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窯址及瓷器特點,部分瓷器已能與東漢相比
原始瓷窯的發現對於研究原始瓷器的燒製水平和地域發展趨勢有重要作用,目前考古發現的戰國時期製陶窯場很多,如河南洛陽周王城的西北有一處面積較大的窯場,山西候馬的陶窯遺址面積約有一平方里,山東臨淄、河北石家莊、陝西咸陽等地都發現有陶窯作坊的遺址。
南方越國故地的浙江蕭山、紹興等地保存著燒製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的窯址有二十多處,漸江德清的戰國窯址就有三十多處。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各地的地理環境千差萬別,材料來源和技術條件不同,生產的陶瓷製品胎秞特點、產品質量均有差異。從目前考古發現來看,戰國時期原始青瓷的產地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的百越地區。
2008年漸江德清亭子橋戰國原始瓷窯址的發掘,是官方燒製仿青銅原始青瓷禮樂器窯址的首次發現。火燒山窯爐是全國迄今發掘的最早利用山坡斜度築窯燒製原始青瓷的窯爐,為探索龍窯的起源提供了早期證據。龍窯在後世瓷業發展中意義重大。
至戰國時期,中國陶器的燒製已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歷程,拉胚技術成熟,因此瓷器燒製中成型技術已十分成熟。戰國原始瓷器製作是快輪製作,線割器底,並不精修,器型不是很規整。而秞料的製作和使用、窯爐的改進、窯溫的控制還處於摸索階段,因此這個時期主品質的瓷器仍然是奢侈品,硬陶器和泥質陶器仍是生活中的主流產品。
目次發現的戰國青瓷資料很多,但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少數高質量的青瓷可與東漢成熟青瓷媲美。例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的戰國龍梁提壺,1955年浙江紹興出土,仿青銅器而作,豐肩圓腹,半圓形提梁,底有三隻獸形蹄足,胎色灰白,青黃秞薄而均勻,秞面雖薄但很光亮,沒有早期青瓷常出現的秞層層剝落現象,胎秞結合得很好,是原始青瓷中的佳作。
大多數戰國青瓷具有明顯的時代特點,其釉色、秞質及施秞痕跡都很有特色。釉色多為青綠色,黃綠色和醬色等,與胎體的顏色協調一致。因為戰國青瓷胎和釉是用同一種黏土作為原料,只是釉裡面多加了一種天然溶劑——草木灰。
釉層普遍較薄,少量釉厚處有明顯橘皮現象,因為這個時期的釉料製作工藝還比較粗糙,草木灰與釉料結合不均勻,只能採用澆釉的施釉方法,表在容易形成聚釉現象,胎釉結合狀況良莠不齊,時間長了磨釉和剝釉現象多。
戰國青瓷的紋飾多採用S紋、櫛齒紋,也模仿青銅器、玉器上的紋飾。
TAG: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