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尋茶路上有風景

尋茶路上有風景

十幾年前,愛茶成痴。

茶山茶廠茶店茶館茶市場,只要是稍稍擦點茶的邊兒,就欣欣去逛,去喝,去問,還樂不可支的搜羅一大堆茶樣。各種品種,品牌,回到家裡一道一道試喝。喝後還寫點小文字,小隨筆,偶有所得,喜不自勝。

在這過程中,我認識了不少茶人茶友,後來都成了極好的朋友,這是生命賜給我意外的收穫。

茶道老師曾經說,真正好茶之人,都有一顆清雅的心,是特別值得交往的。

那個時候,不太理解。愛上茶許多年後,幾經周折,再回首,這話是正確的。

有因才有果,如果一定問我這麼愛茶,是為什麼。可能是兒時家裡常喝的那杯茶。母親叫她代客茶。一個洋鐵皮的小筒子,放在高處,有時上面貼茉莉花茶的字樣,有時上面貼信陽毛尖的字樣。還有一次,竟然貼了碧螺春的字樣。我奇怪極了,只覺得這個茶名好聽,後來才知道這大有由頭,還沾染著乾隆的貴氣。裡面是團得很緊的茶球球,一顆顆象綠色的珍珠。我偷泡了一杯,茶水淡黃,微澀,很苦,只有加上白糖才能夠入口。

每次有客人來,看母親泡一杯,很鄭重地端過去,客人也喝得不錯,真奇怪為什麼有人愛這個味道。

在母親單位看門的大爺,六十多歲的樣子,頭髮微白,不抽煙,獨愛茶,大白瓷水杯,被茶染成黃色。看他那麼喝,我嘴裡儘是化不開的苦味。

有個段子說,孔子、老子、佛祖在一杯醋前面,嘗嘗。孔子說是酸的,老子說是甜的,佛祖說是苦的。醋是人生本味,而他們不同的口感,就是對於人生不同的態度。

茶的滋味千差萬別,而人的口感,也千差萬別。

前幾年去蘇州,泛舟湖上,唱了一杯船娘家自己炒的碧螺春,茶湯嫩綠如一湖春水,茶芽細嫩,沁人心脾的花果香,茶湯清清爽爽,就是春的感覺。又回想記憶中碧螺春的味道,同時記起一大堆前塵往事,有喜有憂,心中恍惚之感。

凡茶,都生長在雲霧纏繞處,人跡罕至處。雲南巴達茶山的茶農們認為,茶樹生長在神仙居住的地方。也許只有那個地方,才會成長出這般曼妙滋味。明目,清神,飲盡七碗,羽化近乎成仙。

我總結自己習茶經驗了三個階段,與對茶有興趣,或者正在習茶路的茶友分享:

茶在山中。

初入茶門深似海。兩眼一抹黑,連茶名都得背上幾天。岩茶有幾種,長得如孿生姐妹,不仔細品嘗,難以分辨。

學茶前幾年,頻繁跑各個茶山。河南本土只有信陽毛尖。在連續兩年尋茶信陽之後。我開始跑遠地兒,福建的武夷山,西湖的龍井,蘇州的西山,安徽的六安。雲南更是我心中的聖地,我愛的普洱,都在那個地方。

我現在還清晰記得某個春天開車去浙江安吉,時間也很從容。一路翠山連綿,山上皆竹,猗猗散青玉。風過竹林,其聲如樂。

正是三月時節,偶爾閃出幾條河溝,小舟自橫。

人家在山坡上種了一大片桃花,花正開放,灼灼其華。遠望如一團粉紅雲霞。正午的陽光溫暖柔軟象絲綢一樣,敷在臉上,那刻,覺得人生如是,美好而清新。一路走來的睏倦、疲憊、迷路,都可以在那刻忽略不計。雖然大多數日子一地雞毛,但還有這幾日片刻能夠如此,已經知足。

李哥是我認識了多年的茶農,七十多歲了。我再三央求他帶我們上山,因為他有幾棵直接從宋代白茶樹上嫁接來的茶株,養在1000米以上的山上。不輕易示人。我懷著小寶,從雜石、樹葉和泉水流淌的還有點坡度的羊腸小道上走。氣喘如牛。空氣清冽,天空上流雲如絲。我還看到了腳下幾枚春筍,尋寶一樣大叫。

李哥的安吉白茶,全天然種植,沒有化肥農藥。泡在杯子里,清白如玉,香氣怡人。國家農科所幾次到他的茶園調研取樣,他最自豪的就是自己的茶園茶葉。

好茶,生在高處。少,不易得。別人家已經大量開採了,他家的茶園才剛剛綻葉,他說,你住下,別著急,等幾天。晚上讓你嫂子燉鹹肉筍。我吃過,湯白筍鮮,隱藏在我心中的幾路饞蟲蠢蠢欲動。

李哥說,你等第一采,茶質最好,我留一斤給你,其它都訂出了。你可以喝點嘛,對寶寶也好的。

茶在杯中。

漸漸的,茶多了,手邊堆得到處都是。

杯子中今天是鐵觀音,明天是凍頂烏龍,後天是金駿眉。什麼好,什麼不好,什麼茶好喝,什麼茶不好喝,是我常常要解答的問題之一。太多的選擇,亂花迷人眼。

在我所居的這個小城,茶館茶店處處皆是,除了很少見到黃茶,其它茶類,如:紅茶、白茶、青茶、綠茶、黑茶、普洱,都很容易找到。

茶的歷史非常悠久,神農氏嘗百草,多飲茶茗,有力悅志。唐朝煮茶,宋朝點茶,那個時代,達官貴人,凡夫走卒,莫不愛茶,莫不鬥茶,深色的茶盞能夠讓茶花更白,將茶推到了居家必備的位置。

再比如很多人愛的正山小種,年紀也不少了。是明代已經有的品種,我們現在仍在飲用。

那紅濃的茶湯,鮮甘的口感,給人心神悅愉之感。

而杯子的那盞茶,是什麼,重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喜歡,是不是了解。

茶在心中。

這個世上,大致的規律就是,優者寡,劣者多。

茶也同樣遵循這種規律。

所以,與其外求,求山頭,求名叢,求茶的前世,求的今生。不如內求,求索我們乾涸的內心。

我推薦愛茶的茶友一定去一次茶山,采一次茶。

明前茶,從早到晚,一個人也只得幾兩茶菁,四斤茶菁制一斤干茶,還需要人手挑黃片,去茶沫等繁雜程序。

在西湖,看桃紅柳綠,草長鶯飛是件快事。

吃吃杭幫茶,喝喝早茶,慢步街上,也是美事一樁。

但如果在山上采次茶,才知道茶農真正的辛苦。

大群的採茶工里看不到小姑娘的面孔,大多都四五十歲,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面目滄桑,臉上寫滿人生不易。雖然在鏡頭裡,推遠了看,那依山而上的梯田樣的茶山三五採茶人,是道風景。拉個近鏡頭,能夠明白地知道,這,不易,就是人生。因為,我也是這個年紀。心有掛礙,肩有擔當,誰都不比誰少一兩,輕一分。

所以,請嘗試著與茶交流,溝通,愛茶,惜茶,心境寧靜,才能喝出那種你想要的滋味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願得三兩知己圍爐夜話,煮雪烹茶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