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萬物一體之仁是什麼東西?

萬物一體之仁是什麼東西?

這是靜之兄第312篇原創,累計原創70萬字

01

王陽明說過,《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而所謂的明明德,在於立萬物一體之體。由此可見,明德,就是萬物一體之仁。那麼,萬物一體之仁,是什麼東西?

一個做領導的朋友,曾和我探討過萬物一體之仁的困惑。他說,如果說人心可以互相理解,是一體的,這還說得過去,但如果說人和物之間也是一體的,這就很難理解。那麼,朋友的問題,如何解答?

我們如果說一個人虛偽,常說他滿口仁義道德,實則骯髒不堪。談仁說義,居然成為一個負面的東西,這又是為何?

02

仁這個字,在古時使用頻繁,讀書人搖頭晃腦的,都是「孔曰成仁、孟曰成義」。隨著時代的前進,仁這個字如今卻很少用,彷彿與我們隔了十萬八千里。

但我們要說,道只有一個,亘古未變,只是發用變化多端,仁這個字可以不用,其背後的理卻不變,不過換個馬甲出現而已。我們一天也沒有離開它。

古人講,惻隱之心仁之發端。所謂的發端,就是萌芽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同情、憐憫心就是仁的萌芽處。

王陽明在解釋什麼是萬物一體之仁時,舉過一個例子:人看見別人家的孩子掉井裡,不由生出惻隱之心,這是因為人的心與孩子一體;看見動物死亡,也會心裡不舒服,這是因為人的心與動物一體;看見草木被折斷,也會感到憐惜,這是因為人的心與草木同體;看見瓦石毀壞,也會感到可惜,這是因為人的心與瓦石一體。

萬物一體之仁,就是同理萬物的心。

03

為什麼人會有如此的同理心?而其他的動植物或者物體卻沒有?其他的東西有沒有這種同理心,我們不得而知,或許隨著科學的昌明,有一天也可能會證明物質也有心情,也懂人情。但我們知道,只有人才能把這種同理心通過語言和文字表達出來,只有人才能通過意識去踐行這種萬物一體之仁。

這個功夫是老天獨給人的,是王陽明所謂的「根於天命之性」。我們罵一個人,最厲害的莫過於「畜生都不如」,言下之意,人比畜生更高。

人為什麼能比動物更高明,全是因為人有靈性,能夠與萬物同心,動物卻沒有這個本領。我們為什麼說天地之間有個大寫的人,就是因為人是萬物之靈,可以情順萬物。

04

把仁做到極致,就是至善。至善,就是天理,是道。天理和道是看不見的,卻無時不刻在發生作用,決定著天地萬物的一切,包括人世間的種種。天理的發見,就是良知。良知知是知非,明辨輕重厚薄,這是老天賦予人的特性,不用學習就自然而有。

即使是十惡不赦的犯人,也是有良知的,只是他們的良知被私慾所蒙蔽,大多數情況不發生作用。只有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良知才會衝破私慾之雲,透出微弱的光。

我們看很多殺人如麻的人,有時候也會煥發出人性的光輝。比如,《鋼琴師》里,一位德國納粹高官,發現了藏著閣樓上的猶太鋼琴師,聽他彈了一曲後,決定保護他,直到解放。

05

不過,這些微弱的光,在私慾的面前,顯得軟弱無力。人們旺盛的慾望,分了你我,把原本一體的萬物分割開來,彼此對立。因為私慾的橫滋,人對動物、植物、自然,極盡攫取之能事;人與人之間彼此提防、互相攻訌;就連父子、兄弟之間,也因利益而相互算計。

因此,私慾就是仁的最大敵人。二者是對立關係,不並立。要學道,就要從仁開始,而從仁開始,就要去掉私慾。至於什麼是私慾,只有自己的內心才能一目了然。千萬不要以為可以僥倖的「天知地知我知」,其實自己的良知不容欺騙,自私的後果是內心飽受良知譴責,活得糾結、焦慮。

06

私慾的存在,把仁變成嘴上功夫,成為行己之私的一個幌子。滿口仁義道德,言行不一的人,苦的其實是自己。真正的仁,需要反省。

王陽明有一次帶學生逛街,看見兩個人在大街上吵架,甲說自己是憑良心,乙也說自己是憑良心,王陽明對學生們說,這兩個人在講學,大家要好好學。學生很納悶:這不是吵架、罵街嗎,有什麼好學的?

王陽明說:你們沒有注意到他們每個人都在憑自己的良心?難道他們的良心不是一個東西?王陽明只是給學生提出了問題,卻沒有正面回答這個問題。不過,真聽懂王陽明說的話的人,一定知道,王陽明其實已經明白無誤的揭曉了答案:反躬自省,才能體會萬物一體之仁。

如果處在對立的立場,本身就已經不是一體了,怎麼可能體會到仁的意境?

07

萬物一體之仁,就是同理心,愛自己,推及愛萬物;萬物之所以為一體,關鍵在於人有良知,可以理解萬物、順應天理,這是其他東西所不具備的天性;因為私慾的存在,使得人們無法充分發揮良知的作用,因而人生痛苦蒙昧,處處相爭,時時碰壁。

仁是道的體現,是各種良好道德品質的根本,如果要學道,就要從理解他人、同理它物開始做起。

微信號:靜之兄

心學純明,專治各種不痛快!

建議通過意念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之兄 的精彩文章:

事上練,怎麼練?

TAG:靜之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