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這四個習慣,告訴你什麼叫細節決定成敗
一個人的氣質源自內在的養成,那些優雅的個性、令人傾佩的品質、獨特的魅力,如果不是日積月累形成了習慣,是無法由內而外散發的。
培根說:「按照科學的方法精心培養起來的習慣,實際上僅次於人的秉性。」
針對這一論斷,威靈頓公爵說:「習慣僅次於天性?習慣起到的作用十倍於天性。」
真理無國界,求知無民族。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深信要讀千萬本書,走千萬里路,看遍千萬人生,才會生出內在的從容與智慧。
因此,我在美國學習勇敢潑辣、在英國學習優雅知性、在德國學習細緻謹慎。唯獨在日本,全身上下每一個毛孔都在叫囂著告訴我:習慣能為這個世界帶來奇蹟。
日本舊稱倭國,本是小國寡民不足掛齒,卻在近代成為亞洲一霸,究其原因,在我看來:是整個民族都將一些優秀的品質內化為了習慣。
常言道「細節決定成敗」,可細節里藏的全是習慣的力量。一整個人生到底是傑作還是敗筆,往往區別覺我們平時所形成的好的習慣。
如果個人的個性、品質,上升不到習慣,是無法催生改變的力量的,只有內化為日常習慣,才會使人不由自主的散發高貴的氣質與魅力。
當所有人都將優秀的品質、個性反覆實踐,作為習慣不自覺的去做的時候,將會影響一個民族的靈魂與進程。
01
乾淨整齊的習慣
常聽人說日本堪稱世界上最乾淨的國家,我本不以為然,直到我親自體驗了大學食堂。
看過日本動畫、日劇的人應該都知道,日本人進屋會脫鞋,然後穿著襪子或光腳在屋內走動。
我自詡有潔癖,初到日本時怎麼也接受不了光腳在屋裡走,總覺得地一定是髒的,再說不愛乾淨的人多了,誰能保證我踩的是乾淨的?
因此當在大學食堂看到日本人光腳忙碌穿梭在廚房裡做飯、上菜時候,我幾乎要全線崩潰了。
要知道廚房就是戰場,過去20多年,每當我媽在廚房為一家子做飯,我至少要掃兩遍地,即便有時候我們非常謹慎,也總會落下些廢菜葉子或水池難免濺出水漬。
我料定那地面一定黏糊糊、油膩膩,甚至臆想他們腳下還粘著蔫了的碎香菜葉子。
實在是忍不了,我問一位洗碗的阿姨:「廚房裡都光著腳,不會踩到水漬、垃圾嘛?」
阿姨先是懵了下,然後告訴我:「沒有垃圾,也極少有水漬。因為每一個人都需要積極的為孩子們準備飯,地上有垃圾或者水漬會危險,也妨礙工作,所以我們一個人都會做到每個環節乾淨整齊。」
阿姨見我不信,就招呼我脫鞋進來。
我幾乎是頂著發麻的頭皮,小心翼翼用大拇指點了下地板,然而指尖的觸覺告訴我,地面是乾爽可接受的。
那一刻,我開始接受光腳踩地,知道自己根本無需擔心踩到某家的地板是髒兮兮的,因為只有當乾淨升級為習慣,才會形成人人進門脫鞋的習慣,這種乾淨不是一個人的習慣,不是一個區的習慣,已經是這個民族的習慣。
02
認真細緻的習慣
越是小事,越暴露認真細緻已是日本深入骨髓的社會習慣。
我對於日本細緻的吃驚,第一次是收到錄取通知書。
國內的通知書,通常是EMS紙袋子里裝著一張薄紙,日本錄取通知書為了防折壞有三層。
首先是EMS紙袋。
其次,袋內是印著學校名稱的文件袋。
再次,文件袋內全部文件都裝在一個很薄很透明的塑料一面開的夾子里。內附日文、英文兩版通知書、課程大綱、學校導圖、學校附近公交站、地鐵站導圖、以及九州人文風土介紹手冊,每份資料不論頁數由不同顏色曲別針別著。
第二次是宿舍的一支日光燈壞了。
報修後,學校的物業工作人員就立刻趕來了。
他看了看寢室內其他幾支日光燈,便說要重新去拿燈管,因為他帶來燈管的成色和現在屋裡的燈管亮度有些不同。
我仔細瞧了半天,才發現只是白色的亮度稍有不同而已。
做事認真嚴謹,追求細膩到無微不至,在沒有親自體驗前,我們對他們事不厭細,毫釐計較的做事態度覺得多餘甚至可笑。但是,這種較真纖密的做事風格對社會來講無疑是一種無形的責任鏈接。
03
感恩的習慣
感恩不是到了感恩節才表示,也不是在他人付出後才感謝,感恩是無時無刻都在尊重他人的付出,無時無刻都對世界懷有敬畏與感謝。
日本每年的7、8月份都會舉行花火大會,等待煙火的時候,我好奇為什麼每個人都隨手攜帶了一個小手電筒?
原來當花火大會放完後,大家會舉起手裡的手電筒,一起向上揮舞,以表示對花火師的感謝,而對岸的花火師看到了,也會回應紅色的赤光。
全場的燈光隨著音樂一起揮舞,大家欣賞完美麗的煙火,也不會忘記為了這場煙火而辛苦準備的花火師們。
日本令人稱道的自然還有日式禮儀,商場內永遠面帶微笑的售貨員、居酒屋內總是愉快喊歡迎光臨的老闆娘、分別時一直揮手直到消失在視線中的學校老師,每一個知禮細節背後都是對感恩精神的內化,感恩已然是一種潛意識的習慣。
日式崇尚平和優雅的風格,這來自於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的禮貌與禮節。
當所有人都盡量將自己性格中的嚴厲、冷淡、剛愎、自私的一面收起來,而對待他人友好、友善、鼓勵、寬容、富有同情心的時候,會提高人與人的信任,整個社會就相對更加安全可信。
04
分享的習慣
雖說日本的水果很貴,比如一整個夏天我看到最便宜的西瓜是60元人民幣一個、一個芒果通常45元人民幣、一個桃子通常15元人民幣,但我絕不相信一個有實力每個月買一個LV包的家庭會捨不得買三個芒果而平分一個,我的寄宿家庭時常一起分享一個水果。
作為西瓜狂熱愛好者,我通常會直接吃一整個小西瓜或者至少掄起一半西瓜舀著吃,久而久之,不習慣也拒絕將西瓜切成一份一份,因為顯然那樣吃不爽。
記得第一次提著一個西瓜回學生公寓,門衛阿姨看著我一臉開心,當時很不理解。
後來再和朋友的聊天中恍然明白:他們普遍認為西瓜這麼大的水果當然是該分享的啊。
忽然記起,舊時在鄉下,盛夏里切好西瓜,姥姥會讓我給隔壁人家送過去一些;隔壁人家得了些不常見的糖,也會送到我家說讓孩子嘗嘗鮮。現代人吝嗇於分享,於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淡了,鄰裡間的人情味也薄了。
亨利·沃德·比徹提出觀點:「有些人會被不良的事物纏身,那是因為他本身就具有某些不良的傾向。」比如我們總是覺得別人愛懷疑、不信任人、好眼紅嫉妒,那隻能說明我們自身性格中有這些缺點。
一個軟弱的人無論多麼努力的裝模作樣,想給人留下有能力的印象都是不太可能的,一個本性冷漠、吝於分享的人,也是無法讓人感受到溫暖和靈魂深處的那份光芒的。
給予比拿愉快,當樂於分享成為一種社會習慣,一種態度,不僅磨練人們胸懷,更增加信任與歡樂,人們總是愛世間熱鬧勝過冷清,如果人人都奉獻、都分享,人間就是天堂。
一個人的氣質源自內在的養成,那些優雅的個性、令人傾佩的品質、獨特的魅力,如果不是日積月累形成了習慣,是無法由內而外散發的。
其實,我們的生活本身就是由一系列習慣組成的,習慣讓我們下意識做很多事。
所謂個人命運,不過是人自己編織成網,而人的習慣和行為就是編織這張網所用的紡線,細節決定成敗,但細節里都是一個人習慣的力量啊。
一個民族的氣質源自全民習慣的養成,小細節里有大素質,習慣的力量推動社會發展,推動世界改變。
其實,世界本身不也就是由一系列的習慣組成的么?
猩猩習慣了直立行走,於是初民誕生;
人們習慣了久居一地,因而文明肇始;
人們習慣了使用電燈,由此煤油燈告別時代;
人們習慣了自由與法制,就不會再允許任何尊古復辟。
習慣能為這個世界帶來奇蹟。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原創不易,隨心打賞
富書原創矩陣: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FranklinReadingClub),我屬貓(woshimiaoji),爸媽內參(shenduwenhua),富書(zhongchoudushu),出版暢銷書《絕不過低層次的人生》
TAG: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