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董洪濤:黃芪的臨床運用

中醫董洪濤:黃芪的臨床運用

《神農本草經》言,黃芪能治?小兒百病?。我的體會是,凡小兒患病,多不必責之於腎,而只需求諸氣分,黃芪即是治病首選。黃芪補氣之力柔和,其中頗有勃勃生機,適合於小兒生髮之力足的生理特點,小兒若易感冒、咳嗽,往往是正氣不足而邪氣外客,用黃芪最能補小兒的氣虛,配入常規藥方,常可收取顯效。

經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補氣有兩味大葯,除了人蔘,就是黃芪。黃芪氣味輕清,其擅長補氣,偏於走表。凡是表虛不固的容易感冒,或有水腫、虛汗等,都可重用黃芪以扶正補虛。我臨床治療氣虛水腫,往往重用黃芪120克,加糯米120克煎水服,俾氣足則水濕自利;又治久病氣虛諸症,亦喜重用黃芪補氣固本。

歷史上最擅長使用黃芪的醫家,當首推王清任。王氏以黃芪為補氣的主葯,《醫林改錯》共載33方,其中用黃芪者為11方,平均每方用量近90克,且用量最大為250克,尤其令人瞠目。當代大醫李可繼承王氏經驗,治療危急重症往往重用黃芪。我學習前賢的思想,對於右寸沉軟無力的病人,試著重用黃芪,效果滿意。

中藥處方有效,除方對其證外,還需要配伍合理,並且藥物之間比例亦合理,而並非藥量越大越好。比如,補陽還五湯重用黃芪至四兩,其餘各葯不過一錢;許公岩治積濕以蒼朮、麻黃二葯為主,兩葯等量,則能發大汗,蒼朮倍於麻黃則小發汗,蒼朮三倍於麻黃則能利尿,四倍於麻黃,則無明顯出汗而濕邪自化。

中藥的用量與療效關係密切,《中藥學》課堂教學中不應該只講功效,當重視藥量。比如,白朮常規劑量能健脾止瀉,若用至45-60克以上,則能益氣通便,治療便秘;現代研究發現,小劑量川芎能使血壓升高,而用至15克以上反而能降血壓;黃芪常用量為15克左右,而王清任用至120克,治療中風偏癱有良效,等等。

一男病人突然發作急性腦梗死而住院,伴有高心病,高血壓性腎病,高尿酸血症。出院後仍見右側肢體無力,走路困難。先用小續命湯,肢體略有力;再用《古今錄驗》續命湯,數劑後肢體完全恢復正常。其方:麻黃30,桂枝30,杏仁15,炙甘草15,川芎15,當歸30,党參30,生石膏30,乾薑30,防風30,生黃芪50。

我工作室一助手,女,因春分天氣變化而咳嗽,晚上明顯,伴乏力,一側鼻塞,時通時不通,說話時耳朵有堵滯感,頭頂痛,脈沉滑。正虛而邪侵,肺失宣降,太陽受寒。即處三拗湯加味:麻黃10,杏仁15,炙甘草10,當歸30,冬桑葉15,姜半夏15,石菖蒲15,生黃芪15。助手自述覆杯而咳止,服兩付諸症豁然皆愈。

《經方實驗錄》有一芪米湯,用生黃芪120克,糯米一酒鍾,煎一大碗,用小匙逐漸呷服,治一人夏秋間忽患腫脹,自頂至踵,氣喘聲嘶,大小便不通,危在旦夕。初服即氣喘稍平,移時小便大通,腫亦漸減。黃芪漸減至30克,隨服隨減,佐以除濕平胃之品,兩月復元。此等大病,用簡單之方卻收取卓效,嘆為觀止。

某味葯當用多少克,這要根據病人的年齡、體質、病情的需要。比如,生黃芪補氣,常規用至30克就夠了,但若用於治療血瘀偏癱,則需用至120克(補陽還五湯)。有人說:若中藥用藥計量實現標準化,那就促進了中醫的發展,否則,全靠醫生自由發揮,總是有風險的??有些人熱衷於搞中醫標準化,其用心叵測。

有人動不動就大汗淋漓,吃頓飯、走兩步路、上幾層樓梯都要出汗,這多屬氣虛。氣虛的表現為身體虛弱,說話聲低,食慾差,容易感冒等等。怎麼辦?玉屏風散正是補氣斂汗的良方,若能配合桂枝湯,效果更好;亦可服用補中益氣丸、生脈飲;平時常吃山藥,可以補脾益肺;或用党參、生黃芪燉老母雞,最能補氣。

前賢總結黃芪的作用,補五臟諸虛,益元氣,壯脾胃,去肌熱,排膿止痛,活血生血,為瘡家聖葯。黃芪若重用,能治重症大病。比如,王清任制補陽還五湯,黃芪用4兩;黃芪桃紅湯,黃芪用8兩;當代名醫鄧鐵濤重用黃芪治療痿證。我學習前賢經驗,重用黃芪治療中風偏癱、重症肌無力、虛損諸症,療效滿意。

國醫大師朱良春享年98歲,他每天都吃自己配製的黃芪粥。其粥做法:綠豆、薏仁、白扁豆、蓮子各50克,大棗30克,加入浸泡黃芪的水,煎煮40分鐘後,加入10克枸杞,再煮10分鐘。朱良春60年服此粥,所以能精力充沛,延緩衰老,身體一直健康,他說,要堅持吃一段時間,會發現自己應付抵抗疲勞的能力會增加。

古人非常重視量與效的關係。試舉二方說明:張仲景的防己地黃湯,治真陰不足,營血鬱熱,熱擾心神諸症,重用生地至二斤,他葯則數克,這是治血中之風的巧妙法門;再如,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黃芪為君,用至120克,是他葯總量的五倍多,臨床與實驗研究都證明,只有足量黃芪才是治療中風取效的重要保證。

遇到大病重症,是開點四平八穩的湯藥敷衍了事,還是放膽應用重劑,以求顯效。國醫大師鄧鐵濤用250克黃芪治重症肌無力;京城名醫汪承柏用300克赤芍搶救重症淤膽型肝炎;名醫仝小林教授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時黃連加大至120克,可迅速降低血糖,改善癥狀??中醫治病,關鍵是識證,當輕則輕,當重則重。

古人有斂汗方,用桑葉6,五味子6,黃芪30,麥冬15,功能益氣養陰,斂汗固表,治大病之後氣虛不固,遍體汗出淋漓。此方於固表斂陰葯中輔以輕疏宣散之桑葉,使腠理開闔,甚是高明。欲將闔之,必略開之;欲將開之,必略闔之。推之,如欲補陽,必於陰中求陽;若欲補陰,必於陽中求陰。自然之道,奇妙如斯。

我夫人所服的開骨散:當歸30克,川芎20克,血餘炭10克,生黃芪120克,炙龜板24克。一付。用1000毫升水煎藥,煎成500毫升,於羊水破時或開始陣痛服用。每3個小時服1次,每次100毫升左右,直至分娩。痛時配合針刺合谷、三陰交,強刺激手法。針葯合用,有助於順產,且能縮短產程。龜板味咸以入腎經,幫助開骨。

最近幾年,隨著媒體對中醫的加大宣傳,中醫養生漸漸火了起來。不少人女孩子喜歡吃些枸杞、党參、黃芪之類的補藥,說是養顏、美容。重視中醫養生固然好,但要不要人人都吃補藥,則需因人而異,不可濫用。比如,面色蒼白無華可以吃些補氣葯,若手腳冰冷就需加點溫陽葯才好,如果舌紅少苔的話,就需養陰。

腫瘤疼痛,可用之方頗多。近賢張大昌妙悟岐黃,他提供了一個治療腫瘤疼痛的方子,臨床試用,治癌痛效果尤速。但適用於腫瘤疼痛初期,痛不太劇的情況。制川烏15,生黃芪45,木瓜30,炙甘草15。水煎服。此方亦治各種病因所導致的四肢疼痛。伴有抽筋或者拘攣者可加白芍30克,成芍藥甘草湯,效果更好。

讀清代《齊有堂醫話》,有人慾懸樑自盡,作者分析:?因思自縊,又不死於金,死於水,死於火,而必欲死於木。木者肝也。肝藏魂,肝血不足而外邪深入,肝木被郁而人不知也。?於是用逍遙散吞左金丸平肝開郁,一劑而效。繼服六君子湯加黃芪八劑而愈。近年來每見自殺報道,此或可為抑鬱患者立一預防之法。

我讀大學時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獻血活動,那時我年輕,獻出200毫升血液後沒有絲毫的不適。但我也見到不少同學獻血後出現頭暈、乏力、四肢睏倦、精神不振等反應。這表示血損氣亦弱了,需及時補益氣血。可以用當歸補血湯:生黃芪100克,當歸20克,三付,水煎服。或者用十全大補湯亦有良效。當戒過度勞累。

一男病人,右側地機穴處一小片皮膚肌肉變硬,走路則疼痛一年。服過止痛藥,也曾注射局部,無效,遂建議手術。病人求諸中醫。局部用傍針刺以祛邪痹,按左右對應法針左尺澤下三寸處,並用乳香、沒藥、丹參、當歸、桂枝各10克、生黃芪20克,五付。兩周共三診而痊癒。一年後複發,再診兩次,至今三年未作。

臨證見糖尿病性視力減退,除針刺治療外,亦可配合中藥。王清任黃芪赤風湯加味頗有效果。此方必重用生黃芪乃效。遇糖尿病引起下肢疼痛或麻木,則可用芍藥甘草湯以緩其急,加乳沒丹參當歸以通其血,頗效。針刺則可取風市、下三皇、足三里,以瀉其邪滯,調其脾腎。兼以溫灸三陰交、湧泉可扶陽培本。

一女病人摔傷,下肢骨折並已經手術。現手術局部經常疼痛,求治。仿張錫純意,用活絡效靈丹各15克,加生黃芪30克。五付。此症必是瘀血滯於經絡,氣血不暢而作痛。再思之,亦可用四物湯加諸通經逐絡之品。唯若治疼痛,需用乳沒,臨床驗之,極是有效,他葯不能代替。五劑後痛失。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董洪濤工作室。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編輯整理 | 致中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致中文化 的精彩文章:

尋根佛像印,大巧不工

TAG:致中文化 |