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極學堂》第15期摘要——傳統文化:近體詩的格律與鑒賞

《太極學堂》第15期摘要——傳統文化:近體詩的格律與鑒賞

我們有很多同學愛好古詩創作,這是非常好的。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我發現很多同學無論在創作熱情還是靈性上都很不錯,只是在近體詩的格律上不太清楚。格律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特色,也是唐代以來形成的傳統,更是漢語所獨有的節奏特色,這一壞節上的缺失不僅不能得到行家的認可,也是自己創作的一大遺憾。所以今天我就來和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古典詩歌分為詩、詞、曲三個類別,我們今天不談詞和曲,就說一說詩,中國古代的詩按體裁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從詩經到魏晉時期的詩歌都屬於古體詩,當然後世也有仿照這個時期的詩體創作的,叫作「古風」,也可歸為古體詩的範疇。古體詩是不講格律的,那個時候格律還沒有產生,講格律的是近體詩,還有一種很有意思的體裁叫「打油詩」。

打油詩傳說是在唐代中期,有一個叫張打油的人,寫詩不按格律,別具一格,風趣幽默,在當地小有名氣。有一天他在一座祠堂躲避風雪,忽然詩性大發,在牆壁上提了一首詩:「六齣九天雪飄飄,恰似玉女下瓊瑤。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掃帚的使掃帚,使鍬的使鍬。」後來,祠堂的主人,是一個大官,他來祭祖的時候見到牆上的詩,頓時大怒,下令查清作詩的人,重重治罪。有人一看就說:「不用查了,這不可能是別人,一定是張打油。」於是把張打油抓到現場,張打油死不認帳,說:「這不可能是我寫的,我寫的詩沒有這麼爛。」大官一聽,命他當場作詩,正好當時安祿山兵困南陽城,就以此為題。張打油也不謙讓,吟道:「十萬天兵下南陽,也無援救也無糧。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這簡直一模一樣,你還敢說不是你作的?但是大家都被他逗的哄堂大笑,大官也放過了他。所以人們就把那些不遵循格律語言像順口溜的詩叫作打油詩。

再說近體詩,近體詩也稱「格律詩」,是唐代以後成型的詩體,其中五言律詩的定型是由宋之問、沈佺期於唐高宗及武后時期完成的,後來經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李嶠把這其中規律運用於七言詩歌中。其中這個杜審言對中國詩歌最大的貢獻還不是制定格律,而是培養了一位偉大的詩人「杜甫」。他是杜甫的爺爺,杜甫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也是源自家學的熏陶。

要了解格律首先要搞清楚「四聲」和「平仄」兩個概念。所謂四聲就是漢語的四個聲調,格律就是建立在聲調變化的基礎上的。中國人最早意識到漢語的聲調是在南北朝時期,南朝梁的宰相沈約將其總結為「平、上、去、入」四聲,這個「上」要讀shǎn,並寫了專著《四聲譜》,成為當時人們寫詩的重要參考。但由於中國古代沒有像漢語拼音這樣專門的記音系統,所以古人對語音的論述往往過於複雜抽象,難以理解。比如當時的梁武帝就覺得這東西玄而又玄,是在扯淡。於是有一次,梁武帝問當時著名的音韻學家周舍:「何謂四聲?」周舍很聰明,回答說:「天子聖哲是也。」「天、子、聖、哲」四個字的聲調正好分別是平、上、去、入,所以梁武帝一下子就明白了。那麼格律中的「平仄」就是把上、去、入三聲稱為仄聲,與平聲相對。

語音是不斷發展變化著的,我們今天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四聲和古代的四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相信在座的各位看到這張圖就已經蒙了,這很正常,研究語音歷史演變的學問叫「音韻學」,即使是文學院的研究生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搞清楚。所以我們只要知道平聲指的是我們今天的陰平、陽平(第一聲、第二聲),仄聲是我們今天的上聲、去聲(第三聲、第四聲),就可以了。但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古代的入聲消失了,以前讀入聲的字現在不規則地分布在其它聲調中,我們寫詩用字的時候要加以區別。因為近體詩的格律定形於唐代,是存在入聲的時代,所以按照傳統,我們今天仍然要把入聲字當作仄聲來使用。變成上聲、去聲的入聲字我們不用理它,因為它們現在也是仄聲,變成平聲的就比較麻煩了,下面我們來看看怎樣區別入聲字。

音韻學根據韻尾將漢語的韻母分為三類:陰聲韻、陽聲韻和入聲韻。其中陰聲韻是以母音收尾的韻母,如ao、uo、ei等。陽聲韻是以鼻輔聲-m、-n、-?收尾的韻母,如an、in、eng、ong等,其中-m韻母在普通話中已經消失,但在一些方言中還有所保留,如廣東話中「南」就讀為nam。而入聲韻則是以輔音-p、-t、-k收尾的韻母,所以入聲不僅僅是個聲調,也是一種特殊的韻母。p、t、k是三個塞音,發音時要先堵塞口腔。我們以k為例,發k時先要用舌根堵塞口腔,然後再用氣流沖開堵塞,才能發出這個音。那麼入聲就是在一個音節的主要母音發音過程中,突然進入這個塞音發音前的堵塞狀態。比如「屋」,它的入聲發音是?k,在?發音到一半的時候突然進入發k音前的堵塞狀態,如同把一個母音從中間掐斷,形成一個短促的音節。

入聲在消失的時候,輔音韻尾脫落,全部都變成了陰聲韻。所以根據這個規律,只要是陽聲韻的字就可以排除入聲的可能,可以放心大膽地使用。另外一個規律是東北人的福音,在東北方言中有一些字,普通話里讀平聲而東北話里讀上聲的,有人做過專門的統計,98%都是入聲字,如「國」東北話讀guǒ,「革」東北話讀gě,「蝶」東北話讀tiě,等等。除此之外的,那就沒有辦法,只能查工具書了。

搞清楚了平仄,我們就來看看近體詩的格式。先從七言詩說起,因為七言律詩搞清楚了,其它格式也都迎刃而解了。在詩律中每兩字稱為一個「音步」,古代漢語中以兩腿各邁進一次為一步,所以古代的一步相當於現在的兩步,所以兩個字稱一個音步。一個音步的兩個字平仄相同,相鄰音部平仄相反,叫作相間,比如「平平」接下來就得是「仄仄」;律詩每兩句是一副對聯,聯內兩句平仄相反,叫作相對,比如出句「平平仄仄」則對句就是「仄仄平平」;但是上一聯的對句與下一聯的出句平仄就不能相反了,而是相同,叫作相粘。我們以平起平收的七言律詩為例(即第一句的第一個字是平聲,最後一個字也是平聲),先看每句前兩個音步: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接下來先不管中間,先看每句最後一個字。古詩講求押韻,近體詩是在偶數句的尾字來押韻的,第一句可押可不押,用來押韻的字叫「韻腳字」。一般來說,近體詩絕大多數是壓平聲韻的,我們就以平聲韻為例,當然也有仄聲韻的,雖然少見,但也沒什麼不同,只不過就是把平仄反過來就行了。來看每句尾字,我們記住一個口決「單仄雙平一不管」,單數句的尾字是仄聲,雙數句的尾字是平聲,第一句的尾字可平可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最後來看第三個音步,按照相間的原則,那麼我們的第一句詩就應該是「平平仄仄」後面當為「平平」,成為「平平仄仄平平仄」。但由於尾字的平仄有特別的規定,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所以按照相間則不能通順,成了「平平仄仄平平平」。這時就要記住另一個口決「相間不通五七換」,將句中第五字與第七字對換,為「平平仄仄仄平平」。以此類推,一首完整的七言律詩的格律就出現了:

再看平起仄收的:

由於杜甫的爺爺杜審言是近體詩格律的奠基人之一,因此出於家學的淵源,杜甫的詩格律極其嚴整,可以當作範例。下面我們就跟據杜甫的《曲江對酒》分析一下仄起平收的格律:

「一」是入聲字,「看」在古音讀平聲,沒有問題,但我們發現詩中有幾個字和詩律的平仄格式不符,這個問題我們等一下再說,先再根據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分析一下仄起仄收的格律:

在這首詩里同樣也存在著一些與格律平仄不符的字,這就涉及到了關於格律的另一層問題。聞一多說:「詩是戴著鐐銬跳舞」。近體詩也好,現代詩也好,詩的韻律節奏限制就是它的鐐銬。但限制太嚴格了,也就沒有辦法創造了,於是近體詩在格律中保留了一些允許自由發揮地方,這在詩律中叫作「變通」。

熟悉近體詩的人都聽說過「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個說法,這說的就是詩律的變通。所謂的「一三五不論」就是說每句的第一、三、五個字可以不循格律;「二四六分明」則是說第二、四、六個字則一定為嚴格遵守詩律的要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在所有情況下一三五都可以不論,而要避免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叫「孤平」,在仄起平收的詩句,即「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如果「不論」而用仄聲,就會出現除尾字外只有一個平聲的現象:「仄仄仄平仄仄平」,這就是孤平;另一種情況叫「三平調」,在平起平收的詩句,即「平平仄仄仄平平」中,如果第五字「不論」而用平聲,就會出現最後三個字都是平聲的現象:「平平仄仄平平平」,三個平聲相連所以叫三平調。這些都是格律詩的忌諱,在變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避免。

包括孤平和三平調在內的違背詩律規則的詩句,叫作「拗句」,就是讀起來拗口不舒服的句子。有些拗句是可以補救的,在詩律中稱為「拗救」。但拗救也不是所有的拗句都能救的,拗救只存在於兩種情況:一是孤平拗救,三拗五救,前面說過,孤平是仄起平收的詩句中第三字用為仄聲,成為「仄仄仄平仄仄平」,這個時候,本來可平可仄的第五字就一定得是平聲了,變成「仄仄仄平平仄平」,打破了孤平;另一種是六拗五救,即第六字當平而仄時,第五字就必為平聲,反之亦然。拗救可以本句自救,即改變本句中第五字救拗字;也可對句相救,即改變對句中第五字救拗字;還可兩句一救,即同一聯內兩句都出現了拗字,改變對句中第五字救拗字。

七言律詩的格律到這裡我們就講清楚了,那麼如果我們要寫五言律詩怎麼辦呢?非常簡單,就是把七言詩每句的前兩個字去掉。如果要寫絕句呢?也非常簡單,就是把律詩的後四句去掉。此外還有一種叫「排律」,是多於八句的律詩,那麼同樣很簡單,就是按照律詩的規律繼續往下排列即可。

近體詩的格律講到這裡就完成了,要想掌握還需要不斷地熟悉,大家回去以後可以多找幾首杜甫及以後的詩歌作品來分析一下,加深印象。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首我寫的詩:

*註:近體詩鑒賞部分因篇幅所限在此並未列出。

(編輯:李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一代明師許繁曾太極拳傳承脈絡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