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中」和「華華」克隆猴問世引來網路「質疑」?看外媒如何公正評價
1月20日,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位於上海的中科院非人靈長類平台育嬰室的恆溫箱里。(路透社)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有望開啟人類疾病研究的新時代。
國際頂尖雜誌《細胞》1月24日發布了這項生命領域的重大突破之後,在世界上引起轟動,同時很快也在網路上引發了「質疑」。有人認為克隆猴的技術是沿用20年前第一個克隆動物「多利」羊的技術;也有人宣稱之所以中國科學家能在靈長類克隆領域拔得頭籌,是因為西方科學界有倫理限制。
那麼,國際主流媒體都是如何報道和評價「中中」和「華華」的呢?外媒又是如何回應這些「質疑」的呢?
【質疑一】別人玩剩的技術?
事實:中國克隆猴採用的是與「多利」羊類似的技術,但卻通過幾處關鍵「更新」,突破了技術瓶頸
早在1996年,英國愛丁堡大學羅斯林研究所的科學家就成功通過一種名為「體細胞克隆」的技術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例克隆動物——只叫「多利」的綿羊。
《國家地理》雜誌的報道
《國家地理》雜誌和《大西洋月刊》就寫到,在過去的10多年裡歐美科學界也一直在努力通過本身就極為複雜的「體細胞克隆」技術實現猴子的克隆,並在這個過程中已經實現了其他一些物種(比如兔子、烏鴉和狗等)的克隆,可屬於「靈長類」的猴子克隆嘗試卻屢遭失敗。
其中在2003年的時候,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就一度拿出700多個卵細胞進行克隆嘗試,最終卻無一成功。這一巨大的挫敗也一度令科學界開始對於靈長類動物到底能不能被克隆產生了懷疑……
美國《大西洋月刊》的報道
2003年美國的實驗失敗後,英國《自然》上刊登的一篇擔心靈長類動物可能無法被克隆的文章
對於中國克隆猴的問世,《路透社》新聞報道稱:中國科學家打破了克隆猴子的關鍵技術瓶頸,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兩隻幾乎類似的長尾獼猴,這一技術突破使克隆人成為可能。
愛丁堡大學羅斯林研究所克隆「多利」羊團隊成員、胚胎學家威廉·里奇說:「中國科學家使用的方法與(1996年)克隆多利時使用的方法類似」,但有幾處「更新」。
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的克隆專家舒克拉特·米塔利波夫表示,應該恭喜中國科學家。「我明白其中的難度有多大。」他在21世紀前10年嘗試克隆時,使用了1.5萬個猴子卵子,雖然已做到從克隆胚胎中提取幹細胞系,但是懷孕的靈長類動物最終未能誕下活胎。
《國家地理》雜誌和《大西洋月刊》兩家媒體都表示,如今中國人的實驗卻證明「靈長類」動物的克隆可以實現,而這是因為中國的科學家不僅僅只是採用——更改良了——當年克隆綿羊的技術,才令此前屢屢失敗的靈長類克隆終於在這次127個克隆卵細胞中取得了2個成功的結果,誕生了「中中」和「華華」這兩隻活蹦亂跳的小猴子。
《國家地理》雜誌也因此總結說:這便是為什麼中國科學家的這次突破很重要的原因——他們成功用實實在在的克隆技術克隆出了與人類同屬「靈長類」動物的猴子,從而也令該技術被應用在克隆人上提供了可能性。
而在美國CNN的報道中,一位接受採訪的國外基因學者也表示,他對於中國科學家實現的這一技術突破「印象非常深刻」。
CNN的報道
【質疑二】西方禁止克隆猴子才讓中國科學家領先?
事實:「克隆猴」實驗在西方並不是什麼禁忌,西方科學家也一直希望在此領域能有所突破。
其實,前面提到的西方媒體對於西方也一直在努力實現「克隆猴」技術的報道,已經證明進行「克隆猴」實驗在西方並不是什麼禁忌,只是因為存在技術瓶頸,一直未能在該領域能有所突破。
來自一些「動物保護人士/組織」不斷的「抗議」,是西方科學家面臨的一大阻礙。
中美日韓等國在克隆猴放面的研究歷程,圖片來自公眾號@知識分子
實際上,動物保護組織對中國這次「克隆猴」的成功也發出過反對之聲。不過,大部分國外媒體,如《國家地理》雜誌以及《華盛頓郵報》的科技頻道,都針對這些指控給出了客觀專業觀點。
其中,《美國華盛頓郵報》所採訪的一位來自美國加州「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學者就指出,其實用克隆猴子進行人類的病例和醫學實驗,反而可以減少「實驗用猴」的數量。
《國家地理》採訪的多位西方的醫學科研人員還指出,雖然目前人類的科技已經很發達,不再像以往那樣需要進行大量的動物實驗,很多問題靠計算機模擬也能解決,但動物實驗仍然是科研中不可取代的重要一部分,特別是對於複雜的人類疾病的研究,比如帕金森和艾滋病等。其中一位美國的病毒學家就表示:「我們當然都希望避免用動物進行實驗,但現階段確實很難實現。」
西方的動物保護組織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給中國「送上了助攻」。雖然西方社會並沒有不讓進行猴子克隆實驗的禁忌,但一些動物保護組織持續對國外科研機構的「圍堵」也確實導致一些科研工作很難開展下去,但這種困境其實已經不再是「倫理問題」的範疇了……
中國之所以能趕在西方之前實現「克隆猴」,一個本質的原因還是我們對於基礎科學的投入大大增加了。
英國《金融時報》就在他們關於中國「克隆猴」的報道中寫到:中國對基礎研究正在「大舉增加撥款」。
該報介紹說,在2015年時,由中國國家主導的基礎研究(即沒有直接商業應用的科學研究)經費已經增至了100億美元。「儘管這個數字大約是美國聯邦基礎研究支出的四分之一,但是相比四年前39億美元的國家科研經費總額,這是一個巨大增加」。
【質疑三】為什麼要克隆猴子?是為了克隆人嗎?
事實:中國科學家們早已就這個問題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我們不會也沒有任何打算進行克隆人的實驗。之所以要克隆靈長類動物,是因為它們是研究人類精神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的最佳模型。
以往每次有克隆動物誕生,都會引來克隆人是否會出現的恐慌,此次克隆猴的誕生,更是引來了新一波熱議。
不過,中國科學家們早已就這個問題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我們不會也沒有任何打算進行克隆人的實驗。
既然不是為了克隆人,那我們克隆猴子又是為了什麼呢?
這一點,客觀報道中國「克隆猴」成就的國外媒體已經紛紛給出了答案。
英國《自然》雜誌在報道中寫到:中國科學家的突破或將給人類疾病的研究帶來一場革命。
肯特大學遺傳學教授達倫·格里芬則以「謹慎的樂觀」態度看待該項研究,稱從技術角度來說「非常令人讚歎」。他補充說:「這種方法的益處很明顯,能夠建立已知和統一遺傳背景的靈長類模型,毫無疑問對於研究、理解以及最終治療人類疾病來說非常有用,尤其是與基因相關的疾病。」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1月24日報道,「中中」和「華華」這兩隻雌性長尾獼猴的誕生,將使我們有可能製造出可定製的、基因一致的猴子,從而加快治療帕金森症、阿爾茨海默症和癌症等疾病的速度。
加州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的計算神經生物學家泰瑞·謝諾沃斯基表示,靈長類動物的大腦是研究人類精神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的最佳模型。
而CNN、《華盛頓郵報》《大西洋月刊》《國家地理》雜誌等媒體也都在報道中通過歐美專家的採訪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克隆猴」的核心作用是對複雜的人類疾病進行很深入的研究和突破——只不過有專家認為「克隆猴」對於兒童疾病的研究會有更直接的效果,但對於老年疾病還需要一段時間。
這些境外媒體的報道和專家的說法,也印證了克隆猴論文的共同作者、中科院神經所蒲慕明院士的觀點。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他就表示克隆猴的成功,將為阿爾茨海默症、自閉症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機理研究、干預、診治,帶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法新社報道稱:中國科學家的這一重大突破,可以極大地促進與人類疾病相關的醫學研究。這是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建立以來的又一重大成果產出。
來源:文匯報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