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正視焦慮,在為人父母的路上我們不必完美

正視焦慮,在為人父母的路上我們不必完美

文/冬平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北京師範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

前幾天參加同學聚會,談起為人父母的焦慮,大家似乎都有同感。

孩子3歲以前,焦慮上不上早教班,上什麼早教班;

要入園了,焦慮上哪個幼兒園,公立園有沒有名額,私立園是否靠譜;

上小學了,焦慮學習成績如何,寫作業怎麼這麼拖拉,要不要上補習班;

到了小升初,焦慮就更加升級……

作為一名倆孩媽媽,回想養育老大十年、老二六年的過程,每個階段我也經歷了大大小小的困惑、迷茫和焦慮。雖然從懷上老大就開始看各種育兒書籍,學習專業的心理學知識,但養孩子的焦慮依然如影隨形,不時地會冒出來讓我舒緩的神經緊繃一下。

前兩天帶孩子去書店,兒子邊翻《新概念英語》邊說:「我們班李嘉昇已經學完新概念第二冊了。」語氣里似乎透著羨慕,而我就開始焦慮了,兒子已經四年級了,之前沒上過任何英語補習班,跟班裡從幼兒園就開始上補習班的同學相比該落下多少距離了呀?自己家裡也買了《新概念英語》全三冊,但從來沒有翻開過,越想越汗顏和慚愧……

在電影《我是山姆》中,只有七歲智商的山姆說自己作為父親會有困惑,害怕犯錯,實際上,所有父母都會經歷困惑和沮喪,即使在他眼裡完美的律師莉塔也會哭著說:「我覺得失落、渺小又醜陋、可有可無……」其實,完美只是假象,如果要用完美來要求自己,只能帶給自己狼狽、自責的感覺。

那麼,放下對自己完美育兒的期待,父母為什麼依然有焦慮呢?反思自己,焦慮大體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1. 有比較心。

我們不是生活在孤島上,每天總會接觸各種信息,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後,對於各類教育信息,甚至是不經意間和其他家長聊天獲得的信息,都會更加敏感和關注。

比如,我和兒子同班同學家長聊天,他們都認為奧數很重要,對於小升初是必備項,於是回家趕忙給孩子報了奧數班……

兒子5歲起開始學鋼琴,本著快樂學音樂的初衷,沒參加過任何考級和比賽,可是每每在朋友圈看到其他小朋友手捧證書的照片,就開始懷疑所謂的「快樂教育」是否正確……

原來我有這麼多的比較心,雖然知道自己家孩子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和節奏,但仍然會在無意中進行比較,而比較又導致焦慮……

2.期待過高。

兒子從小在音樂上表現出很好的節奏感,就開始想入非非,是不是將來我們家要出一個音樂家?隨著兒子漸漸長大,音樂家的夢想已經破滅,現在他的夢想是當個歌手,我要支持他這個「不靠譜」的夢想嗎?

一次聽一位育兒專家分享自己家兒子的故事,她手裡拿著大小各異的玩偶,她說,對兒子的期待一開始就像大玩偶,後來兒子上小學後成績不好,大玩偶就不斷變小,直到變成一個小玩偶,或許這個小玩偶才應該是對兒子恰當的期待。

除了對孩子的期待,我發現對自己的期待也常常難以實現。比如,兒子小時候我曾試著寫育兒日記,結果並沒有堅持多久,等到女兒出生的時候,下決心彌補之前的缺憾,如今女兒已經六歲,卻發現留下的關於她的日記還不如當初哥哥多……

原來我對孩子和對自己都有不切實際的期待,雖然告誡自己要放下過高的期待,就像對待永遠難以完成的新年計劃要釋懷一樣,因為期待一旦過高,就會與現實產生落差,焦慮就開始出現……

3.缺乏篤定。

愛和自由,積極養育,正面管教,PET……學習了各種育兒理念和方法,但在面臨真正的育兒日常生活時,卻時常還是按照本能行事,有時候脫口而出的竟是自己勸導其他家長不要說的話,這時焦慮和自責出現:學了這麼多,為什麼還是沒有控制住情緒?

在某些緊張慌亂、沮喪挫折的時刻,甚至懷疑自己到底能不能成為一個好媽媽……

原來我在育兒中缺乏篤定,總是患得患失,導致「道理全都懂,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想做一個完完全全放下焦慮,100%放鬆的媽媽,現在看來依然是一個美好的嚮往。正如瑞士心理學家維蕾娜?卡斯特在《克服焦慮》一書開篇所說:「不論我們承認與否,焦慮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感覺。人類儘可能地不受焦慮侵擾,看來只能是個深藏心底的夢想。」

不過,焦慮的存在既然不可避免,我們也不能簡單地迴避焦慮,而是要認識到焦慮的意義,這樣才能勇敢地面對和克服焦慮,在育兒路上更輕鬆自在一些。

1. 看見孩子本身。

當有比較心的時候產生焦慮,是因為我沒有看見孩子本身。孩子現在需要什麼?孩子展現了哪方面的潛能和興趣?孩子的小小成就和喜悅,我跟他一起分享慶祝了嗎?孩子的小小憂傷和擔心,我能理解和體會並傳遞安慰了嗎?

看不到孩子的需要和感受,我就可能只是盯著孩子的行為,為他的拖拉、磨蹭、調皮而焦慮,而當我看到孩子本來的樣子,看到孩子內心的風景,我就可以真正接納孩子,體驗到跟孩子之間更深的聯結,我的焦慮也會慢慢緩解。

2. 把期待轉化成需求。

當我期望孩子考個好成績時,是我需要對不確定的未來在當下有個清晰可見的目標;當我期望孩子堅持彈鋼琴時,是我害怕淺嘗輒止帶來的缺憾在孩子身上重演;當我希望孩子們和平相處相親相愛時,是我害怕衝突希望和諧的內心小孩在表達。

期待是向外的,需求是向內的,當我覺察到對孩子的期待其實隱含著自己的內心需求時,我就可以採取積極的措施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比如,我為自己樹立一個小小的可以實現的目標,並為孩子的學習提供支持;比如我可以堅持做一件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比如我可以做一個平和的媽媽,在面對衝突時冷靜處理,為孩子做出示範。當我把期待轉化成需求時,外在不確定性開始轉化成確定的行動,而行動就成為化解焦慮的一劑良方。

3. 接納自己。

接納孩子的第一步,是接納我們自己。承認自己只是一個普通媽媽,在我身體疲憊的時候,在我心情煩躁的時候,在我情緒低落的時候,我有時難以快速調整好自己,讓自己以最好的狀態面對孩子;雖然我的目標是做一個零吼叫媽媽,但有時也會失控,忍不住向孩子發火。

在這種種狀況下,坦誠是最好的策略。我可以坦誠地告訴孩子:「我現在很累,需要休息一會兒。」「我現在情緒不好,需要自己安靜一會兒。」或者情緒失控後真誠地向孩子道歉:「對不起,孩子,我剛才對你發火是我的錯。」

當我坦誠相待時,孩子會比想像中更加體貼,我們的關係也會更加真誠和真實。承認和接納自己的局限,並不代表著我的無能和無力,也不會貶損我在孩子心中的地位,相反,我會更真切地感到自己的力量,在育兒中更加輕鬆和自在。

在為人父母這條路上,我知道自己永遠不可能做到滿分,不確定什麼時候焦慮就會冒出來,但我確定的是,正視焦慮,不斷放下焦慮,尋求積極的改變,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鮮活時光,是我可以把握的生命中最值得擁有的幸福。

歡迎隨手點贊並分享到朋友圈

長按下圖二維碼 關注【新東方家庭教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孕媽知識寶典 的精彩文章:

家長眼裡的「壞習慣」,其實是孩子在長智力,別傻傻阻止了

TAG:孕媽知識寶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