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習拔火罐,這些基本知識要記熟!
小編導讀
拔火罐與針灸一樣,也是一種物理療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療法中最優秀的療法之一。
拔罐法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著於皮膚,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療法。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後來又擴大應用於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
拔罐法雖然大家都熟悉,但是真正了解、又能做得正確的人可不多。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放送一篇關於拔罐法的掃盲文,想要學習拔罐的朋友,可一定要學習哦!
一、拔火罐的原理
中醫學認為,拔罐可以開泄腠理、扶正祛邪。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衰,人體氣機升降失常,臟腑氣血功能紊亂所致。當人體受到風、寒、暑、濕、燥、火、毒、外傷的侵襲或內傷情志後,即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病理產物,如瘀血、氣鬱、痰涎、宿食、水濁、邪火等,這些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子,通過經絡和腧穴走竄機體,逆亂氣機,滯留臟腑;瘀阻經脈,最終導致種種病證。拔罐產生的真空負壓有一種較強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經絡穴位上,可將毛孔吸開並使皮膚充血,使體內的病理產物從皮膚毛孔中吸出體外,從而使經絡氣血得以疏通,臟腑功能得以調整,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醫學認為,拔罐可以疏通經絡,調整氣血。經絡有「行氣血,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的生理功能,如經絡不通則經氣不暢,血液滯行,可出現皮、肉、筋、脈及關節失養而萎縮、不利,或血脈不榮、六腑不運等。
通過拔罐對皮膚、毛孔、經絡、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導營衛之氣始行輸布,鼓動經脈氣血,濡養臟腑組織器官,溫煦皮毛,同時使虛衰的臟腑功能得以振奮,暢通經絡,調整機體的陰陽平衡,使氣血得以調整,從而達到健身祛病療疾的目的。
現代醫學認為,拔罐治療時罐內形成的負壓作用,使局部毛細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紅細胞破裂,表皮瘀血,出現自身溶血現象,隨即產生一種組胺和類組胺的物質,隨體液周流全身,刺激各個器官,增強其功能活動,能提高機體的抵抗力。此外,拔罐負壓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充血狀態,加強新陳代謝,改變局部組織營養狀態,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細胞吞噬活動,增強機體體能及人體免疫能力。拔罐內壓對局部部位的吸拔,能加速血液及淋巴液循環,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加快肌肉和臟器對代謝產物的消除排泄。
二、常用火罐的種類
1.竹筒火罐
取堅實成熟的竹筒,一頭開口,一頭留節作底,罐口直徑分3cm、4cm、5cm三種,長8~10cm。口徑大的,用於面積較大的腰背及臀部。口徑小的,用於四肢關節部位。至於日久不常用的竹火罐,過於乾燥,容易透進空氣,臨用前可用溫水浸泡幾分鐘,使竹罐質地緊密不漏空氣後再用。南方產竹,多用竹罐。
2.陶瓷火罐
使用陶土,做成口圓肚大,再塗上黑釉或黃釉,經窯里燒制的叫陶瓷火罐。陶瓷罐有大、中、小和特小的幾種,里外光滑,吸拔力大,經濟實用,北方農村多喜用之。
3.玻璃火罐
是用耐熱硬質玻璃燒制的。形似笆斗,肚大口小,罐口邊緣略突向外,分1、2、3種號型,清晰透明,便於觀察,罐口光滑吸拔力好。因此,玻璃火罐已被人們廣泛使用。
4.抽氣罐
用青黴素、鏈黴素藥瓶或類似的小藥瓶,將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須光潔,瓶口的橡皮塞須保留完整,便於抽氣時應用。現有用透明塑料製成的,不易破碎,上置活塞,便於抽氣。
三、拔罐的方法
拔罐時,可根據不同的情況,選用不同的拔罐方法。常用的拔罐法有以下幾種。
1.留罐法
留罐法又稱坐罐法,即將罐吸附在體表後,使罐子吸附留置於施術部位10~15分鐘,然後將罐起下。此法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一般疾病均可應用,而且單罐、多罐皆可應用。
2.走罐法
走罐法又稱推罐法,即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或罐口上,塗一層凡士林等潤滑劑,再將罐拔住。然後,醫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動,至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甚至瘀血時,將罐拔下。此法適宜於面積較大、肌肉肥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
3.閃罐法
閃罐法即將罐拔住後,立即起下,如此反覆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膚潮紅、充血,甚或瘀血。多用於局部皮膚麻木、疼痛或功能減退等疾患,尤其用於不宜留罐者,如小兒、年輕女性的面部。
4.刺血拔罐法
刺血拔罐法又稱刺絡拔罐法,即在應拔部位的皮膚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後,再將火罐吸拔於點刺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一般刺血後拔罐留置10~15分鐘,多用於治療丹毒、扭傷、乳癰等。
5.留針拔罐法
留針拔罐法簡稱針罐,即在針刺留針時,將罐拔在以針為中心的部位上5~10分鐘,待皮膚紅潤、充血或瘀血時,將罐起下,將針拔出。此法能起到針罐配合的作用。
四、拔罐的作用與適應範圍
拔罐法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其適應範圍較為廣泛,一般多用於風寒痹證、腰背肩臂腿痛、關節痛、軟組織閃挫扭傷,以及傷風感冒、頭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嘔吐、腹痛、泄瀉、痛經、中風偏枯等。
五、拔罐的注意事項
1.拔罐時要選擇適當體位和肌肉豐滿的部位。若體位不當、移動、骨骼凸凹不平、毛髮較多的部位均不適用。
2.拔罐時要根據所拔部位的面積大小而選擇大小適宜的罐。操作時必須迅速,才能使罐拔緊,吸附有力。
3.用火罐時應注意勿灼傷或燙傷皮膚。若燙傷或留罐時間太長而皮膚起水泡時,小的無須處理,僅敷以消毒紗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較大時,用消毒針將水放出,塗以龍膽紫藥水,或用消毒紗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膚有過敏、潰瘍、水腫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熱抽搐者,以及孕婦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中醫治未病(第二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孫濤,何清湖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