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種屬於你的方法可以讓你自在飛翔
歡迎回來【費勇修心課】。周四的晚上,我們繼續「讀經」。
上一堂課,我們學習了一個概念「定慧等一」,一個人能夠真正安定下來,根本上一定是智慧的作用。那麼今晚,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是什麼?
當我們開始了解「禪」,或許會遇到一個疑問:以慧能為代表的南方禪和以神秀為代表的北方禪,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時至今日,很多人認為慧能的禪是「頓悟」,而神秀的禪是「漸修」。甚至有人為了分出兩者之間的優劣,爭論不休。
真相究竟是怎麼樣的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開始學習《六祖壇經》第十二堂。
#課前筆記#
[譯]
各位,定與慧的關係是怎樣的呢?如同燈和光。有燈就有光,沒有燈就沒有光。燈是光的本體,光是燈的運用。名稱有兩個,但根本上並沒有什麼不同。定慧的原理,也是一樣的。
各位,佛法本身並沒有什麼快和慢之分,人卻有敏銳遲鈍之分。遲鈍的人需要漸漸地修鍊,敏銳的人就可以頓悟。來自本性的領悟,就是顯現了本性,覺悟了就沒有什麼差別,如果沒有覺悟,那麼還要長久地處於生死輪迴之中。
這兩段經文,第一段是對於前面講的「定慧等一」的再一次闡述,用了一個比喻來強調定慧等一的道理。
什麼比喻呢?燈和光,燈是光的本體,光是的燈的運用。定是慧的本體,慧是定的運用。
一個人能夠真正安定下來,根本上一定是智慧的作用。惠能用這個比喻,重複了前面講過的看法,不可能有離開了禪定的智慧,也不可能有離開了智慧的禪定;他們就是同一件事,只是用了不同的名稱。
既然是同一件事,那麼,為什麼要用不同的名稱呢?
第一段經文作了解釋,本來是同一件事,但因為人的天賦秉性不同,有些人特別聰明,有些人特別愚笨,所以,雖然是學習一樣的佛法,卻需要不同的方法;因應不同的方法,就有不同的名目,但學的一定是同一件事。
在第二段里,惠能還解釋了一般人常常會問的問題,就是惠能的南方禪和神秀的北方禪,到底有什麼區別?更確切地說,就是惠能的禪和一般的佛教有什麼區別?
直到今天,一般人還是認為惠能的禪就是「頓悟」,而神秀的禪是「漸修」,並且為他們的優劣爭論不休。
惠能在這裡,自己作了回答。第一,他認為「頓」和「漸」並沒有優劣之分,只是針對的人群有所不同。頓悟的方法,適合理解力比較強的人,漸修的方法,適合理解力比較慢的人。佛法本身並沒有「頓」「漸」之分,只是人有聰明愚笨之分,也就有了不同的學習方法。
第二,他強調了不論「頓」還是「漸」,最終都是要覺悟,覺悟是最根本,如果不覺悟,那麼,頓悟和漸修都沒有意義。如果覺悟了,不論你是通過頓悟達到的,還是漸修達到的,其實都是一樣。
惠能這段話,從教育的層面看,講的是因材施教,孔子、釋迦牟尼佛,都講究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教育方法。
比如,有一次,孔子對一個學生說,作出決定之前,應該好好去諮詢父親兄弟。但過了不久,他對另一個學生卻說,做事情要果斷,沒有必要問來問去,反而耽誤了時機。
有人就問孔子,為什麼同一個問題卻有截然相反的答案?孔子說前一個學生性格衝動,做事魯莽,所以,要告誡他多聽取意見。而後一個學生,優柔寡斷,猶猶豫豫,所以,要鼓勵他自己有決斷。
釋迦牟尼佛講法,每一次針對的都是不同的人群。比如,針對文化程度不要太高的人,他就講《阿彌陀經》,講自簡單的佛法,只要你心存善念,每天堅持念阿彌陀佛,也會達到解脫的境界。
惠能這段話,從我們學習者的層面看,講的是不論我們的客觀條件如何,其實都具有佛性,最終都一定能透過適合我們自己的方法,達到成佛的目標。關鍵是我們不要把任何教條當作教條,而是要找到我們自己的方法。再愚笨的人,也有方法達到上乘的境界。
從前,釋迦牟尼佛有一個學生,很笨,釋迦牟尼佛講佛法,他完全聽不懂。再努力還是聽不懂。他很悲傷,打算放棄學佛,回家過世俗生活。臨走前一個人在牆角下哭泣。
釋迦牟尼佛看到了,問他為什麼?他就說了自己怎麼都理解不了佛法,看來不是出家的料。釋迦牟尼佛說,那你不要再使勁去學習佛法了,你就留在這裡掃地吧,掃地的時候,你就好好念「掃帚」這個詞。
掃地,念「掃帚」。這是多麼簡單的事情。這個學生留了下來,每天掃地,念「掃帚」這個詞。十年後,他成了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
-E N D-
#今日思考#
思考一句話:
「 不論是「頓悟」,還是「漸悟」
最終都是要覺悟 」
思考過後,
你有什麼話想和我們分享嗎?
課代表在【留言區】等你
#複習上一堂#
《六祖壇經》第十一堂
《活著活著,為什麼會覺得越來越沒勁|讀經》
編輯|瑜
插畫|選自堆糖,版權歸作者所有
我們上新了書單,你看了嗎?
TAG:費勇修心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