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理石文化簡史

大理石文化簡史

從本周開始,正和石業將會開啟「大理石系列篇」,為你講述大理石的「前世今生」。大理石是石材又不光是石材,它有著深刻文化、歷史、藝術內涵,所以從今天開始,讓我們來一起了解大理石,從另一個角度,走進大理石的世界。

早在4000年前的地中海文明就開始使用質地均勻、密實、可研磨的石材來建造大、中型的雕塑和雄偉的建築。

在熱帶地區,由於缺乏石材,寶貴的木材被用作替代品。在北極地帶,唯一可用的材料只有骨頭。在其他氣候帶,如遠東和中美洲,可研磨的裝飾石器(譬如玉)僅用於小型雕塑,而火山岩、普通石灰岩和砂岩(便於雕刻,但往往顏色不起眼,也不能研磨)則用來建造大型雕塑和建築。

因此,可以推斷,如果在世界的某個地方曾經存在「大理石文化」,或者說,如果有過某種文明,大理石在其中發揮著明確的作用,那這個地方一定在地中海地區。近來,正是從這些地區,在輸出所謂西方文明的各種成分的同時,也輸出了「大理石文化」,或者說是大理石的「品位」和「時尚」。

我們可以將大理石用作藝術製品的漫長歷史大致劃分為幾個主要階段。

最早期的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西南亞的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兩河流域地區),特別是在埃及,和真人一樣大小的法老、神和朝臣的雕像就是用兩種基本材料雕刻而成的:一方面,光滑、顆粒細膩的石灰石被精雕細刻,並塗上生動的色彩;另一方面,像紅色花崗岩、黑色和粉色石英石這樣一些能夠高度打磨拋光的岩石,用來雕刻成立體作品。當然,用硬石頭雕刻人物肖像看上去不太自然,但石材本身的堅硬、耐久、色彩和明亮的表面,以及石材所固有的對光榮和永恆的象徵意義可以彌補這種缺憾。

這種象徵性是大理石所具有的許多「人格化」的特徵之一,其發展也許要追溯到歷史上很久遠的年代;當然,這種材料的特性至今仍在發揮著作用:試想,把錢存到閃亮的紅色花崗岩鋪裝起來的銀行中,誰不覺得更加安全放心呢?

在大型雕塑領域,用於雕刻的石頭在過去和今天都具有另一種象徵意義,就是光潔的白色特性(或者,稍微有點淡淡的乳白色),這些特點被認為特別適合於表現人體,因為它非常接近人類的膚色。

也許不僅僅是巧合,這種「發現」始於古希臘自然主義的文化氛圍中,並在古典希臘時期得以鞏固。

也就是說,從公元前2000年起,在希臘半島和眾多的島嶼上出現了大量用白色大理石雕刻的人像雕塑。

希臘人將這種材料的表面打磨光亮(使精美的雕刻得到體現),再塗上油畫顏料和蠟,使雕像看上去栩栩如生。他們還勾畫出雕塑的頭髮、眼睛和衣服,使之更加生動逼真。

希臘人主要把大理石雕塑和建築用在公共場所。而在羅馬人那裡,依照老普林尼(Elder Pliny,羅馬學者,23-79)的思想,並受到位於哈利卡納蘇斯(Halicarnassus)的摩索拉斯(Mausolus)紀念建築的啟發(建築採用切割的大理石板條貼面),將大理石作為富有的象徵引入私人住宅。

羅馬人是地中海沿岸的主人,他們壟斷著那個地區存在的每一種大理石,這些品種不僅在當時為人們所知,而且流傳至今:石灰質石材有白粒灰的、綠色的、黃色的、紅色的、多彩的、條紋的和角礫岩型的;還有雪花石膏、蛇紋大理岩、蛇紋岩、各種色彩的花崗岩、紅色和綠色的斑岩、閃長岩和輝長岩等。

從西羅馬帝國衰落直到中世紀後期,羅馬人把裝飾石材作為財富聚斂在寺廟、教堂、浴場和私人住宅中,作為未來子孫後代取之不盡的「採石場"。

這些石材可以再加工成圓柱、柱頭以及各種色彩的石板,用於基督教教堂的建設和彩飾的地板。

在古埃及,裝飾石材的開採場屬法老所有;在古希臘,採石場歸城市和國家所有;而在羅馬和拜占庭的統治下,它們則是皇帝的財產。這些不同的所有者都擁有自己的專業工匠,還有大批奴隸負責開採石礦並對大理石做初加工。

中世紀和現代,開採權基本處於政府或統治者的掌握之中;但也是與此同時,把採石特許權轉交到私人手中的做法開始普遍起來。這種體制引發了中世紀末期採石場和加工車間對專業技術傳統的再創造,而這些專業技術傳統一直延續至今。與此同時,在眾多義大利首府城市建造的大型哥特式教堂、公共建築和私人用房刺激了大理石的重新使用,一方面是作為製作藝術品的原料,同時也是別具表現力、莊嚴感和紀念性的材料。

然而,直到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這些色彩各異的新型裝飾石料才廣受歡迎,幾乎成了對古典世界的挑戰。16 世紀到17 世紀,許多政府接到開採奇石的要求,各地的新奇大理石(往往因地面的資源有限很快就采盡)和國外進口的大理石開始用於彩飾鑲嵌,出現在風格主義時期和此後巴洛克時期的建築裝飾中。直到18世紀後半葉新古典主義建築師「重新發現」了白色大理石的運用,這一新興的對色彩的熱情才逐漸消退。隨著殖民地建築的出現,白色大理石的應用作為新古典主義的一個流派,從地中海地區傳到了北美,並在《獨立宣言》之後進入鼎盛時期。

大理石的消費到了19世紀普遍增長,但這種增長主要是數量上,而不是質量上的,因為大量石材,尤其是白色大理石,都是用於中產階級的新城郊建設。直至20世紀石材加工進入工業化之前,大理石還一直不僅用作裝飾和牆面材料,同時也用作結構(或承重)材料。而隨著鋼鐵和混凝土這些新型建築材料的出現,大理石便不再作為結構材料使用了。

就雕塑來說,大理石是不可替代的。然而,雕刻用大理石的價格上漲、客戶給予藝術家的創作自由度有限、加上缺乏重要的委託項目,凡此種種,意味著一代又一代的雕塑家們都無法運用大理石進行創作,從而中斷了延續數千年的傳統。人們也許會因此斷言,新時代不計其數的變化使這種最古老的材料行將消亡了。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大理石以其力量、權威和永恆的象徵,一直使人類著迷,歷久彌新。正和石業正是大理石的忠實粉絲,所以會在最古老的材料行堅定的走下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和天工 的精彩文章:

TAG:正和天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