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期刊資訊 |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17年第11期名錄

期刊資訊 |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17年第11期名錄

原標題:期刊資訊 |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17年第11期名錄


遵義會議與黨的政治路線的轉變


——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


作者簡介:李東朗(1956-),男,陝西延長人,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發信息:《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學報》()2016年第20164期第86-92

內容提要:遵義會議是否改變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路線,這是認識和評價遵義會議歷史作用的一個重要問題。普遍的表述是,遵義會議解決了黨內所面臨的最迫切的組織問題和軍事問題,而沒有提出和解決政治路線問題。但是,基於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組織路線的關係分析,如果政治路線沒有改變,軍事路線和組織路線改變的作用就會大打折扣;從歷史作用看,如果遵義會議沒有改變政治路線,就很難說「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央的統治」,就很難產生「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的巨大作用。仔細研究遵義會議以後的歷史,其基本的事實是,遵義會議在改變軍事路線、組織路線的同時,實際上改變了政治路線。遵義會議雖然「沒有提出和解決政治路線問題」,但沒有明確提出並不等於事實上沒有改變政治路線


關 鍵 詞:遵義會議/政治路線/軍事路線/組織路線


中央紅軍長征轉進黔北前軍事行動的幾個問題


作者簡介:鄒鋮,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原發信息:《軍事歷史研究》(南京)2016年第20164期第29-37


內容提要:遵義會議前的中央紅軍長征史研究雖然已有相當進展,但有些重要問題仍有待於深入研究。有鑒於此,本文儘可能結合檔案、日記與回憶史料,對彭德懷在郴()、宜()地區提出的建議是否可行、中革軍委在湘南期間的作戰指揮以及通道會議是否決定戰略轉兵三個問題展開進一步的史實梳理與考辨


關 鍵 詞:長征/中央紅軍/湘南作戰/通道會議


從俄界會議到七七事變:黨應對重大風險和危機的策略方法


作者簡介:吳曉軍(1962-),男,中共甘肅省委黨校文史部主任、教授


原發信息:《甘肅社會科學》(蘭州)2016年第20164期第133-140

內容提要:19359月黨率領紅軍長征來到甘肅,至19377月抗戰爆發,這不足兩年的時間卻涵蓋了土地革命戰爭後期黨和紅軍的基本力量轉移到西北地區的全部歷史。這一階段黨面臨一系列疊加共生的重大風險,其不確定性和非常態性放大了風險的後果,對黨和紅軍的生存發展構成了嚴重危害。黨領導紅軍依靠自身微弱的力量加以應對,最終完成戰略大轉移,優化了生存環境,實現了國內時局由內戰向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歷史性轉變,使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邊緣一舉成為中共領導抗日戰爭的中心,並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回顧這段歷史,黨應對風險採取的策略、方法及其實施效果,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經驗和啟示,是黨不可多得的寶貴精神財富


關 鍵 詞:黨和紅軍/應對風險/策略方法/經驗啟示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從俄界會議到『七七』事變——黨應對重大風險考驗的決策與經驗研究」(批准號:12XDJ006)的階段性成果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村生產互助與國家扶助措施研究


作者簡介:蘇澤龍,歷史學博士,副教授,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訪問學者


原發信息:《當代中國史研究》()2016年第20163期第55-63


內容提要:新中國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是國家發展農業和改造農村社會的一項重要政策。在各地完成土地改革後,農民雖然分到了土地,但由於缺乏必要的生產資料,許多地區的農業生產無法正常開展。傳統社會中的勞動互助變工成為土地改革後解決農村生產困難的主要方式。為進一步在農業生產中開展變工互助,國家向農民發出了「組織起來」的號召,並採取了為互助組優先提供國家貸款、新式農具、優良品種、農用藥械等生產扶助措施。這些措施不但改良了傳統農業,解決了農業生產資料缺乏的問題,而且促進了新型農業互助組織的發展,成為構建農村新社會的重要途徑


關 鍵 詞:土地改革/變工/生產互助/農村社會


標題注釋: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制度、技術與集體化時期山西農村社會」(15BZS126)的階段性成果


新中國成立初期西康少數民族代表參觀訪問內地述論

作者簡介:趙崢,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


原發信息:《中共黨史研究》()2016年第20167期第33-45


內容提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為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推動邊疆地區的建政和改革,組織包括西康在內的邊疆少數民族代表到內地參觀訪問,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邊疆統戰政策,以展示內地的建設成就,加強對邊疆代表的思想教育,增強其對新政權的認同,促使其支持中共的社會改造方案。通過內地參訪過程,邊疆少數民族上層人士的思想受到深刻的衝擊,政治立場進一步發生分化。組織內地參訪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場特殊的思想改造運動,構成了在邊疆進行民主改革的前奏與先聲


關 鍵 詞:中國共產黨/少數民族/統戰政策/西康


國民黨中央對民眾運動的壓制與消解(1927-1929


作者簡介:齊春風,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


原發信息:《中國社會科學》()2016年第20168期第184-203


內容提要:國民黨執政以後,實質上背離孫中山晚年確定的三大政策,但與拋棄聯俄、聯共政策不同,國民黨中央口頭上不但從未反對過民眾運動,相反,還口口聲聲宣稱擁護民眾運動的政策不變。然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中央在黨內汪派與元老派有關繼續與取締民眾運動的爭議中已倒向後者,於是對民眾運動採取兩面手法,表面上擁護,以搪塞輿論;實際上通過嚴密掌控民眾團體、轉換民眾運動的內容來對之進行壓制和消解。它這樣做,一方面與其反共造成的意識形態缺陷有關,另一方面與其階級屬性密不可分。國民黨中央名存實亡的民眾運動政策使其統治基礎受到嚴重削弱


關 鍵 詞:國民黨中央/民眾運動/控制/政策


南京國民政府漸進式土地改革政策的形成

作者簡介:賈欽涵,1986年生,歷史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後流動站研究人員


原發信息:《江海學刊》(南京)2016年第20164期第177-183


內容提要: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國民黨曾嘗試推行農村土地改革。利用在江西等省進行「剿匪」的契機,蔣介石在徵詢多方意見的基礎上,制訂了以「業權發還原主、農民得有田耕」為原則的土地改革政策,試圖通過兼顧地主和農民雙方的利益,維護社會基層穩定,對抗和圍剿中共。面對孫科、汪精衛、閻錫山等其他政治勢力的質疑和挑戰,蔣介石堅持自己在「匪區」所確立的土改方針,堅決反對在全國範圍內實行計口分田、廢除土地私有制,完全否定採納共產黨的土改辦法。通過拉攏陳果夫、蕭錚等人,蔣介石聚集並培養了一大批地政專家學者,促成了一系列土地法規的制訂和出台,最終在國民政府內確立了漸進式土地改革方針的權威地位


關 鍵 詞:土地改革/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耕者有其田」


九一八事變後輿論對南京國民政府「革命外交」之態度


——以《申報》為中心的考察


作者簡介:黃飛,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近現代中外關係


原發信息:《歷史教學》()2016年第201616期第52-57


內容提要:南京國民政府主政後,將「修約外交」包裝成「革命外交」並予以宣傳、推動。九一八事變後,要求政府進行「革命外交」的輿論訴求迅速高漲,但南京國民政府的「革命外交」舉措是將日本侵略行徑訴諸國聯並寄望於國際社會的干預。隨著日本步步緊逼,輿論對政府「革命外交」的態度不斷變化,由滿懷希望到不滿、懷疑,在「錦州中立化」方案後,更對「革命外交」話語本身產生質疑。為了緩解輿論壓力,並為自己的軟弱外交辯護,南京國民政府對「革命外交」進行新的詮釋與構建。南京國民政府這一舉措,讓民眾進一步看清政府「革命外交」的本質,放棄「革命外交」的訴求,「革命外交」淡出輿論視野


關 鍵 詞:南京國民政府/九一八事變/革命外交/輿論

抗戰前中國遺產稅開徵的多方推進


作者簡介:雷家瓊,復旦大學歷史系2014級博士研究生,指導老師金光耀,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原發信息:《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20164期第123-139


內容提要:1929年,以甘末爾為首的財政部設計委員會論定「中國現在不宜採行遺產稅」,然而之後中國社會對於開徵遺產稅的樂觀情緒並未完全消解,南京國民政府遺產稅開徵工作亦未擱淺。地方實力派、教育界等各界人士,出於解決各自經費問題的迫切需求,一再呼籲開徵遺產稅。南京國民政府因窘迫的財政狀況和外敵的戰爭威脅,不得不採取措施,逐步從立法及政策層面推動開徵遺產稅,加緊對遺產稅系統立法的配套工作。全面抗戰爆發後,遺產稅能迅速走完立法程序並正式付諸實施,與抗戰前遺產稅開徵的多方推進密切相關


關鍵詞:遺產稅/近代稅制/甘末爾/《稅收政策意見書》


從近代美國文獻看南海諸島的主權


作者簡介:輝明,深圳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講師


原發信息:《文史哲》(濟南)2016年第20164期第5-22


內容提要:自古以來,我國海南漁民就已在南海諸島從事生產開發活動,是南海的開發者和經營者,也是南海諸島唯一的主人。這不僅為中國史籍所記載,也為包括美國官方文獻在內的大量西方文獻所證實,中國對南海的主權有著充分的歷史依據。20世紀之後,中國政府多次對南海諸島進行巡視,宣示主權,並對南海諸島重新命名,從而在法理上確立了對南海諸島的主權。美國官方文獻承認南海諸島是中國的領土,並採用中國政府的命名,實際上反映了當時美國對中國有效管轄南海諸島的認可


關鍵詞:美國文獻/南海諸島/中國主權/管轄權/近代

標題注釋: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近代外國文獻有關釣魚島的記載研究」(14ASS00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外國文獻有關南海歷史與主權記載研究」(16BSS003)、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項目「近代西方文獻有關南海的記載研究」(GD15CZZ02)的階段性成果。


台灣大學接收改造中的「國界」與「省界」


——基於《羅宗洛日記》(1945-1946)的觀察


作者簡介:何卓恩,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


原發信息:《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廣州)2016年第20164期第93-103


內容提要:台北帝國大學的接收和改造,是抗戰勝利後中國在台行使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過程中,以羅宗洛為代表的教育部台灣區教育複員輔導委員會人士,除了處理中國人與日本人之間已然改變的主從關係,還需要面對新出現的外省人與本省人之間的關係,經歷了從有「國界」、無「省界」,到「省界」顯、「國界」隱的潛變。大學接收中突出體現的是不分省籍的告別殖民地地位的急切期盼,接收後的大學改組則越來越彰顯外省人士與本省人士具體利益訴求的差異,使接收初期合作無間的省籍關係出現裂隙,甚至影響到本已達成的國族認同


關鍵詞:台灣大學/接收改造/「國界」/「省界」/羅宗洛


標題注釋:基金項目:教育部重點學科基地重大項目「近代大學與中國政治」(15JJD770010)。


張學良民族復興思想述論


作者簡介:郭正秋,女,華北電力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現代史

原發信息:《理論學刊》(濟南)2016年第20164期第154-164


內容提要:張學良民族復興思想經歷了一個產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其內容從多方面闡發和回答了何謂民族復興、為什麼要民族復興和怎樣踐行民族復興這一系列基本問題;其思想的本質屬性是民族主義的,具有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相統一的特徵,並顯現了自身的特殊性;是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主客觀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影響和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關鍵詞:張學良/民族復興/思想


論李大釗的十月革命觀


作者簡介:劉慧娟(1981-),女,湖南藍山人,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史研究


原發信息:《唐山學院學報》2016年第20164期 第10-15


內容提要:李大釗對十月革命從遲疑、有所保留,到大力宣傳,代表著李大釗從一個民主革命者向早期的社會主義者再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的複雜歷程。仔細考察他對十月革命認識的轉變,將有助於理解李大釗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李大釗/二月革命/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


中共黨史研究中的實事求是原則


作者簡介:馮留建,男,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亞東,男,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原發信息:《雲南社會科學》(昆明)2016年第20162期第14-18


內容提要:實事求是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也是黨史研究必須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作為中共黨史研究的指導原則,實事求是包括三個方面,即弘揚實事求是的學術精神;堅持實事求是的研究理念;秉持實事求是的價值尺度。弘揚實事求是的學術精神,有利於引領中共黨史研究的學術創新;堅持實事求是的研究理念,有利於豐富中共黨史研究的方法路徑;秉持實事求是的價值尺度,有利於更好發揮中共黨史的資政育人功能


關鍵詞:實事求是/中共黨史/學術精神/研究理念/價值尺度


標題注釋: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中共黨史學科基本理論問題研究」(項目號:13&ZD057)的階段性成果


大數據時代的中共黨史研究:挑戰與變革


作者簡介:王冠中,法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


原發信息:《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6年第20163期第78-88


內容提要:重視利用數據來記載歷史和論證觀點,並逐步做到對數據的科學化處理,是中共黨史研究的一個優良傳統。大數據時代,中共黨史研究在迎來巨大機遇的同時,也會在資料利用和存儲、思維習慣、敘事方式、歷史表達話語權等方面,遭受大數據洪流的衝擊。面對挑戰,中共黨史研究應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加快信息化步伐,完善既有研究範式和革新研究方法,使黨史研究在邁向科學化和現代化的征程中能夠做到胸中有「數」

關鍵詞:大數據/中共黨史研究/量化資料庫/信息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現代史研究通訊 的精彩文章:

書訊 | 連玲玲著:《打造消費天堂:百貨公司與近代上海城市文化》

TAG:近現代史研究通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