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方的老子與西方的蘇格拉底談「善」論「德」(上)

東方的老子與西方的蘇格拉底談「善」論「德」(上)

編者按:本文為原創文章,系《單州古今》授權發表。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 周永琴

在2500年前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身處不同時空環境的東西方文明奠基史上的兩大思想巨人——生活在東亞大陸腹地中原地區的、「中國道學」的奠基人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和生活在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南端的、「西方哲學」的奠基者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對同一個事關人類道德的核心問題——「善」的內涵與外延、客觀與主觀,「道德完善」的理論與方法、途徑與實踐,分別做出了自己見解獨到的思考與特立獨行的回答。

前後相續的老子和蘇格拉底,雖然談「善」論「德」各有自己不同的視角和著眼點,但他們的出發點和目的卻是完全相同、相通、相一致的——那就是:為了人類及其個人能夠更好地生存與發展,每一個人都不能在社會生活中「缺德」,每一個人都應該在人生中不斷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老子流傳千古的《道德經》五千言,字字千鈞,是人類最高智慧的道學思想結晶!言簡意賅,博大精深;用之不竭,取之不盡;循循善誘,耳提面命。故讀者能夠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蘇格拉底無文字留存,但從其學生所記錄他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卻始終激勵著後人!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最優秀的個體,他在「認識自己」的人生中,超越了肉體的慾望,直抵靈魂的理性,並以「知行合一」的方式,用生命換來了倫理的哲學升華——蘇格拉底主張「德行即知識」、「無知即罪惡」。故有知者有畏,無知者無畏;知難行易,知易行難。

我等後人,不可忘記:永遠緬懷先賢,用心聆聽古訓;代代薪火相傳,救助世道人心。

老子之「德」,是「人法地」之「水德」——水不爭,往低處流,積之則厚。這是人類在自然界中感應到的「善意」,是人類厚德載物、「善」待眾生、「善」利萬物的崇高道德。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見《道德經》第8章)「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見《道德經》第22章)「是謂不爭之德,是為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見《道德經》第68章)

老子又曰:「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見《道德經》第73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見《道德經》第81章);「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見《道德經》第77章)「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故「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見《道德經》第81章)。「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見《道德經》第14章)

反反覆複閱讀上述文本,仔仔細細品味上述文字,似有所感,若有所悟,心有所解,文意自現——主張「人法地」的老子,讓我們要培養自己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厚德,要與地同一,與天合一,與道統一。其通俗易懂的文字中所包蘊的深刻寓意所揭示的終極真理是:想要「可持續發展」下去的後人們,一定要共建人與人和諧、個人與社會和諧、人類與自然界和諧的大同世界,才能使萬物得以「生生不息」,使人類得以繁衍生息,使個人活在世間得以「養生」,在天之靈得以「安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單縣在京青年聯合會 的精彩文章:

TAG:單縣在京青年聯合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