機之升降,有中醫「治未病」之意;第四、五式以調治為主,平衡標本、平衡陰陽,用於治療(或輔助治療)勞傷性疾病或心火偏旺的虛實夾雜性疾病,可謂治療性功法;第六、七式以調攝為主,平衡任督、身心,為典型的強壯性功法,經常鍛煉能起到「固腎腰」、「增力氣」的作用。

易犯錯誤與注意事項

預備勢

易犯錯誤是:抱球時大拇指上翹,其餘四指朝向地面;塌腰;跪腿;八字腳。糾正方法:注意沉肩垂肘,指尖相對,大拇指放平;收髖斂臀,命門穴放鬆;膝關節不超越腳尖,兩腳平行站立。

第一式 兩手托天理三焦

易犯錯誤是:兩掌上托時抬頭不夠;上舉時鬆懈、斷勁。糾正方法:兩掌上托,舒胸展體,緩慢用力;下齶先向上助力,再內收,配合兩掌上撐,力在掌根。

第二式 左右開弓似射鵰

易犯錯誤是:端肩;弓腰;八字腳。糾正方法:沉肩墜肘,上體直立;兩腳跟外撐。

第三式 調理脾胃須單舉

易犯錯誤是:兩掌手指方向不正;肘關節沒有彎曲度;上體不夠舒展。糾正方法:注意兩掌放平,指尖擺正,力在掌根;肘關節稍屈;對拉拔長。

第四式 五勞七傷往後瞧

易犯錯誤是:上體後仰,轉頭又轉體;轉頭與旋臂不充分。糾正方法是:下齶內收,轉頭、旋臂幅度應該大一些。

第五式 搖頭擺尾去心火

易犯錯誤是:搖轉時頸部僵直;尾閭搖動不圓活,弧度小。糾正方法是:上體右傾,尾閭左擺;上體前俯,尾閭向後畫圓,上體不低於水平,使尾閭與頸部對拉拔長,加大旋轉幅度;上體側傾和向下俯身時,下齶不有意內收和上揚,頸椎與肌肉盡量放鬆、伸長。

第六式 兩手攀足固腎腰

易犯錯誤是:兩手向下摩運時,膝關節彎曲、低頭;向上起身時,起身在前,舉臂在後。糾正方法是:兩手向下摩運時不要低頭,膝關節伸直;向上起身時,要以臂帶身。

第七式 攥(音z uàn)拳怒目增氣力

易犯錯誤是:沖拳時上體前撲;端肩;先肘;回收時旋腕不明顯,抓握無力。糾正方法是:沖拳時小臂貼內前送,頭向上頂,上體立直,肩部松沉,肘關節微屈,力達拳面;回收時先五指伸直,充分旋腕,再屈指,用力抓握。

第八式 背後七顛百病消

易犯錯誤是:上提時端肩;身體重心不穩。糾正方法是:腳趾抓住地面,兩腿併攏,提肛,收腹,肩向下沉,百會穴上頂。

收勢

易犯錯誤是:收功隨意,動作結束後或心浮氣躁,或急於走動。糾正方法是:收功時要注意心平氣和,體態安詳,舉止穩重。收功後可做一下整理活動,如搓手浴面和肢體放鬆動作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阿敏太極 的精彩文章:

黃帝內經教你五行養生

TAG:吳阿敏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